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根据课题整体感知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尤其是题眼,我们可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徐霞客阅读大地是怎么回事?结果怎样?《献你一束花》:谁献给谁一束花?仅仅是一束花吗?还有什么?2.带着疑难整体感知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谁学会了查无字词典?无字词典指什么?怎样查无字词典?引导学生带着疑难读书,就可整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中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引学生的思维途径和方法呢? 1.抓住课题——超前思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每读一课,可先让学生看看课文的题目,进行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是指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或看某一部电影、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第3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抓审题训练,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以石碑上乡亲们的话作为文章的题目,其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题目来展开的.教学时,我从抓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后,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课题中的挖井人指谁?吃水的人指哪些人?)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边读课文,在看、听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审题中的两个问题.以上审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5.
感知课文语文教学是凭借教材让学生通过感知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认识外界事物的目的。感知阶段,主要是通过审题,扫除字词障碍,在头脑中对课文内容留下总的印象。首先抓审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采用层层深入的审题法。①“天堂”原指什么?(学生查字典回答)这里比喻什么? ②“鸟的天堂”是指的什么? ③你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相似文献   

6.
一、以标题设疑,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开始,教师板书课题后立刻设疑:你见到了课题,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你们”是指谁?②他们想了些什么?③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错在哪里?④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说的?⑤“你们想错了”这个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弄清标题的来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①  相似文献   

7.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捕捉作者思路,循路入境,归纳要旨,这种教法称之为以题统文教学法。 以题统文教学法一般分四步进行。例如第八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步骤安排: 第一步,读题提问,带问读文。引导学生从释题入手,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1.什么叫“壮士”?“壮士”与“战士”、“勇士”、“烈士”的区别?(先查字典理解,再联系课文理解。)2.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相似文献   

8.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克服问答式的程式化的教学,再教《第一场雪》(第九册)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设问要利于课文思路的理清 《第一场雪》写的是某年“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的情景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联想。课文的题目很有意思。理解课题不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清课文思路,而且有助于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准确性的训练。 1.“ 一场雪”是什么意思?“第一场雪”呢? 2.“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3.根据课题,按你的想法应该怎么写? 然后要学生自学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并按顺序排列。 2.找出各时间中作者所叙述的内容,并按顺序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做到“文道合一”,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巧妙结合。一、在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如在教学《飞夺泸守桥》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  相似文献   

10.
一、易体感知明理.1.导入感知.如教《积极进取》时,我这样导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始终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谁的名言?你从这句名言中感到郎平具有什么精神(积极进取)?板书课题.2.审题感知.读课题思考: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什么叫积极进取,为什么要积极进取,怎样做才能积极进取),这样学生的思维直入重点,带着问题读文.3.感知课文.引导学生读课文(或听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整体到部分了解课文内容,对全文有个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1.抓住课题——超前思维 所谓超前思维,是指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根据作品的题目,自己先行构思、想象其内容和情节,然后再阅读的一种思维方法。让学生抓住课文题目,进行超前思维的好处是:①发  相似文献   

12.
《师生情》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并借助短文明确观察顺序和重点,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下教学设计供参考。 一、审题。 本课题目的含义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即老师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爱护之情;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教学时,教师可在读课题之后,抓住“情”字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里,这个“情”字指的是什么?这课讲了师和生之间怎样的感情? 二、初看图,初步了解图画的内容。 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讨论以下内容: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天气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图上的三位女同学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你是  相似文献   

13.
一、立足课文空白,进行适度拓展 1.抓课题空白.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简短的几个字包含着丰富的阅读因素,可让学生质疑课题,抓住课题空白进行拓展阅读.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思考:你想从课题中知道什么?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谁给谁送礼物?这是一份什么样的礼物?为什么要十年后才送出这份礼物?这份礼物有什么特殊含义吗?然后学生自主读书,从书中或相关资料中探求答案,并通过交流、讨论深入探究文中内涵.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从对文题的理解入手,展开了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脉络,找到了学习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要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这样才是全面、完整的语文教学。【设计特色】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探究内在的课文思路。【教学流程】一、释题,猜测文章写作重点1.板书课题《威尼斯的小艇》。请学生释题:“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小艇”是一种船。2.那么,从课题看,文章的重点应写什么?(让学生充分地审题猜想,以拓宽学生的思路。)3.这篇文章是怎样来写威尼斯小艇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二、初读,探究文章写作中心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将日趋激烈,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新科技.取决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十四大后,不少地方争夺科技成果,争夺人才,已显端倪.时代的新要求,促使我们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就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论题,试作阐述.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现实的反映能力,创新意识则指这种能力达到有创见的新水平.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下列一些基本途径.1、在感知、记忆和理解语言材料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创新意识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是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记忆和理解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木兰诗》“南市买辔头”一句中的“辔”是生字,“辔头”是生词.学生可以从注释里感知到“辔”字的注音与“辔头”的意义,也可记住它们.但这种感知只是肤浅的,记忆也属死记,因此很易遗忘.如果引导学生运用构字法来认识“辔”字,情况就不同了、学生的思维开启后,由“辔”想到绳;由“口”的两边有绳想到马口里有嚼子,口边套有缰绳;又由“车”想到马拉车.不少人在电视里也见过辔头.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这一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教师板书“心愿”,引导学生理解“心愿”,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2.你们想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3.补充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仔细看老师是怎么把“亮”字写漂亮的。谁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要把“亮”字写漂亮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书写练习:在书上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两个。“亮”字原本读四声,但在“月亮”这个词中读轻声。读词:“月亮”。4.齐读课题。读完这个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月亮为什么有这种心愿?)(设计意图:从…  相似文献   

17.
课堂讨论交流是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的桥梁。在语文“自能学习”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和解决的过程,因此讨论交流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自能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恰当地、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课题的空白处进行讨论一些文章的题目常常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的悬念。如《“你们想错了”》,学生就有这样的疑问:1.题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2.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3“.你们”想什么?怎么想?为什么会这样想?4.为什么说“你们想错了”?教…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者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并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深究题眼,明确关键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题目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出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眼,研究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山间又响马铃声》一课时,让学生注意文题,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以“山间响起马铃声”做题和本文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文中题目里哪个词是最关键的?通过反复引导,学生明白本文的文题和老师提出的文题要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本文文题的关键词在“又”字上。“又”字说明马铃声从前响过了,后来不响了,现在又响起来了。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会急切地想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弓I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学会了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来研究课文、理解重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中自寻问题,自提问题,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自提问题的能力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体现。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自提问题的能力。一、看“题目”,提问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围绕题目提问,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教学《捞铁牛》一课,看了“捞铁牛”这一题目,学生就想到:①为什么要捞铁牛?②谁去捞铁牛?③铁牛是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五册29课《做风车的故事》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讲读课文.教学时应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出发,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促使学生在训练中认识事物,掌握语言,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一、课题入手,整体感知“阅读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先是抓住题眼,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叶圣陶语),因此在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题目,以题激趣,以趣引思.教者可这样启发学生:①题目上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②是谁做风车的?③课文主要是写人还是记事?跟这件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