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2.
清代,随着人们对明人独宗盛唐缺失的反思、宗宋之风的兴盛,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也呈现出兴盛局面,接受维面颇为丰富,主要有:对其诗歌学古创新的深入探析;对其诗歌风格的多样论评;对其诗歌章法的着力揭示。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使黄庭坚诗歌接受走向全面细化和视野不断开放。  相似文献   

3.
杜甫集诗歌艺术之大成,从盛唐走向中唐,成为这个过渡期的重要人物。柳宗元作为中唐文坛的代表,与杜甫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表现在对诗歌主题、情感载体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自觉接受,并且像杜甫一样获“诗圣”、“诗史”之称誉。  相似文献   

4.
茅坤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地位特殊,是柳宗元文章地位奠定的关键人物。茅坤与柳宗元有相似的经历,对柳宗元能做出较客观评价。茅坤在韩柳问题上,能客观地评价柳宗元文章的地位,韩柳并称,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虽是协作者,但其成就与韩愈一样,在山水游记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茅坤认为柳宗元是自古以来山水游记文章做得最好的文人,永州和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遭遇相结合,形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文章,“公与山川两相遭”。茅坤还指出,柳宗元的文章是“谷风凄雨四至”,有风骚之旨。茅坤真正发现了柳宗元文章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地位,这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诗歌的传播与接受,除受其诗歌本身的审美价值影响外,还与重道德教化的儒家诗学观、重诗艺探讨的诗国文化、尚名人评价的接受心理和重宗派地域的民族文化观念等文化语境相关联。各种文化语境为传播接受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又反过来拓展和深化了种种文化语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形成了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接受历程伴随着宗宋思潮,由逐渐兴起而至大盛:清初,承续晚明回升的宗宋思潮,推尊宋诗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出现是否以黄庭坚为宗的争议;清中期,宗宋派以翁方纲为首,以学问论诗,极力推崇黄庭坚诗歌;清晚期,宋诗派倡导“学人之诗”,与推尊黄庭坚的桐城诗学、经世派诗学联姻,使得宗黄诗风在道咸之际愈演愈盛;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以唐宋并举来推扬宋诗及黄庭坚,达到了移唐就宋的目的,使黄庭坚诗歌及其创作所昭示的创新精神再度辉煌于这个封建末世。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著名的古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史地位的确立有一个传播的过程,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其接受过程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本文试图将唐人对柳索元的接受做一梳理,特选取韩愈、刘禹锡、吴武陵、刘昫为代表,将柳宗元的为人为文做深入的透视,探讨读者接受的深层原因,用历史的眼光透视柳宗元,力图建构动态的柳宗元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著名的古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史地位的确立有一个传播的过程,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其接受过程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本文试图将唐人对柳索元的接受做一梳理,特选取韩愈、刘禹锡、吴武陵、刘昫为代表,将柳宗元的为人为文做深入的透视,探讨读者接受的深层原因,用历史的眼光透视柳宗元,力图建构动态的柳宗元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书信反映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1.“文以明道”之“道”包括道的政治现实性、道的丰富灵活性以及道是文章的根本3个特征;2.“言而不文则泥”;3.柳宗元书信对作文条件、作文过程、文章的接受传播等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诗歌为读者传播与接受提供的文本预结构可分为“内结构”与“外结构”两大类,在“内结构”方面,主要有内敛的情感、陌生化的意象、不俗的诗歌境界;在“外结构”方面,主要有曲折的章法、创新的句法、博赡的典故。这些内容构筑起黄庭坚诗歌文本内在与外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唤起读者以极大的兴趣来进行传播与接受,成为古代诗歌传播与接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1.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其对柳宗元文章的接受在“扬韩抑柳”的前提下展开,认为柳文存在着几个不足:一是四六积习,二是模仿蹈袭前人,三是晦涩难懂,四是局促。朱熹对柳宗元文章的接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清代桐城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晚唐五代的寂寞之后,在北宋立国之初,柳宗元的散文首先迎来了接受史上的第一个春天,然而他的诗歌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梅尧臣才被发现和接受。梅尧臣对于柳诗传播接受的开创性在于:初步改变了对柳宗元的接受态度;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充分肯定了柳诗的艺术价值并对其加以学习和效仿。两人相同的身世遭遇和永不放弃的仕途精神是产生接受的个人原因,“平淡”的审美情趣是对柳诗接受的时代大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杨再喜博士的新著《唐宋柳宗元传播接受史研究》,视角新颖,材料翔实,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也颇受启发。本人读后,感触最深的是:柳宗元的文学成就熠熠生辉,得到了充分的传播接受,其思想成就则隐而不彰,几乎被文学成就所淹没。其实,柳宗元“是代表一代思想学术成就的杰出人物”,一般的介绍也往往是思想家(或哲学家)与文学家相提并论。而我认为:柳宗元思想成就的价值甚或超过了文学成就,特别是其民本思想所达到的高峰,雄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数千年,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似文献   

15.
自“永贞革新”失败身遭贬谪之后,柳宗元几乎一直被悲伤、苦闷、抑郁、凄凉的情绪所左右,得不到解脱,本文从屈原及“骚怨”、陶渊明及田园诗与柳宗元的关系;柳宗元的个人性格与健康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原因等方面。分析了柳宗元的悲情因素,认为悲剧感、幻灭感、失意感是柳宗元无法摆脱的心结。  相似文献   

16.
随着陶渊明的诗文在后世流传日广,以陶渊明诗文为题材的书法作品也日益增多,考察书法史上与陶渊明相关的书法作品,可知现存的陶渊明书法“真迹”并不可靠.梳理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人及宋代之后的书法家赵孟頫、文征明等人慕陶、和陶、书陶的史实,从中可见陶渊明在书法世界中的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论评史上,形成了三个主要接受维面:一是对其诗作风格进行深入探析;二是从其生活遭遇、思想等方面切入论评,知人论诗;三是将其与韦应物、韩愈等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批评。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构成较为完善的柳宗元诗歌接受系统,使柳宗元诗歌研究不断走向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8.
柳诗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的诗学思想有着紧密关联,诗学思想与人格境界之"平淡"追求,深深的影响了柳宗元诗歌在宋代的传播过程。宋代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主要从"陶柳"诗风异同论、"韩柳"诗风不同论、柳诗深得"骚学"论等三条路径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从外来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考察中国大陆当代文学50年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可以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对外国文学资源的接受经历了从单一接受到全面排斥,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在全球化语境中步入多元等四个时期;在文学创作上则留下了一条明显的从“苏化”到“文革”,从“西化”再到“多元化”的演化轨迹。梳理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在新世纪走向世界的一份备忘录。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的“骚体文”因其文体的特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宋代受到一致好评。北宋时期的晁补之第一次大量地评点柳宗元“骚体文”,初步确立了柳宗元在“骚学史”上的大家地位。南宋的朱熹在晁补之的基础上编订《楚辞后语》确定了柳宗元在“骚体文”创作上的经典地位。刘克庄对柳宗元“骚体文”艺术的高度认同,标志着柳宗元“骚体文”在南宋接受过程的趋于完成。柳宗元“骚体文”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息息相关,其中透射出宋人“古中求变”的决心与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