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遇而安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我不是1957年打成右派的,是1958年"补课"补上的,因为本系统指标不够.划右派还要有"指标",这也有点奇怪,这指标不知是一个什么人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2.
两代人,三场考试,三十八个年头.这就是从皖南东至县乡村走到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时空距离.回溯这一历程,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可谓是重要的里程碑.笔者的父亲通过了激烈的高考选拔,成为安徽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大学生,也就此离开了乡村,获得了“城市人”的身份.整整四十年之后,金鸡年的大年初二,笔者邀请父亲品茗忆往,跨越时间的沟壑,回顾那场改变一代人命运的特殊考试.  相似文献   

3.
随遇而安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我不是1957年打成右派的,是1958年“补课”补上的,因为本系统指标不够。划右派还要有“指标”,这也有点奇怪,这指标不知是一个什么人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4.
贾保生 《今传媒》2010,(5):84-85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近日我却在一家报纸上见到人家是这样写的:"38年过去,弹指1挥间"。照此朗读起来便成了"三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了,那么,究竟是"三十八年",还是"一九三八年",还是"三年八年"?糊涂了。  相似文献   

5.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近日我却在一家报纸上见到人家是这样写的:“38年过去,弹指1挥间”。照此朗读起来便成了“三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了。那么,究竟是“三十八年”,还是“一九三八年”,还是“三年八年”?糊涂了。  相似文献   

6.
我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赴美留学,离国一年多.在这期间父亲曾三次上匡庐.兹就家人日记、书信等材料,略记三次登山情况.因非亲随,难免挂一漏万.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之役,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日寇炸毁,东方图书馆也成一堆劫灰.我在国外得知后,想象得出父亲半生心血,毁于一旦,该有多么心痛.父亲在愤懑中为商务的复兴奔忙,时感晕眩和胸闷,乃于六月初上庐山休养.先托人在西谷大林寺租得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8)
“三十八”与“38”文/张栋“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可我近日却在陕西省的一家报纸上见到人家是这样写的:“38年过去,弹指1挥间”。照此朗读起来便成了“三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了。究竟是三十八年,还是1938年,还是三年八...  相似文献   

8.
2014年10月13日,一位名叫高露的姑娘来到门头沟区档案馆,把一本名为《我的回忆——难忘的岁月》的书捐赠给区档案馆.她说:"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笔者翻开书,两张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姑娘指着一张单人证件照说:"这就是我的父亲鲁鸣,原名谭潾,土生土长的斋堂人."接着又指着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这是我父亲1964年与领导人的合影,毛泽东身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父亲."接着高露讲起了她父亲鲁鸣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近日我却在一家报纸上见到人家是这样写的:“38年过去,弹指1挥间”。照此朗读起来便成了“三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了,那么,究竟是“三十八年”,还是“一九三八年”,还是“三年八年”?糊涂了。  相似文献   

10.
余志刚 《中国广播》2006,(6):75-75,74
我采写的广播新闻故事《一元五角钱三十八年情》荣获2005年度浙江省优秀广播作品二等奖。这对于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我来说是个莫大的鼓舞。《一元五角钱三十八年情》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38年前,一位山村女校长不忍心看到她的学生因  相似文献   

11.
第十四章 父亲遭绑架前后父亲一生阅历丰富,可“遇险”的事不多,1927年那次遭绑匪劫持,留盗窟六昼夜,可算是最险的一次.这年秋天,我患伤寒症住院,双亲和昌琳每天按医院规定时间来院探望.有两天父亲没有来,我问怎么父亲不来,母亲说:“你爸爸得了重伤风,发寒热,怕传染给你,所以未来.”我信以为真.其实父亲正是那几天被绑架,家里人怕我着急,有意瞒着我.直到我病癒出院,才知道父亲被绑经过.  相似文献   

12.
庐山一称“匡庐”,相传殷周时有匡姓兄弟结庐隐居于此而得名.山中群峰林立,峦蟑峨峋,林木葱茏,云海弥漫,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父亲一生到过许多名山,庐山可算去得最多,先后共有七次.1929年7月第一次上庐山,住了两个月.1932年6月、7月和9月,三次上庐山.1933、1934、1935年连续三年盛夏都在庐山度过.父亲对庐山留有极好的印象.1932年,我在美国留学没有随父亲上山,其余四次我都在父亲身边,所见所闻,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3.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14.
叶浅予自传     
1922年我15岁时,高小毕业,投考杭州的中学.吸取前一年投考第一师范失败的教训,这次考了三个学校.除一师之外,还加考一中和新办的盐务中学.结果,一师仍然落榜,一中和盐中皆被录取.父亲认为盐中是盐运使衙门办的学校,毕业后找工作较有把握.我也想,进一中,毕业后虽有利于升大学,但父亲经商,不一定能送我进大学,于是决定顺从父亲的意愿,读盐务中学.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父亲秦翰才(1895-1968)是位历史学家、研究左宗棠的专家,是中国收集年谱数量最多的年谱收藏家.父亲于1968年9月28日谢世三十五年后,我已步入八旬老妇的行列,但我仍经常思念我的父亲,缅怀与父亲共度的岁月.回顾我的一生,我学术上的成长得益于我父亲的言传身教和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画大师汤文选被誉为湖北画界四老之一(其余三人为周韶华、鲁慕迅、冯今松).前些年逛收藏品市场,见商户挂有汤老的作品,要价不菲,我便问:"是真品?"那人异常愤怒:"你有吗?你有我高价收购!"我还真有一幅汤老的作品,是我结婚时他送的.我家兄妹三人结婚,他一人送一幅,这是因为我父亲与汤老同为解放初期培养干部的中原大学同学.  相似文献   

17.
“三峡热”带给宜昌市新闻界的活力是前所未有的.在宜昌市,报台林立,竞争呈白热化.在激烈的竞争中,《三峡晚报·星期六》专刊越办越兴旺,成为宜昌市民最受欢迎的“周末刊”之一.不用行政手段,市民们自觉自愿掏钱订阅“星期六”.“星期六”上有一批市民喜爱的“名牌专栏”,恐怕是其原因之一.在最近的一次读者问卷调查中,三峡晚报最受欢迎的专栏,前三名均是星期六专刊上的“名牌专栏”:社会短新闻、警世钟、大特写.就像厂商创造名牌产品一样,报纸上的“名牌专栏”也有一个创造经营的过程,无不渗透着编辑们的匠心.纵观星期六专刊经营“名牌专栏”的过程,有如下几点突出地方:准确定位 坚持“三贴近”星期六专刊是1987年全国周末刊刚刚兴起时创办的.初期只模糊地认为:这张报应是趣味性、娱乐性、服务性很强,供读者茶余饭后欣赏的一道:“文化夜宵”.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加之一年一度“热心读者”的问卷调查后发现,星期六专刊仅仅停留在“休闲文化”这一层面是不行的.自费单订星期六专刊的众多读者,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一般是不可能看到公费订阅的机关报的.他们要求在专刊上全方位了解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类信息,因此,星期六专刊也应和正刊一样,强调“三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华诞,恰是宜昌市图书馆走过54年历程之际。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让我这个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图书馆员感触颇多,我深切感受到只有国家兴旺了,图书馆事业才有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宜昌市图书馆54年历程亦然。  相似文献   

19.
韦泱 《档案与史学》2005,(7):47-48,F003
老牌杂志<银行周报> 几年前,曾在旧书店偶然淘得三册<银行周报>,十六开本,刊名四字以隶书题写,套红印刷,十分醒目.均为民国三十八年出刊,第一五八四、一五八五两期为合刊,是"票据抵用问题专号".嗣后,又在另一旧书摊见到一迭同一杂志,计八册,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零年.我一边购下这摞杂志,一边想:民国年间的金融类的报刊,大都出版至四九年解放前夕,而这份<银行周报>建国后仍在出刊,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在东北的沈阳,10岁的张虹生第一次见到父亲张闻天.高高瘦瘦、面容严肃、戴一副眼镜,斯文中透着威严——这就是他对父亲的第一印象.带他来的人说:这是你爸爸,快叫爸爸.张虹生张嘴喊一声:爸爸.张闻天微微一笑,伸出手摸摸儿子的脑袋,然后示意警卫员带儿子离开. 很多年后,回忆起初见父亲时的场景,张虹生说:“他很平淡.我也很平淡,父亲和母亲还没有托儿所的阿姨亲呢,没什么好激动的.” 张虹生算过,这一生与父亲相聚的岁月,断断续续加起来不过四五年的时间.然而,不管他愿不愿意,自打出生那天起,他的命运就与父亲紧紧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