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学家可以说,给我一个支点,给我一根杠杆,我就可以把地球举起来———但我说,给我一个解释,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可以接纳历史,我就可以义无反顾地拥抱这荒凉的城市。———张晓风  相似文献   

2.
《诗刊》杂志社的编辑邹静之先生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曾写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女儿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我说这个词你会用吗?她说会,很快造了句子。我说这就可以了,关键是会用。解释“灰溜溜”这种词毫无必要,就像解释“馒头”这个词没有必要一样。女儿不屑……  相似文献   

3.
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网络技术这个支点,课堂教学就会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那也可以说,给孩子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语文趣味生活。随着新课改的提出,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一些被认可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我们切身体会到优秀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有利因素。走模式综合化的道路,充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的伟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句话的含义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教学的支点在哪里?如何确定数学教学的支点?它基于什么理念之上?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以“弦切角”一课为例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回忆我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个课例——《跳水《》田忌赛马》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它们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三次飞跃。上世纪80年代,我的代表课例是《跳水》。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他的著作《教海漫记》中有这样的描写“:靳家彦饮誉四海的《跳水》,我听了三遍,就像听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一样,韵味无穷,百听不厌。它的内涵很难用语言说清楚。因为艺术——包括教学艺术——是不可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他在实录了“取乐”一词教学片断后感慨地说“:靳老师显然不仅仅是在解释词语‘,我…  相似文献   

7.
飞吧,红气球     
有人说,梦想是种浪漫的情思,我却认为梦想是一种真挚与热烈的追求。一个梦,可以飞得很远,很远……我希望有人走过来,摸着我的头,塞给我一个红气球——不,只要是气球就好,只是我更喜欢红的。只要给我  相似文献   

8.
蔡凤娟 《辅导员》2010,(22):I0005-I0005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那么,如何撬起“高效课堂”呢?我们同样也需要一个支点——课堂反思!  相似文献   

9.
梁立红 《考试周刊》2011,(32):22-22
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对旧式教学的挑战,它与孩子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一、为了使阅读课更有层次性,可以把阅读课分为三个类型。(一)读书指导课给学生讲清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选好书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二)美文欣赏课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机地引导。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从事语文教学,我们应当注重审美教育。我想,中学生审美教育应有一个心理过程:感知——理解—欣赏——创造。下面,我就从高中诗歌教学中谈谈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1.
预支的精彩     
在一次预考中,一个男生的语文得了59分。他找到教语文的张老师说:“老师,您就再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张老师说:“作文绝对不给加分;但是,我可以给你把总分改成60分——我借给你1分。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教学,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教学是——“情智语文”。有人问我:情智语文是什么呢? 我说: ——情智语文是情感语文。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以这么说,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了文章;没有了文章,也就没有了语文,没有了语文教学。文章是个有  相似文献   

13.
蒋黎 《考试周刊》2011,(66):73-74
魏尔斯特拉斯说:“如果不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诗人,就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数学老师。” 我说:“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教师掌握了这门艺术,就可以使数学课摆脱惯常给人的枯燥生疏感,而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那么,怎样才可以做到艺术我们的教学,美化我们的课堂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起。  相似文献   

14.
记得有位语言学家曾说过:“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这句话道出了文化与语言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学工作中我常常思考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下面就文化与语言的联系,谈谈对英语课堂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从教多年,为了能给学生更好的课堂,将知识以更艺术的方式传播给他们,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和名著。最近我拜读了《经典课堂>>一书,此书收录了窦桂梅、郭初阳、贾志敏等名师的经典教学实录,让我的确受益匪浅。拜读名著的同时,我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究竟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读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教师给孩子什么样的课堂,孩子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教学当前流行的教法是理性分解法:导人——文学常识——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翻译——分析——总结等。而翻译则用“串讲法”,一句话从第一个字解释到最后一个字,然后串起来解释整句的意思,再一句一句地串下去.中间穿插讲解繁博的文言语法。我记得,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曾针对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古文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  相似文献   

17.
过去认为,儿童绘画发展分成四个时期,即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和写实期,其中幼儿阶段的绘画尚处于定型期。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绘画只能表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他们的画表现了他们所知的特征而不是实际见到的特征。只有发展到写实期,儿童的绘画才能正确地画出事物的形状,并注意到透视、明暗、气氛、结构等方面,才可能追求一定的审美性。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表现的和僵化的,并且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事实上,幼儿作画从第一天握笔开始就是一种最为原始的“写生”。比如在一个圆脸上画上一圈卷发,就说是妈妈,在一个长方形的下方画两个圆圈,就说是车子——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幼儿在多次接触母亲、车子之后的一种不自觉的写生过程。作为一名幼儿园的美术教师,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关幼儿写生画的教学实验,证明幼儿写生画教学不仅在大班可行,而且可以促进小班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光荣的职业     
有位名叫埃米莉的妇女在县办事处给驾驶执照续期时,一名女记录员询问她的职业。她犹豫了一下,不敢肯定应如何将自己归类。"我的意思是说你有没有工作。"那名记录员解释说,"还是说你只不过是一名……""我当然有工作。"埃米莉生气地说,"我是一名母亲。""我们这里不把‘母亲’看成一个职业。‘家庭主妇’就可以了。"那名记录  相似文献   

19.
叶老的文章发表后,《语文函授》的编辑同志,要我谈谈读后的感想。我想了一下,如何改革语文教学经验确实没有,想法倒不少。但要我把这些想法谈出来,又觉得无从谈起。我不如谈谈语文教学诸忌吧。既曰“诸忌”,就有好几条:第一,忌说废话。废话有属于“穷嚼”的。本来几句话可以讲清楚,偏要罗里罗索说上一大篇。一首小诗,一则短文,往往排上一到两节课。为了填满这些时间,就在课文的每句,每字上,“寻找”可发挥、可解释之处,而不问是否需要。有属于不看对象,无的放矢的。有位教师不厌其烦地解释“裙子”一词道:“一种上窄下宽、系在女人下身的服装。”解释“胸脯”一词,则曰:“肚皮上面的一块肉”。不唯口讲,而且板书。其实,“裙子”、  相似文献   

20.
趣说散文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 我开玩笑,打比方说: 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