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危石奇观     
“阿诗玛,阿诗玛!” 乱糟糟的叫喊声响彻山谷。无数戴着黄色、红色遮阳帽的游客,把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峰围得水泄不通。举着五颜六色小旗的导游们此起彼伏地讲着一模一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易小A还不识字的时候,易爸爸就已经给他讲过了:阿诗玛是彝族姑娘,她聪颖美丽,与英俊勇敢的青年阿黑相爱。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起了坏心眼。趁阿黑去远方牧羊之际,派人将阿诗玛抢走。阿黑闻讯赶回,救出阿诗玛。  相似文献   

2.
前情提要美丽的撒尼族姑娘阿诗玛和善良的小伙子阿黑相爱了,但是头人的儿子却抢走了阿诗玛。阿黑与头人父子斗智斗勇,样样都战胜了头人父子……  相似文献   

3.
文化强国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的一个重要战略思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内容。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目前我国美名远扬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彝族撒尼人民称之为"我们民族的歌",自整理出版以来,不断在国内外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流传,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教育传承取得可喜成绩,在发展中也面临困难和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在我读初中时,叙事长诗和电影《阿诗玛》使我着了迷,曾极尽想像的翅膀来描绘阿诗玛的故乡——石林的神奇景观。后来,当我步入石林胜境时,深感比我少年时想像的还要奇雄俏丽,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5.
彝山是一片多情的土地,彝族人民一代代地承传、发扬着自己的独特传统文化。不必说名扬海外的长诗巨著《梅葛》、《查姆》;令人赞口叫绝的叙事诗《阿诗玛》、《细的先基》、《阿鲁举热》、《勒俄特依》,其多种价值于一身的“玛经”“祭祀歌”、让人心潮荡漾如泣如诉的“哭嫁歌”,单是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的一束束民间情歌(打歌调)的歌词就足以使人对诗歌的艺术心悦诚服,那优美的语音、雅致的意境、深  相似文献   

6.
读中国古典诗词,常有一个感觉,即叙事诗词特别少,而且叙事也有其特色。世界各民族的诗歌,各有特色。欧洲古代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藏族长诗《格萨尔王》,云南少数民族长诗《阿诗玛》等等大作,都是杰出的叙事诗,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珠宝,被人们所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以汉语撰写,没有出现过几千行、几万行的长篇叙事诗,数百句的《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等,已经被人惊呼为巨制了。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的价值立场使其获得了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定位各种传统价值观念的一个新的尺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成就表现在对传统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上,并在解读中重塑自我。对《阿诗玛》的重新解读为我们重新认识《阿诗玛》这个彝族文化中最为经典的文本提供了一个其他任何批评理论都无法代替的新视角。这部叙事长诗通过阿诗玛的命运,探索了彝族女性对自由的渴望,揭露了男权主义长期以来对妇女的压制,由此折射出彝族妇女艰难曲折地反抗命运、勇敢地走出父权制笼罩的阴影,走向主体性自我的艰难过程。  相似文献   

8.
优美隽永的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驰名中外、享誉文坛的艺术经典。本文试将《阿诗玛》置于文学传播理论的框架下,借鉴“拉斯韦尔模式”理论,追寻《阿诗玛》传播的嬗变历程及成因。从这一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的范本中,探讨居于弱势和边缘位置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当下语境中,通过传播机制、传播策略的转换,以寻找繁荣民族民间文学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9.
《学周刊C版》2017,(21):54-55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代表,全诗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与大量修辞的运用密不可分。诗歌创作者通过运用排比修辞,使全诗结构匀称、节奏鲜明、易记易颂。排比修辞在《阿诗玛》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修辞方式,在译文中译者如何处理这一辞格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0.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阿诗玛》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根据其所改编的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其教育传承过程中对人的德智美方面产生着重要的有益影响,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读中国古典诗词,常有一个感觉,即叙事诗词特别少,而且叙事也有其特色。世界各民族的诗歌,各有特色。欧洲古代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藏族长诗《格萨尔王》,云南少数民族长诗《阿诗玛》等等大作,都是杰出的叙事诗,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珠宝,被人们所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以汉语撰写,没有出现过几千行、几万行的长篇叙事诗,数百句的《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等,已经被人惊呼为巨制了。中国诗词缺少长篇叙事诗,原因之一,是体裁。除了古诗、乐府一部分之外,古典诗词格律是十分严格的。五言绝句是…  相似文献   

12.
《阿诗玛》是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有多个诗歌版本以及电影等文本形式。文章试图重新进入形成“阿诗玛”的各种文本,从政治叙事、潜在的爱情叙事、民间寓言等角度对《阿诗玛》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13.
《阿诗玛》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闪耀着夺目光辉的艺术珍品,其深刻的主题思想、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事结构、多样的艺术表现、浓郁的语言特色和奇异的产业功能,构成了《阿诗玛》独特的传奇性。这种丰富多彩的传奇性不但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更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为《阿诗玛》成为中华民族的经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阿诗玛》独特的传奇性不但推动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扩宽和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创作题材,更成为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说,随着人们对《阿诗玛》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阿诗玛》的传奇性必将放出更加夺目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阿诗玛是石林的民族文化象征,同时又是石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口传文本的《阿诗玛》长诗,是阿诗玛最初的叙事载体。在景观社会的背景下,阿诗玛显现成了一块石头,变成了被"观"的对象。经由导游词的改造,原有的口传要素发生弱化,致使真正的阿诗玛形象受到遮蔽。本文引入景观、消费、文化资本等相关理论,作为探讨的基点,试图找到有效的解析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反复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重复来增强韵律,突出话语的节奏美。对韵律要求比较高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来说,反复修辞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修辞手段。在《阿诗玛》中,反复修辞的运用对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译者在译文中如何处理反复辞格关系到源语文本中诗歌节奏美和韵律美的传达。文章将通过对法译本《阿诗玛》中反复修辞的翻译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译者在处理反复修辞翻译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阿诗玛》是共和国初期较早搜集整理的一部少数民族叙事长诗。通过分析不同版本中整理者如何处理“抢婚”民俗以及如何拯救受害者,可以发现地方性文艺和新文艺的纠缠以及存在的缝隙。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社会主义新文化如何能移风易俗,如何完成对新中国的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17.
音乐小词典     
【阿诗玛】 少数民族古典歌曲。彝族长篇叙事歌,主要流行于云南路圭山地区。“阿诗玛”成功地塑造兄妹俩和封建压迫进行不屈的斗争和英雄的形象,歌颂他们追求自由、理想、幸福和光明的坚强意志。歌词简朴深刻,比喻生动形象,曲调纯朴舒缓,节奏平稳明快。结构洗炼简洁,长期在彝族人民中流传。  相似文献   

18.
《阿诗玛》异文在民间广为流传,对其进行叙事时间分析,可发现《阿诗玛》异文的一个叙事特征:在叙事频率上“单一叙述”大量使用,而“概括叙述”和“多重叙述”很少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充分地反映出《阿诗玛》异文的口传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和悲剧故事置于汉末魏晋“人的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加以考察,先从人格觉醒、情感觉醒和反抗意识觉醒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主人公的“生命觉醒”;又进一步从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感受和死亡体验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试图在社会认识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对这首千古悲歌的美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1934-1936年间,客籍诗人蒲风创作了两部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和《可怜虫》。《六月流火》讴歌了农民反抗怒潮下的巨大力量,展现了革命流火将烧遍穷乡僻壤和旧世界即将被砸碎的壮阔图景。《可怜虫》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台湾早日摆脱日本殖民地命运的爱国情怀。蒲风的叙事长诗不仅为左翼文艺界赢得了荣誉,还带动了任钧等左翼诗人乃至40年代解放区诗人的叙事长诗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