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今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WTO框架下的审慎例外原则是GATS《金融服务附件》中的核心原则,促进了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平衡,对于WTO各成员国在金融服务贸易问题上达成一致协议具有重要作用。但审慎例外条款在概念界定、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具体适用过程中易于引发国际争端。因此,在当今国际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审慎例外条款中亟需引入透明度要求、善意标准和适当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法律依据是金融宏观监管机制顺利运转的有力保障。1995年度,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的公布实施,金融监管开始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金融监管的目标是“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依法设立,依法经营,依法监管,依法处罚,做到以金融法规规范约束一切金融活动。本文以依法强化海南金融宏观监管为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与不断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的增加,金融风险在金融网络市场中的分散与累积使得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模式难以有效的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我国宏观审慎的落实程度和金融监管目标实现程度均比较低,顺周期导致了中央银行稳定金融市场效果降低.本文通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中金融系统性风险度量以及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风险贡献力强度,实证分析宏观审慎监管对货币政策协调层面的实用性以及有效性,获取我国金融市场监管情况,同时对现有的监管手段提出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几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金融监管开始向法制化方向迈进,金融秩序得到较大改善,金融机构的经营逐步走向正规化。但是,金融监管还存在着监管目标模糊、监管手段和方式落后、监管内容单一、监管标准随意等问题,和国际金融的标准还有距离。巴塞尔协议作为一个国际性的银行监管契约,将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解读,阐释其立法背景,论述其严格信息披露,实施审慎监管,综合监管方法,健全市场退出制度等主要特点,探讨该法对我国金融监管的透明性、专业性、有效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几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金融监管开始向法制化方向迈进,金融循序得到较大改善,金融机构的经营逐步走向正规化。但是,金融监管还存在着监管目标模糊、监管手段和方式落后、监管内容单一、监管标准随意等问题,和国际金融的标准还有距离。巴塞尔协议作为一个国际性的银行监管契约,将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浅析TRIPS协议下的国际技术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菲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1):99-101
文章简述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方式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框架下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对TRIPS协议带来的挑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金融集聚区的监管需要完善的基础,包括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独立有效的司法体系以及包含统一监管、行业组织自律、金融机构内控、社会监督配合的多层次系统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对金融集聚具有促进与制约作用;同时金融集聚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也促进了金融监管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出发,通过评价我国金融安全的形势,从资本的非法流入和流出、隐性不良资产、从业人员的素质、入世对我国金融安全的挑战、资本账户的开放、国际游资、金融装备、金融法制建设、金融监管等九个方面指出了我国金融安全的不足;从而提出了通过深化改革、审慎开放、严格监管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三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一个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一套比较完整的金融监管制度,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加入WTO,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标准逐步开放金融服务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封闭的国内金融市场从此面临着国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剧烈冲击,由此加大了我国金融风险。与此相适应,我们必须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变革,方能确保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业的安全。一、加入WTO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的新挑战中国加入WTO,整个金融行业将进一步开放。从银行业来看,入世2年…  相似文献   

11.
纵观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化进程,可以发现金融监管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自由到管制、到放松管制、再到重新管制的一个历程.从金融监管理论萌芽、发展以来,各国的学者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众多的关于金融监管的理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人们在质疑传统监管理念的同时提出众多新的监管理念,对于金融监管这个话题出现许多新的热点,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理论提出之后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监管当局注重实质信息披露,对于金融系统保持其多样性、降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利用国内立法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为《TRIPS协议》)等国际条约建立起了本国的知识产权壁垒,进行“不公平贸易”。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WTO框架下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审慎性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问题与金融服务自由化有着密切的联系。WTO框架下有关审慎性措施的规定体现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各国金融监管的双重要求。本文主要通过分析GATS中的审慎性措施的含义以及判断标准,指出了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若干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充分利用审慎性措施来完善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条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金融全球化在促进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同时,为金融市场带来了监管者恶性竞争、监管套利以及系统性风险。上述风险积累后引发金融危机,冲击了传统的金融监管标准、手段、模式,推动了金融创新发展。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效力从实体法角度和程序法角度都得到了提升,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结构开始向统一化、综合化、国际化发展,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价值取向也变成效率与安全并重。而我国应顺应上述潮流,强化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协调其与微观审慎的关系;强化机构监管的同时,注重功能监管的建立与健全;并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内金融业事实上已经进入混业经营时代,而我国金融监管执行的是“一行三会”的专业化分工监管体制,存在与金融实践不一致、监管过度与监管空自并存、难以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等弊端.建议应该借鉴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变机构监管为功能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与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16.
2023年3月发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开启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在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监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重视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对金融科技应用现状进行梳理,探讨金融科技对监管体制形成的挑战。金融科技突破了传统金融监管的范围,使金融监管体制的适应性降低,传统监管方式与规则在面对金融科技时容易出现失灵的情况。金融科技在为监管体系提供监管技术手段的同时,也将金融科技的固有技术风险与操作风险带入监管体系。在深化监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推动监管体制与金融科技监管的融合,突出监管科技的应用,加强内涵建设,并充分借鉴金融科技监管的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与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后,以GATS及其附录,《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为主体内容的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将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应从政策模式的选择,价值取向和监管理念,监管体制,监管重点和监管内容以及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等方面进行调整,以达到既遵守WTO规则,履行政腐承诺,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规避金融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解读,阐释其立法背景,论述其严格信息披露,实施审慎监管,综合监管方法,健全市场退出制度等主要特点,探讨该法对我国金融监管的透明性、专业性、有效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逆周期金融监管体系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国反思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逆周期金融监管可以克服传统顺周期金融监管的缺陷,有效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我国应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积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20.
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业中的两个相伴而生的重要概念。金融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必然会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方式下进行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又会给金融体系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必须通过监管的创新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讨论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两之间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