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琴 《世界文化》2007,(4):20-21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描写的是南北战争以前的故事,但成书于1884年,已是内战后。此时美国的黑人依然没有得到宪法所规定的权利,没有获得完全的平等和被社会认可。就像罗德·霍顿在《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中描述的那样“尽管最高法院已经对黑人总是做出决定,联邦和各州也颁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但是过去所有根深蒂固的荒诞传说和偏见,仍然继续阻碍人们平等地对待黑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这部小说的出版,揭露了美国当时最尖锐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且又描写了黑白两族的艰难融合。从而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文坛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她出版了大量描写黑人妇女为争取政治、经济、性别和种族平等而斗争的小说。艾丽丝·沃克1944年2月9日出生于南方佐治亚州的一个佃农家庭,父母的祖先是奴隶和印度安人,艾丽丝是家里八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1961年艾丽丝获奖学金入亚特兰大的斯帕尔曼大学学习,正赶上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涨时期,她即投身于这场争取种族平等的政治运动。1962年,艾丽丝·沃克被邀请到马丁·路德·金的家里做客。1963年艾丽丝到华盛顿参加了  相似文献   

3.
张媛 《世界文化》2007,(5):33-34
在上世纪40年代以前,美国主流学中的黑人女性都是以一种刻板的模式出现的。南方学中最突出的黑人女性代表形象大多以保姆、情妇或混血儿出现。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美国坛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黑人女作家,如托妮·莫里森、爱丽斯·沃克等,自此,黑人女性才开始突破单一模式,变为内心丰富多彩、有独立个性的丰满形象。这些女作家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广大黑人在遭受种族歧视和压迫下痛苦的生活现状,还触及了更为深刻的主题,即建构本民族化,追求个性自我。迄今为止,美国黑人女性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影响力与成就甚至超过了美国黑人男性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决斗     
在外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读到描写决斗的情节.在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有一段关于连斯基与奥涅金决斗的精采描写;在法国大仲马的小说<基度山伯爵>中,作者用了整整3节描写基度山伯爵与仇人马瑟夫之子阿尔培拟举行的一场决斗;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螳·吉诃德>中的主人公,是个时刻都以骑士自居,四处惹是生非、找人决斗的狂士;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长篇小说<艾凡赫>,细致地描绘了富于浪漫色彩的比武、决斗场面,真实地再现了中世纪英格兰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在做讲座的时候,我偶尔会提到美国黑人作家哈里的小说《根》,并说这本书与档案的关系可大着呢!如果不是因为完善的记录和档案保存,或者说哈里完全没有档案意识的话,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根》这本书出现了。甚至,美国反种族歧视的运动也就难以巩固既有成果并形成足够的社会同情,因而黑人的地位也就难以发生持续根本性的改变,当然奥  相似文献   

6.
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受到仁爱与和平抗议可以结束人世间不平这一信念的鼓舞,在其短暂而积极活跃的一生中,成了美国卓越的黑人领袖之一。他唤起黑人和白人共同反对种族歧视、贫困和战争。他是主张不以暴力抵抗压迫的战士,因而在1964在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金。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8月,在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警官Darren Wilson射杀黑人Michael Brown事件引发了圣路易斯社区居民上街游行,抗议警察的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三年后的8月,白人至上主义者和新纳粹主义者在弗吉尼亚的夏洛茨维尔发起了游行示威活动,抗议移走联邦将军Robert Lee的塑像,而反游行者的出现引发了暴力冲突,导致一人死亡。这两次事件都引起了民众的关注,大量纪实照片充斥在社交媒体上,一时成为美国社会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5月25日,非裔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街头遭遇4名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和多城抗议活动,令骚乱持续升级。作为平息骚乱的手段之一,美国政府正在加速拆除公共场所象征种族歧视的铜像、肖像画等,更换涉嫌歧视黑人的商品和商标。然而,这种表面文章只是沿袭了对历次种族冲突和暴动所一贯采取的应对策略,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种族歧视、敌意与暴力现象。  相似文献   

9.
姜莉莉 《世界文化》2007,(10):22-23
(《紫颜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一部力作,也是美国黑人文学和妇女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以黑人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为题材,涉及了种族斗争、妇女解放等一些重大社会问题。通过女主人公西丽亚的成长变化,作者指出黑人妇女要取得独立与自由,要获得和男人平等的地位,首先必须认识自身价值,完善自我个性,保持精神世界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梁灿辉 《世界文化》2023,(12):34-36
<正>美国被认为是种族问题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从17世纪开始,奴隶制度使黑人受到深重的伤害,尽管它已废止,但其影响仍旧持续。其次,美国文化中对黑人的长期偏见通过文艺、媒体、教育等不断强化,为社会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提供了土壤。最后,社会的不均等结构使得黑人在经济和资源上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1.
<大理行记>又名<南诏纪行>,是古代边疆行记中的名作.它和<云南志略>(残)是元代云南地方史志中流传至今者.因此,这部书就成为了研究元代云南地方民族史以及南诏、大理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史籍.  相似文献   

12.
记得第一次看到电影<五朵金花>,是在1960年的秋天.那时,因为乡村没有电影院,看场电影要跑到四、五公里外的粮管所.每次见电影消息广告,我们一伙10来岁的同伴总是相约同往,大家一路打打闹闹去看露天电影.每次看电影,除了"战斗故事片"最吸引人外,其他影片都是凑热闹而已.<五朵金花>电影中的剧情故事,儿时也同样没留下多深的印象.自上中学到参加工作后,又多次看了<五朵金花>,才对剧中的故事情节有所了解,也才感到这部电影越看越爱看.从第一次看<五朵金花>至今,这部反映我们白族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电影,我已看过不下数十遍之多,但却仍然百看不厌.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势利之风,历久不衰,遍及各地,在不同阶层中都存在,较之同时期其它小说为猛烈.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平际遇有关.吴敬梓虽对之深恶痛绝,但也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音乐剧《怪圈》(A Strange Loop)在第75届托尼奖上拿到了11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音乐剧奖和最佳音乐剧剧本奖两项大奖。这部音乐剧讲述了一个在百老汇剧院当引座员的黑人男同性恋者厄舍的故事。厄舍正在写一部关于一个在百老汇剧院当引座员的黑人男同性恋者的音乐剧,而厄舍笔下的主角也在写一部关于一个在百老汇剧院当引座员的黑人男同性恋者的音乐剧……值得注意的是,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9月底,本就因特朗普分歧口水不断的美国社会又迎来了一个新争议点。当然这次起头的还是大嘴巴的特朗普总统,他在一场公开演讲中言辞强硬且粗俗地抨击了一名黑人橄榄球职业运动员科林·卡佩尼克,称其为"不尊重国旗的混蛋,应该被开除、被解雇"。台下的支持者呐喊着"USA"以示支持,但反对者们则立刻斥责特朗普是在以爱国的名义进行种族歧视。于是总统先生毫无疑问地再次遭到媒体和体育界的围攻。我们先简要回溯一下总统与体育界起冲突的缘由。传  相似文献   

16.
严复笔下有三个卢梭:中立的卢梭、可褒扬的卢梭和被批判的卢梭.也就是说,严复对卢梭思想并不是一直批判:在1913年前,是批判、介绍和赞扬交替;而在1913年后,基本上就是批判了.严复对卢梭的批判有两个高峰:一是1905年(<政治讲义>),一是1914年(<〈民约〉平议>);批判的内容,一直聚焦在"民生而自由平等"上.由此可见,严复对卢梭思想的批判,主要是取决于他自身的好恶和当时变动不居的社会时势.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说严复的思想具有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荀子、扬雄、王坦之从儒家,而葛洪从道教神仙学立场,分别对<庄子>提出了批评,于是形成一种"非<庄>"思想.但他们在这种"非<庄>"思想中对庄学又有所肯定和吸纳,这可看作<庄子>在其流传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层面,接受社会检验的结果,是其哲学正、负双重社会效果的真实反映.这种"非<庄>"思想既彰显了儒道互济、互补的历程和早期道教取舍、改造原始道家,进行理论创造的历程,又是庄学史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叶舒宪 《寻根》2004,(3):22-30
现代巫术--魔法的复兴热潮,可以在世纪之交震撼全球文艺界的小说和电影<哈利·波特>以及<指环王>(<魔戒>)那里得到一个缩影.影片<哈利·波特>的开始,猫头鹰作为传递魔法学校信息的神秘使者,给现代的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然而,在过去的两千年中,基督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猫头鹰的形象因其异教的背景色彩而受到排斥和压抑.<哈利·波特>又是怎么样让另类的猫头鹰作为正面的象征重新复活于当今的意识呢?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中的裸袒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与<晋书>等文献中全盘否定魏晋士人裸袒行为的指责不同,<世说新语>所描写的士族穷奢极欲生活方式所表现的裸袒行为与魏晋士人以反礼教为目的的裸袒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貌似荒唐的放诞行为有其严肃的内涵,是魏晋士人渴望精神和人格自由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擅长描写20世纪美国的生活。他在国内从事过多种职业,阅历丰富,因而能写出那些描绘美国社会的不同阶层的小说。《愤怒的葡萄》这部描写季节工人的作品使他获普利策奖。1962年斯坦贝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下面两段,选自《人鼠之间》。一个热天的傍晚,微风在林叶间拂荡着。阴影爬到山腰,向山顶爬去。兔子坐在沙滩上,那样宁静,好象几座银灰色的小石雕。这地方死寂了好一会儿,两个人才从小路上出现,向碧潭旁的空地走过来领头的那个人短小机敏,脸色黧黑,一双焦虑不安的眼睛和一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