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的德治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但随着古代社会各朝代的变迁,各统治者为了其各自的统治利益已部分歪曲了它的本意.要真正掌握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意,就必须认真研究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德制、德政、德育和德主刑辅等多方面内容.其实质是道德至上,德治不等同于人治.虽然它与现代法治有着冲突,但也有某些媾和之处.全面准确地理解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我们正确评价其现实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儒家德治的理论基础是人性善,它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尤以"为政以德;贵在修身;民本思想;教而后刑,德主刑辅;尊贤使能"等最为经典。但儒家德治在今天也有其内在局限性,我们应当以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它。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从“人禽之辩”、“义利之辩”和“王霸之辩”的讨论中,展现了共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行为准则和政治目标。先秦儒家提倡以德为主,以法为辅,但其政治权力分配中的扬臣抑君思想,导致了封建君主的不满。儒家德治思想在道德意识领域中具有制约腐朽堕落思想的作用,在政治领域也具有理想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德治"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最典型特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又是它的主要内容。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建立在民本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与党中央确立的"以德治国"的方略是内在统一的,研究这一思想对当前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为主题,以先秦文献为线索,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并分析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德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周人在改革殷商宗教的过程中提出了敬德思想,是时,德始由对上帝或先王的敬顺添加上道德的内容,从而开创了以德配天的政治伦理新局面。汉代德治是在宗教神学的背景下实现的,其文化取向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汉武帝即位后,德治理论开始向儒学偏移。司马迁的德治思想主要承袭儒家,其德讲天德、先王之德、君主之德,其表达带有明显的宗教神学痕迹,但他又把德治落实在人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修德配命、敬德保民、为政以德、仁政爱民、民为邦本五方面内容。儒家德治思想为德法并举治国方略提供了思想资源,为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提供了启示,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推进儒家德治思想现代发展,要在德治取向上变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在德治目的上变君主专制为民主政治,在德治内容上变旧道德为新道德,在德治方法上变人治为善治。  相似文献   

8.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公,他在总结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后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只辅佐那些有德之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遂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并丰富了“德”的内容,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的创始人,“德治”思想也就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德治”经典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宝典。正因如此,一些人把“德治”与封建专制等同起来,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常常被认为是同“法治”根本对立的“人治”思想。人们…  相似文献   

10.
赵炎  丛培波 《山东教育》2005,(11):36-37
2002年12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依法冶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德”冶思想是我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冶,强调的是道德感化。封建统冶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需要,将儒家的“德治”思想与“人治”思想等同,使其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应汲取其合理成分,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儒家的经济思想中,等级观念贯穿在各部分理论中,可以说,不抓住这一核心就很难掌握先秦儒家经济思想的实质。本文打算对先秦儒家(仅对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级观念的主要内容、产生的条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一些初步探讨。一、先秦儒家等级观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儒家德治理念形成了中国道德至善的优秀文化,但儒家德治是在西周君主天命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延伸的,君主依托"天命"而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特权,从而决定了"德"的走向,形成了古代"有权即有德"的政治与社会局面。君主拥有特权以及导致的不平等,本身是与"德"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14.
儒家德治思想与高等学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德治思想的精华在于"仁"、"惠"、"信"、"义".儒家德治思想吸取时代的营养,具有了新的内涵,如自由、公正等,其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提高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儒家德治思想的实现必须有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5.
儒家德治思想包含了"富民、均富"、"礼法兼济"、"无为而治"的德治观,这种德治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供借鉴的传统文化资源。虽然儒家德治思想是封建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存在一定唯心主义成份,但是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己之间的和谐文化价值,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对儒家德治思想进行合理的批判,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内容,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的后起之秀,荀子哲学所关切的乃是如何拨乱返治,重建礼序回复到正理平治的社会,这也是儒家所欲建立的社会制度与理想。拨乱返治如何可能的命题与其内容的展开便涉及管理,而管理思想正是荀子哲学的精华之处。荀子选取从经验事实层面,以务实而理性的态度,剖析人性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人性的假设,建构出其管理哲学之理念及制度,应可被视为先秦儒家在管理哲学与制度上一个令人兴奋的策略思考,也是儒家管理哲学由德治走向法治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为己之学”是先秦儒家学习思想的高度概括,对“为己之学”的解读是对先秦儒家为学思想乃至整个儒家为学体系的重要一窥。历来受到儒学研究者的重视。先秦儒家的“为己之学”以人性论为其逻辑起点,通过对学可明德的信仰以及对“内圣”而“外王”的逻辑推演,树立了先秦儒家为学思想的精神价值导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以明确为学之志趣、内省多思之方法以及躬于实践之途径铸造了“为学由己”的为学实践模式,赋予先秦儒家为学思想以实践之可能,从而奠定了整个儒家为学思想体系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论先秦德治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的实质就是限政。事实上,把先秦“德治”归入“人治”的范畴是一大历史冤案。通过对先秦德治理念的考察,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德治旨在限政,在先秦社会表现为限“王”;二,“君权神授”、“以德配天”、“德在民中”实现了民制约王的可能。在现代社会中,“以德治国”不仅不能少,而且还是民主宪政国家建设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神权法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占支配性地位的法律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虽已衰落,但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直接继承于西周,加上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因此,在“礼治”、“德治”、“人治”以及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都受到了早期神权法“天命”、“天罚”、“以德配天”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项林  叶健 《文教资料》2006,(18):52-53
本文通过分析先秦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不同的人性善恶观以及礼法治国思想,探讨先秦人性论的主要内容、异同及其深远影响。从人性论和礼法关系的角度,揭示了儒法家人性观和治国思想维护君主专制的本质,阐明了人的善因素和恶因素、理论的实践意义,对中国法治、德治建设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