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在变法“大气候”未能形成条件下进行的。变法“大气候”未能形成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而维新派过激主义的宣传、作法破坏了初步形成的变法“小气候是戊戌变法失败重要的和直接的原因。维新派是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爱国之志走上历史舞台的,但由于没有报国之术,结果不但未能把变法事业进行到底,反而使其迅速失败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光绪怎样对待“卖国求荣”、光绪的“变法”决心及光绪是“百日维新”的决策者三方面,评述了戊戍变法中的光绪皇帝,认为光绪皇帝是戊戍变法的支持者和“百日维新”的实际决策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试图仿效外国革新中国的开明皇帝。  相似文献   

3.
19世纪 70~ 80年代 ,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甲午战争后 ,在知识分子广泛传播下 ,这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种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即维新运动。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发动了“公车上书” ,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开始。其后 ,维新派四方奔走 ,著书办报 ,宣传、呼吁变法自强 ,蔚成风气。1898年 6月 11日 ,光绪帝下诏全国 :“嗣后 ,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 ,各宜努力向上 ,发愤为雄 ,以成通经济世之才……。”标志着变法的开始。在变法中 ,光绪帝在紧密团结维新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变法伊始 ,维新派内…  相似文献   

4.
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18 98年 6月 1 1日 (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 ) ,清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等维新的倡议 ,下定“国事”诏谕 ,宣布决策 ,实行维新变法。“四千年拨旧开新之大举 ,圣谟详之 ,一切维新 ,基于此诏 ,新政之行 ,开于此日。”① 变法新政进行 1 0 3天 ,至 9月 2 1日 (八月六日 ) ,西太后发动政变 ,囚禁光绪帝 ,逮捕杀害维新人士。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为新政殉难 ,喋血京都菜市口。戊戌变法被扼杀。这一曾经震撼中外的清朝政治制度变革的失败至今已过一百周年。回顾这一段历史 ,可以得到如下重要启示。第一 ,变法也是一场革命。戊戌变法要“变”的核…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吏上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这就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是“自上而下”的行进向度,“自上而下”与变法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定“自上而下”就等于否定变法本身。变法、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不能以成败论其道路的合理性,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自上而下”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7.
<正>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由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一次救亡图存运动。在封建顽固派的残酷镇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其所有的变法主张全部被废除,唯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这场变法虽然仅持续了103天,但却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并间接影响了后来“清末新政”的实施,“清末新政”几乎照搬戊戌变法的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不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而是当时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中下层士绅或正处于转化之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其思想代表和政治代表,具有独特的阶级属性即“转化性”,而并非通常所说的“软弱妥协性”;由此所决定,维新派主张进行全局性的根本变革,而不是搞所谓“改良主义”.变法的失败不能归结为维新派对改良这一方式的主观选择,而应从客观历史条件的不成熟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戊戌变法仅经过一百多天便道流产的基本原因进行了浅析。维新派由于急于求成的心态,从变法一开始便提出了“全变”的思路与齐头并进的举措,由于其自身政治上的不成熟,领先的又是毫无实权的光绪皇帝,而使它难于驾御全面改革的局面,他们不分轻重缓急的急躁操作,使传统的守旧顽固势力及各种潜在的反对势力都被动员起来,对变法进行更疯狂的阻挠,从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末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戊戌维新运动,如昙花一现,仅进行一百零三天,就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残酷镇压.维新党人或被贬官,或被流放,或被监禁……而“皇上常幽于瀛台,一切不得自由.”(1)变成“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辑”(2)囚徒.变法时间虽短,但对以后中国历史社会发展影响颇深,这与当时变法的推行者德宗光绪皇帝的名字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略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倾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绪皇帝参与和推动戊戌变法,却不属于维新派阵营。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变革,但洋务派要保存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而维新派则要改变君主专制制度,要学习西方的“法度政令”。光绪实际上是倾向洋务派的,他支持变法,是想借“变法”改变有位无权的傀儡处境,因而对维新派的许多主张虚与委蛇,实际推行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可能超越他的封建帝王地位  相似文献   

12.
自30年代批判第三条道路以来,论者一般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近几年来,不少学者摈弃了这一说法,认为“戊成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封建势力强大,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所致”。或者说是由于维新派软弱无力,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相信甚至敌视人民群众,等等。作者认为,这都不是变法失败的决定因素,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光绪及康有为的策略错误。  相似文献   

13.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分别发生在日本和中国的两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明治维新”在日本实现了其“脱亚入欧”,走上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而“戊戌变法”在中国却中途“夭折”。纵观中日两国变法前的情况看,双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结果却相反,这是...  相似文献   

14.
师:距今95年前,在今天的北京菜市口,当年清朝的刑场,六位维新志士怀着满腔的遗恨,未酬的壮志在这里为国捐躯了。这究竟是怎样一段饱含血泪的历史呢?下面我们讲: 第14课戊戌变法 (板书) 一、变法前夕的时局和保国会(板书) 师:(提醒“戊戌”二字的写法与读音)戊戌年指1898年,变法并不是在这一年突然发生的,早在1895年,就有一个大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张惠民 《历史学习》2001,(10):20-22
光绪帝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复杂矛盾中被推上皇帝宝座的,从1876年到1908年,共在位32年,这期间真正有所作为的只有“亲政”的10年,其中给历史留下最深刻痕迹的则是戊戌变法。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主干知识,必修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和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均有涉及,前者侧重维新思想内容,后者侧重戊戌变法经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康、梁变法理论比较系统,为什么变法却如此短命?  相似文献   

17.
在戊戌变法的前前后后,慈禧太后对变法基本上是持默许和支持态度的。在变法之前,慈禧默许、支持光绪领导下的康、梁维新变法;在变法之中,慈禧提倡渐变,反对急变,强调政局稳定第一;在政变之后,慈禧论人不论事,反维新"乱党",而不反对变法本身。因此,就戊戌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来说,简单地说慈禧太后是顽固派有悖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8.
萧公权先生在《翁同龢与戊戌维新》一书中,对翁同龢支持戊戌变法的动机作了剖析,肯定“爱国的情操与个人的野心因而合流,促使翁氏做出如一八九五——九八年间的发现。”进而指出“当他实现雄心的前景看好时,他资助那些有适当条件或者献身于变法工作的人;但当这个好景失去时,他便迅速易帜。”本文认为将个人野心和爱国思想并列为翁同龢支持戊戌变  相似文献   

19.
正1898年(农历戊戌年),清政府当朝皇帝光绪帝在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的推动下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史称"戊戌变法"。当时维新派所势单力薄,没有可以放心依靠的对象。从实行变法的目的到变法的具体措施以及变法的收效成果来看,这场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戊戌变法将他的从政生涯推向了巅峰,但同时也为他的后半生埋下了惨痛的伏笔。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史学界就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进行对比研究,展开讨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如,有的同志强调,明治维新的成功,得利于近代亚洲第一次民族运动的高潮,这场运动在相当程度上牵制了欧美列强对日本的侵略与干涉,客观上对倒幕维新的成功给予了种种的支援,而戊戌变法则是在欧美列强虎视眈眈的险恶环境中进行的,国际环境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维新”与“变法”的成败。也有同志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