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眼当今中小学课堂,“热闹”似乎已经成了现代课堂生活的追求与标志。而让课堂热闹起来的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安排课堂讨论。 在“讨论”变得日益流行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在学科教学法中,历来就有“讨论法”一说。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讨论”,自然是可用可不用的,使用权在于教师。这时,“讨论”就是一种纯粹的手段,追求的是讨论获得的答案。如今,“讨论”更趋向于是一种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这不仅仅是说“讨论”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更高了,更重要的是“讨论”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  相似文献   

2.
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然而,不经意间,我感到在学生们变得善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同时,有些“对话”变了味,走了形。课堂上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讨论交流,一片热闹,但静心一想,这种“对话“”热闹”缺少了深度,缺少了质量“。对话”成了过去“串讲串问“”师问生答”的翻版,致使阅读教…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不少公开课上,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热情,学生的兴奋,课堂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然而在热闹的表面之下,我们看出,课堂上唱主角的只是一部分学生,他们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活力;更多的学生只是配角,他们静静地聆听着.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数学课堂变得千姿百态、花样繁多。但是“热闹”过后,我们不禁要反思:“热闹”的课堂上教师问了不少,带给学生的究竟有多少?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的教学有效性有多少?学生在遇到同样的或类似的问题时,为何还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的课堂开放活泼了,教学形式新潮别致了,教学手段丰富花哨了,学习氛围也自由热闹了。可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值得我们深思。其实,有效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追求,即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笔者以为,有效的课堂有“六忌”:一忌“虚”有位特级教师为了上科学课《螺壳》,特地买来十吨沙子搬进教室。我就想,课前得动用多少人去搬运,花费多少财力物力。课后,又需要请多少人去“清场”!换上一个普通教师,即使有如此美好的愿望,也没这个能耐去实现,在羡慕之余又有些无可奈何。这样…  相似文献   

6.
课堂应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的“动”只注重形式:一方面参与活动的对象只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只充当陪客听众而已;另一方面学生思考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就举手发言,但说的是对文本浅尝辄止的理解,因为有感情的朗读只注重技巧方面机械的模仿……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课堂上“动…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新的变化。然而欣喜之余却也折射出一些隐忧:学生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课堂上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数学味儿”缺失的现象。何谓“数学味儿”?如何在保持现有课堂特色的同时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儿”?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课堂热闹许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课堂上搜肠刮肚地寻找有自我创新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口号。但在这热闹繁华的背后,有些隐患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对个性化阅读的过度追求。有的教师盲目追求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时下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喜欢在文本内容的呈现上、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大做文章。许多语句和段落一读就懂,可他们却要设计出精美的课件来辅助学生理解,或者不厌其烦地领着学生翻来覆去地“感悟”。一堂课看似行云流水,以学定教,其实“教”和“学”处在同一个地平线上。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此的热闹而颓废?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天天学语文却缺少言语素养?静而思之,就会发现,症结就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由于忽视了文本内涵的挖掘,不加选择地扩大其外延,使丰富的文本资源白白流失了;由于忽视了必要的教学引导,过于迎合学生的阅读感悟,使理性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张春燕 《教师》2012,(20):92-92
“沉闷”在地理新课程的课堂中已经渐渐地远离我们而去,“热闹”是地理新课程给地理课堂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改革中,虽然使学生胆量大了,参与度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堂“热闹”了。但是它也有许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变“热闹”了,学生更“活跃”、“自主”了,但是,过分追求课堂气氛的形式热闹和学生情感的浅层愉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失去了“有效性”。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是一派生动、热闹的景象。不过,我们仔细观察,透视活泼、热闹的背后,仍然可以发现,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完全吸收内化新课程理念,教学中仍未走出“灌输”的误区。笔者摄取课堂教学的两个片段,谈些认识。“圆的特征”教学片段师:圆究竟有怎样的特征呢?请小组合作画一画、折一折……找出圆的特别之处?(学生只操作一会儿,教师就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通过操作,你知道哪条是直径?生1:我把圆对折,中间的折痕就是直径。师(忙问):用什么字母表示呢?…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比以前更热闹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了,如表演、讨论及操作等。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但是,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动”,热闹的课堂显得有点“乱”了。这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为了“赶时髦”,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华丽、热闹了。多媒体课件流行了,课堂里“演一演”、“画一画”等活动大量涌现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下,我们会发现在这些热闹的表面下所隐藏的教学误区。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透过这些热闹现象的背后.我们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课堂逐步摆脱“师传生受”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逐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但也有一些课堂充斥着自主性虚化的现象,即学生活动表面热烈积极,实则没有广度、深度。笔者认为“热闹”的课堂应有一个理性的调控,做到“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自从注入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后,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说已经遍地开花,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几乎成了语文界的口头禅。诚然,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至少这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注入了新鲜的空气。然而,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无意问会发现课堂上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探究交流,一片“对话”声。但静心一想,这种“对话”、“热闹”是确实“热闹”了,但在这“热闹”的背后,似乎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8.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19.
地理课堂教学不是任何流于形式的“作秀”,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序地“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等.让课堂热热闹闹、活而有序地“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实现的。但课堂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笑声越多越好,那样往往会使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一团散沙。本文探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的活动化设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相比,学生的学习更主动了,课堂更热闹了。但我们也发现,在活动与热闹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忽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果活动化仅仅是为了课堂的热闹,为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忽视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数学理解与思考,忽视了数学活动的“数学味”,那么这样的活动又怎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呢!在新课程教材中,不少教学内容本身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