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未学过外语,也不懂任何一门外语,但他却能够以惊人的能量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在他人口译、口授之下翻译完成了上百部西方文学著作,创造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绥化电视台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系列报道,笔者有机会在这一新闻体裁中做了探索和尝试,在这里,就如何做精做深电视系列报道,愿与同行们共同磋商、交流。  相似文献   

3.
《译介学》增订本主要关注的是翻译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怎么译”的问题上,也不能停滞在两种语言翻译的问题上,而要更加高瞻远瞩地从文化层面上展开对翻译的结果、翻译的传播与接受等的研究。该书的研究为译介学和翻译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拓了国内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加速了翻译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并为翻译文学找到了归属。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记者,每天忙着采访、打字、剪贴材料。在这样的工作之余,我偶尔会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产生种种感悟和遐思。如果这种不成熟的断想能给我的同行多一个批评和思考的机会,我也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5.
开放获取与发展中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世界,在一个不断发展着的世界中进行科学研究并非易事。培训、资助、实验设备、会议设施、信息的获取、与其它专家交流的机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在上述的每一方面与他们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都存在着劣势。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不得不在更艰苦的条件下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取得比发达国家的同行更多的成果,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迟玫 《传媒》2003,(11):54-55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外宾外商外国游客的蜂拥而至,以及新闻记者走出国门采访机会的增多,在新闻采访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就成为一个新课题。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更需要新闻记者掌握跨文化交流学知识,顺应对内对外传播态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丁乙考察记     
《信息系统工程》2004,(8):112-112
许多CIO都有考察或与其他同行交流的机会。向别人学习固然重要,但若只是看到别人做得好, 而不明白好在哪里,就照搬照用,结果可能是新经验不断面世,而自己企业信息化变化的只是建设思 想的以旧换新,引进的软件越来越先进。最终还是拿钱买教训而已。  相似文献   

8.
周越然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藏书家、散家和性化研究学,近年来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相继有一些论与作面世。但他学习外语、教授外语的经历以及在外编译方面的成果与地位,似乎尚未引起学的注意与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中,一是要全面、系统地清理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二是要深入、系统地梳理西方的翻译理论。谭载喜教授的这部《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以下简称《简史(增订版)》)正是深入细致地梳理了西方翻译理论把我国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对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工作。此书的前身《西方翻译简史》于1991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和欢迎,并成为外语及翻译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用书或必读参考书,并于2000年重印。这次增订,更显其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可以说,该书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译学新著。  相似文献   

10.
外语学术出版物指有关外语语言学、外国文学、外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跨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各类图书。这类图书发行量小、受众面窄,但对于引领外语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列举我国目前外语学术图书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外语学术图书开发的新动向,并就外语学术图书新的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语境下,影视剧翻译是影视剧跨文化交流传播的有效手段。随着媒介形态的变迁,学术界对影视剧翻译的概念认知先后经历了ST、AVT、字幕翻译、影视剧译制、电影翻译和配音翻译等。这些概念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影视剧在不同语种中的语言转换问题。影视剧翻译既是语言层面的编码与解码,还是异质文化直接参与本土文化叙事建构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对影视剧翻译的相关研究中,对核心概念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明晰。本文认为,通过对影视剧翻译概念历史源流的探析,结合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字幕组等多种亚文化形式对影视剧翻译的影响,探究影视剧翻译的名与实能够便于学界更为清晰的认识到影视剧翻译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我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有一些同行朋友是令人难忘的,其中就有尹飞舟。他是湖南省出版界为数不多的有博士学历的译文编审。两年前,他离开了编辑工作,走上了出版行政管理岗位,严格地说起来,尹飞舟只能算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原”译文编辑。飞舟的读书生活很有意思,颇有一点“此山望着那山高”的味道,中学阶段他酷爱文学,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这激发了他的兴趣,大学填志愿报了中文系。他先是学中文,图书馆里、林荫道上,广泛涉猎中国文化典籍的同时,又对外语情有独钟,每天捧着英语书哼哼叽叽地背单词、背语法,陶然自得其乐,不觉枯燥。一学外语,他又迷上了,在  相似文献   

13.
八年前,有机会读到沈苏儒先生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有感于沈先生敏锐的学术目光、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中西译论应交融互补”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曾撰文一篇,题为《译学探索的百年回顾与展望——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就该书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14.
一根据翻译材料的不同体裁翻译可以分为文字翻译、科技翻译、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等几种。新闻翻译是应用文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类别。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新闻传播很快。但许多通过通讯社、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介传递的新闻是用各种外语口头或书面传递的。这就使得看不懂或听不懂新闻原文的人需  相似文献   

15.
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今天的中国这般。如此重视母语以外的语言。英语,在中国大多数城市里是从小学就开始的必修课,它甚至居于比母语还重要的位置。而在英语蓬勃蔓延的同时,发生在2004年末的2个评选,却把这个语言在中国的境况推到一个颇为可笑的境地——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中,三项翻译奖均告空缺。之前在上海举办的卡西欧杯翻译竞赛中。同样一等奖空缺,而二等奖被—位新加坡小伙子捧走。固然。翻译和外语学习分属不同领域,然而在几乎全民学英语的基数下,优秀笔译人才的奇缺让人惊奇。是我们的外语教育有什么不对,还是“翻译”本身出了问题?有人说,中国现在难出翻译大师,因为尤其笔译中的文学翻译是一种寂寞而艰辛的工作;也有人说,中国现在优秀的年轻译者都去做口译了,尤其是口译中难度最高的同传。似乎同传译员取代了当年的文学翻译大师。成为现在中国外语翻译最高水平的代表。事实真是如此吗?  相似文献   

16.
陈东玲 《大观周刊》2011,(33):228-228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国际间交流广泛深入,外语翻译更具纽带作用。搞好文献开发,就要搞好外语翻译。文献开发者不仅要学好外语,学好母语也是关键。知识面要广,要重视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限制中寻求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 1986—1987年笔者有机会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学习一年,其间在堪培拉高等教育学院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中心选修了比较图书馆学、图书馆系统管理、参考工具书、研究资源等四门课程,同时,有机会访问了蒙那时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院、墨尔本皇家工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新南威尔士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克伦加高等教育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与澳洲的同行们进行了各种讨论和交流,并对那里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及现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交流增多,尤其是清代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必须依赖翻译人员。更为重要的是清朝末年与外国的交往,清政府开始主动培养翻译人员。政府机关中通事与职业翻译兴起。  相似文献   

20.
引言 翻译是外语学习的高级阶段.翻译能力是反映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外语专业高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教学实践显示.翻译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理解与表达脱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换言之,缺乏必要的知识认知图式是阻碍学生提高的瓶颈。基于此情况,我们尝试从学生的认知图式人手,探索有效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