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理论逻辑的特性限制着理论对实践的把握,使得将实践活动纳入"理论话语"时面临着可能"失真"的危险。布迪厄在社会学研究中提出了"实践逻辑"并将其视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对于教育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实践逻辑"是在实践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活动中"生成"的逻辑。深入了解教育实践,摆脱"经院认识论"的羁绊,考察纯粹认识论赖以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就有可能在理论上重建各种具体教育活动的实践逻辑,并且在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修订和完善理论。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价值"是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问题探讨的核心命题,而关于此命题的探讨又多局限在有关"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的争论中。这种提问方式忽视了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主体、也是其价值指向和服务目标的人。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理论对人的价值,进而阐明"除指导价值以外,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价值"。此外,在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中,还应区分直接指导价值和间接指导价值并更多地关注后者。  相似文献   

3.
熊晴  朱德全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2):109-114,121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旨在实现理论自洽与实践自觉的辩证统一.在逻辑样态上,体现出从劳动到经验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演绎逻辑,政治—经济—文化投射下的归纳逻辑以及内嵌于学校的同构逻辑.在实践架构上,包括发展进阶的价值尺度、多维瞄准的要素尺度、一纵四横的结构尺度以及三位一体的功能尺度.因此,通过构建"跨界—划界"的思维场,明确"强教—重学"的教学位,打造"外缘—内生"的生态群,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双向形塑,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相似文献   

4.
熊晴  朱德全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2):109-114,121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旨在实现理论自洽与实践自觉的辩证统一.在逻辑样态上,体现出从劳动到经验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演绎逻辑,政治—经济—文化投射下的归纳逻辑以及内嵌于学校的同构逻辑.在实践架构上,包括发展进阶的价值尺度、多维瞄准的要素尺度、一纵四横的结构尺度以及三位一体的功能尺度.因此,通过构建"跨界—划界"的思维场,明确"强教—重学"的教学位,打造"外缘—内生"的生态群,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双向形塑,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相似文献   

5.
熊晴  朱德全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2):109-114,121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旨在实现理论自洽与实践自觉的辩证统一.在逻辑样态上,体现出从劳动到经验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演绎逻辑,政治—经济—文化投射下的归纳逻辑以及内嵌于学校的同构逻辑.在实践架构上,包括发展进阶的价值尺度、多维瞄准的要素尺度、一纵四横的结构尺度以及三位一体的功能尺度.因此,通过构建"跨界—划界"的思维场,明确"强教—重学"的教学位,打造"外缘—内生"的生态群,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双向形塑,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交往与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之间的交往与相互转换的问题。两类主体间交往和转换的质与量,决定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深度和广度。教育理论人与实践人在交往过程中分别带有各自的交往假设,这些假设成为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路径。适应变革时代要求的合理的交往假设是:理论人与实践人彼此有内在的相互需要,双方互为前提,各自的生命发展只有在双向建构、双向滋养和双向转化中才能实现。对这种转化的内容、过程、困难和障碍等的研究,是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教育不平等的现实和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是同一问题的两面,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走势越来越细微、幽深。发生学在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不平等机制的研究框架。本研究梳理和探究当前存在的不平等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机制和形成逻辑。从实践发生,追溯不平等事实发展的逻辑理路;从认识发生,总结平等追求中的理论凝结;从政策发生,考察平等理念在现实中的推进。通过实践、认识和政策发生,得出当下教育不平等是关系与资源分配交迭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理论走进实践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以主体教育实验为例,演绎性理论走进实践,其基本流程的核心环节有三个,即选择、组织有价值的"长线"理论,以实践的逻辑让实践者明了理论,反思生成的归纳性理论修正、补充演绎性理论。在理论走进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应思考如下核心命题:变"指导者"心态为"接受检测"的虔诚态度;走向实践的理论需以实践的逻辑进行加工与改造;理论走向实践是解放实践者而不是束缚实践者;理论与实践是双向转化、共生滋养的关系,不是单向的"指导或给予"关系。  相似文献   

9.
教育原理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表现方式,是教育学科的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原理或理论研究习惯于把"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等"关系"性问题作为研究的主体内容,而忽视教育本体自身的问题,从而引发教育理论研究的种种危机。教育理论研究必须超越"关系"情结,从教育这一人类"引导活动"入手,对历史和现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思维逻辑分析,形成高度概括化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笔者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解构了传统基于单纯主客体结构关系的某些不合理之处,对"主—客—主"交往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对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探,指出了建构平等对话氛围、消除话语霸权、搭建双向互动、理解共识平台、与时俱进、走向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