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爱我家     
我、爸爸、妈妈,组成了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我,一名中学生,在学校是班里的中队长;在家里是一个快乐的“小公主”。爸爸在教研室工作,在我的记忆里,他似乎没有节假日。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为师以来勤勤恳恳甘为人梯,整天起早摸黑,哎。她太辛苦了。每天晚上,是家中最热闹的时候,妈妈在厨房用锅碗瓢勺演奏着交响乐,她拿起手杖(筷子)敲打着“打击鼓”(碗)演奏着动听的音乐。爸爸在客厅里看杂志,哎。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着迷。我,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做功课。“妈”我扯着嗓子大喊,“哎。我马上就过去。”妈妈一边准备…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说,人生是一团混沌的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就在这样的痛苦和无聊中摇摆。这句话套在网络头上也挺合适,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具有可替代性。 前一段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公司频频爆出倒闭案。如迪斯尼公司关闭了其控股的网站“聪明玩具”,维多利亚公司关闭了它的网上玩具店,英国的“嘘”在线服饰店也宣布永久打烊。国内的网络热也随之退潮,谁都知道互联网烧钱的好日子到头了。关于网络是否是泡沫的争论却还在继续,在报刊上各据一方,吵得不亦乐乎,或乐观得信心爆棚,或悲观得心碎。大家都在拿泡沫说事,其间还…  相似文献   

3.
大仲马的小说《科西嘉兄弟》里,巴黎来的贵族女子,先遇到“他”,是一位深通音乐的医生,再次遇到“他”,他已经摇身成了武艺精湛的壮士。她无可选择地,爱上“他”,却不知道,“他”不是“他”,他们是一对襁褓中即失散的孪生兄弟。真相被拆穿的时候,兄弟之一问她:“你爱的是我还是他?”让她如何回答呢?她爱的是他们的合二为一:允文允武,进可上阵杀敌,退可优雅地弹钢琴。当然,作家安排两兄弟死了—个,她不用选择了。  相似文献   

4.
我的爱     
已过而立之年,还总是能听到母亲唠叨一句老话:“从容这孩子,由小到大除了唱歌,就没见她对什么事儿有过长性。”的确,唱歌是我的挚爱!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母亲(著名京剧演员)排戏,恨不得将她所演新戏中的全部唱段学为已有。没人的时候,会对着家中的那个黑匣子(当时挺时新的熊猫单卡录音机),把所  相似文献   

5.
我是三线军工企业的一名党委书记,业余时间也爱爬格子写我的“豆腐块”,主要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主办的企业报——《振华报》撰稿。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新闻三昧》杂志,随手翻开一看,便被她那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所吸引,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从1993年起,我便订阅了《新闻三昧》,每期一到手,我都认真阅读,尤其对“评头品足”、“采写经验谈”、“咬文嚼字”、“通讯员园地”和“新闻夜大学,新闻自修辅导”等专栏更是爱不释手。年底又把12本《三昧》精心地装订成册,便于保存,便于时时翻阅。久而久之,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新闻三  相似文献   

6.
我是10多家报刊杂志的特约通讯员或特约记者,也是《新闻前哨》的热心读者。自《新闻前哨》创刊后,我就坚持自费订阅,从未间断,并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六年来,通过阅读贵刊,我认为她有三个特点;一是新,贵刊每期登出的各栏文章都突出了一个新字,不炒“现饭”、不雷同、不步他人后尘,深受读者欢迎。二是文字通顺,精短文章较多,读者爱读不厌。三是实用,尤其是“通讯员生活”、“新闻随笔”、“报纸群众工作”等栏目文章,对基层通讯员有启发性、指导性、贴近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我爱北京     
一位网友在听说北京某小区的居委会勒令外地人三日内离京后,发了一个帖子:“北京不是一个温馨的城市。尽管我自己的身份证是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的。我看她早晚是要被我抛弃的。”是SARS让北京变了,变得不再可爱了吗?  相似文献   

8.
婚后的一天,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说:“华子,你知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想,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说你没心没肺吧,你还不承认。”母亲在电话那边笑着数落我,“明天是亲家母的生日,你这做儿媳妇的,连这个都不知道,太不应该了。”那一刻,我诧异极了。  相似文献   

9.
《芙蓉》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大型文学丛刊,也是我省文艺园丁在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精心开拓出来的一座盛开着鲜花的园地。她伴随着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明媚春光而破土;她适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要求而诞生。这个大型文学丛刊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主编,受到省内外新老作家和广大读者的亲切关怀和热情支持。她是季刊,每季出版一期,以发表中、长篇文学作品为主,也兼发诗歌、散文、随笔、短篇小说等,每期容量  相似文献   

10.
1993年初春的一天,寒风轻轻地吹着。张莉录完将要播出的《军事天地》节目后,走出中央电视台那幢蓝色的大楼。她走到一棵青翠的松树下,请人为她留影。“傻瓜”相机乖乖地为她留下了真实的风采:崭新的绿军装、整齐的短发、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天,张莉太高兴了,晚上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四个大字:我爱绿色。这一天,她被正式批准入伍了。“很多观众来信问我,你一定是从那个部队或电影厂调来的。其实,我当时还是一个预备役,是借调来的。”据张莉透露,为了更好地向观众介绍部队生活和军事知识,提高人们的国防意识,1990年,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11.
每次打开抽屉,看到里面那厚厚的剪贴本、金灿灿的三等军功章和一个个鲜红的荣誉证书,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我的无声老师———《新闻爱好者》。两年的新闻路上,是她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帮助我、支持我,伴我一步步走向成功。2000年的冬天,我写的一篇演讲稿《家和万事兴》被团新闻干事看中,于是便把我从连队“挖”到了团政治处报道组,任专职报道员。从此,我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我底子薄,方法掌握不够,前几个月“夜车”开了很多,工夫也下了不少,可寄出去的稿件却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看着别人的稿件一篇篇都变成了…  相似文献   

12.
爱我家园     
前几年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精神的家园》。文章很短,写得很好,印象很深。这个“家园”,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家园,是一个“精神的家园”。因此,今天的这份献辞就借用这个名字。所谓“精神”,一个是这个家园所蕴含着的、所展现的那种风格、那种作风,那种精神;一个是这个家园所引领着的、所生产着的、所创造着的精神,那种知识性的、学术和理论性的、最可宝贵的精神产品。第一,是它所具有的那种艰苦创业、勤俭办刊的奋斗精神。这个家园,到今年已经27个年头了,今年是它27周年纪念。快到“而立”之年了,可是它仍只是一间打着隔断的老房子,三…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籍的奥琳埃娜·法拉奇,是20世纪采访重要政治人物的最杰出的女记者。她自1969年至1981年发表的约40篇访问记奠定了她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地位,为国际新闻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年61岁的法拉奇销声匿迹差不多已有10年之久,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在声誉正隆的时候,突然告别新闻战线。据说她一直在闭门从事小说创作,因为她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文学家。然而迄今中国读者尚  相似文献   

14.
时光匆匆,两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我从一名新闻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略懂新闻ABC的师的新闻干事。与此同时,我对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感情也与日俱增──“老师,我不知不觉爱上了您”1991年下半年,团新闻干事被上级调走,我这个只能为团广播室写几篇广播稿的基层连队的排长被看作“千里马”,走上了团兼职新闻干事的岗位。一副重担突然压在了我的“嫩肩”上,只感到担子好沉好重,几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半年,我虽然坚持每天把办公室的10多份报纸通览一遍,白天跑连队,与基层官兵泡在一起,晚上苦思冥想,有时通宵达旦,把素材“熬”成稿…  相似文献   

15.
耶娃与中国的一世姻缘肇药于1934年10月的某一天,在苏联南方小城加格里一休养所沐浴着热带阳光的面海震台上。在她走近并且就座的一张四人餐桌旁,已经坐着一位年轻的中国人埃弥、萧。他的中国名字叫萧三,一位诗人、一个职业革命家,毛泽东的少年同学,中文版《国际歌》的译作者。“我们两人四目相机,彼此立刻都被迷住了。”一个月的苏联之旅是耶娃哥哥送给现控为生B礼物。但是水馆成1解晚馆岁的耶娃收到的税金约先B礼物却是与三十八岁w,看上去只有二十五岁的罗荣定因爱情和婚姻。“这一天,阳光灿烂,宛如夏日,我的早江桌上插着一大…  相似文献   

16.
我的记者生涯从1948年开始。作为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我去香港《大公报》实习,采写了不少报道,其中《北平学生的动态》(见1948年7月6日该报),介绍了毛主席称为“第二战场”的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得到港胞一些好评。 1949年,我主编《北京儿童报》,曾改编胡风夫人梅志的《小红帽脱险记》为连载连环画。1950年出了单行本。我曾与《中国少年报》总编辑吴芸红两人合写《少先队基本知识讲话》,1955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1年我又参加了吴芸红主编的《少先队工作手册》编写组。这本40万字的书由中国…  相似文献   

17.
我爱书店我爱发行孙晓明新华书店自1937年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之后,已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六十周年纪念之际,作为一个“新华人”,我非常高兴,感触良深。自孩提时代起,除了衣食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对书象许多爱书的人一样,我也情有独钟,觅求有加,有时...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从未见过《新闻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邻居张伯伯家里,看到了图文并茂的《新闻爱好者》。从此,我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潜心学习。1988年在我家所订的报刊中,增添了一份《新闻爱好者》。每月接到她,我都篇篇必读,有好的段落还抄下来,细细品味。她文章短小,融知识性和趣昧性于一体,说服力和实用性强,既陶冶了情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籍的奥琳埃娜·法拉奇,是20世纪采访重要政治人物的最杰出的女记者。她自1969年至1981年发表的约40篇访问记奠定了她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地位,为国际新闻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年61岁的法拉奇销声匿迹差不多已有10年之久,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在声誉正隆的时候,突然告别新闻战线。据说她一直在闭门从事小说创作,因为她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文学家。然而迄今中国读者尚未见到她的新作。 11年前,法拉奇曾专程到中国来访问了邓小平同志,写了一篇1万多字的访问记,各国报刊争相转载,轰动一时,因为邓小平同志当时是全世界最受瞩目的风云人物之一。198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仅刊载了两次谈话中有关国内部分的简单摘要。  相似文献   

20.
痛失我爱     
茶发人 《青年记者》2005,(10):13-13
2005年8月30日,存活了1992天的《南方体育》停刊了,张晓舟走出位于广州市广州大道289号的编辑部,仰天长叹一声:“哎,再也没法讲黄段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