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1932年中国左翼电影兴起之前,先进的文艺思想和社会理念并没有进入中国电影,具体地讲就是还没有进入1920年代的旧市民电影。因此,旧市民电影在1920年代传播的依然是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旧思想、旧观念,但是却拥有数量巨大的观众群体;以《情海重吻》为代表的旧市民电影,是传统的、通俗的、大众的旧文学的电子影像版,因为整个故事浅显易懂,有着强烈的道德说教意味,为底层民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2.
禾刀 《声屏世界》2013,(2):72-72
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作品,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曾经为中国电影奉献过优秀的文学剧本……这段时间的几个重大文化事件。似乎都在阐明文学对于影视的重要性。文学真就是影视作品的灵魂吗?  相似文献   

3.
孔令云 《传媒观察》2007,(11):45-46
大众传媒一般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电视、广播和网络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市场化的进程,文学与传媒的关系更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媒介与性别”作为学界的一个话题即已出现,但主要是在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电影领域。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传播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大众传媒空前活跃,其作用也愈益凸显。  相似文献   

5.
媒介素养的含义 "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冲击.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D·汤普森以文学批评家的敏锐,观察到了这个深刻的社会现象,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①  相似文献   

6.
杨士琪是谁?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影坛发生了著名的“削苹果事件”。杨士琪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显然充当了“正义先锋”的角色,她一夜之间成为新电影的“英雄”。  相似文献   

7.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这个词就与时髦沾不上边了,其边缘化态势日趋明显。前几年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在北京的几次学术演讲,抛出了耸人听闻的“文学终结”论。在纯文学读物境遇凄凉的当下,  相似文献   

8.
捍卫童年: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宁 《今传媒》2009,(12):105-107
一、尼尔&#183;波茨曼的呐喊 上世纪20年代的电影普及和50年代的电视普及给关注儿童命运的人带来极大的忧虑,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利用其形象手段,将成人社会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儿童,会导致儿童过早成人化,  相似文献   

9.
1889年8月3日法国出版的第23期《小法兰西入画报》选载了漫画家原创《费努亚一家》中的六幅连环漫画。电影先驱者鲁米埃尔兄弟据此拍成喜剧短片《水浇园丁》,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改编之作。在随后的1902年,世界电影大师梅里埃根据勒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改编成世界影坛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揭开电影与文学交互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界对著名电影理论家、剧作家、导演张骏祥提出电影的文学价值等主张的评价问题作了分析 ,充分肯定了张骏祥电影文学观的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倩 《东南传播》2012,(1):128-129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女性思想的解放以及女性运动的兴起,中国电影塑造了许多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电影制作在对外来电影理论的运用中也有所创新,女性形象的建构受到了好莱坞明星的演绎风格影响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经历了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及本土文化的传承。相比二十年代女性形象。三十年代电影对其有着延续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报纸的文学副刊勃兴于上世纪20年代,它承载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重任,一度成为提倡、传播新思想、新思潮的绿洲。此后,文学副刊以其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审美性、休闲性见长,而长时期地成为广大读者的精神家园。曾经,一个优秀的文学副刊会成为一张报纸的品牌和标志;也曾经,文学副刊的编辑们对自身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和神圣感。但是,  相似文献   

13.
他拯救了美国80年代的音乐工业 人们把美国的60年代和70年代称作摇滚乐时代。那个年代在反战、民权运动影响下,音乐成为人们表达社会情绪的工具。进入80年代之后,蓬勃一时的摇滚音乐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冲击力。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社会中,异性在公众场合获取他所中意对象的性信息非常之少,相应的信息传达也相对困难,因此就不得不增加叙述篇幅,进而导致节奏缓慢。换言之,《银汉双星》1中拖沓的情节发展、非常缓慢地释放性信息的节奏,只适合于传统社会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现实环境,更与传统社会和传统审美趣味合拍。从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旧市民电影积极尝试将新观念和新意识带入到电影制作当中,电影语言在逐渐成熟,它从原来纯粹的旧文艺或者旧文学的电子影像版开始向发展出自己的表现风格和话语系统努力。这个逐渐建立、完善的过程贯穿整个20年代并在3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从这个意义上说,旧市民电影不仅是先后出现于1932年的左翼电影和1933年新市民电影的孕育母体,而且还是30年代中国电影走向高峰进而与世界文艺同步接轨的一个积累期和准备期。  相似文献   

15.
不是如老葛朗台那样的贪婪攫取金钱的悭吝鬼,就是像电影《大腕》中所描述的“只买最贵不买最好”那般炫耀性消费的暴发户,或似“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吸血鬼似的为富不仁,总之。文学和新闻中的商人大多是负面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的急速变迁已经把商人阶层推向了历史舞台的前沿,他们无疑是时代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以其特有的激情推进了以“自我意识”和“形式自律”为核心的一系列议题,并以这一独特的后毛泽东时代的话语体现了整个社会的改革动态,切入了新时期的社会历史潮流,同时也投射了某种主体性想象,那么,到90年代,情况就有了相当大的改变。90年代以来的思想状态、学术形式和文艺审美,总体上是日益分化的、消解的。由于有了市场、资本和商品化的介入,去政治化的文化政治和去历史化的空间(或碎片),成为90年代以来的潮流。从另一角度换而言之,分化的立场、局部化的利益和体制化的学院学术生产,其实也越发建基于全球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和消费架构中。  相似文献   

17.
聂震宁曾是20世纪80年代活跃文坛的作家.他是首届庄重文文学奖的获得者;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短篇小说卷>中,有他的作品<长乐>.  相似文献   

18.
一名武士在森林遇害身亡。审判时,各个证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对事件的描述全然不问。这就是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芥川龙之芥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这部电影在60年代问世后成为世界电影的经典,以后人们也把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释称为“罗生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10年代20年代,一批话剧作品和小说作品被改编并拍摄成电影,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处于起步和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从这里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20年代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美学特点是审美的通俗性。这种通俗性审美特点是在新旧文化碰撞交融的上海,以电影商业化制作发行为根本,在观众接受、大众传媒和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形成的互动"场域"空间中形成和发展的。大众传媒培养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电影商业运作又迎合了市民休闲需要,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又使得电影具有教化意义,对"场域"参与者关系的互动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审美通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