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中华 《青年记者》2012,(33):13-15
只有近距离接触报道对象,才能向读者传达活生生的人物。而中国的官员,是个相当"特殊"的群体,要想近距离接触并不容易。一如何报道好一个官员?还原到新闻学理论,其实,就是如何做好人物报道。那么,人物报道有哪些要求呢?人物报道从浅到深,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从人物口中获得新资讯,  相似文献   

2.
人物报道在传播现代意识、先进观念方面的强势作用尤为明显.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人物报道中如何把新闻眼的镜头聚焦到人物身上、如何采访、如何写作,在写人的原则、方法与技巧上有何通则和注意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说到体验式报道,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越来越强调现场化的今天,体验式报道作为独特的采访形式有了更大发挥作用的空间。笔者仅结合体验式报道的特点和优势,及如何发挥好体验式报道的作用,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是读者阅读的需求所在,也是报纸媒体的核心优势所在。报纸媒体要把开发和挖掘的重点集中到深度报道上来,做出具有独特性、深刻性和思考性的深度报道,提升报纸媒体的核心竞争优势。本文就如何挖掘报纸深度报道的优势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以立体报道提升新闻关注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新闻报道发展到今天,无论从报道内容到报道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在这千变万化中,始终坚守不变的一条原则却在不断强化中被推升到尤为重要的位置。那就是,受众对报道的关注程度。如何努力提升新闻报道关注度?笔者认为,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观众关注的新闻题材,对  相似文献   

6.
搞批评报道难,搞广播电视批评报道更难。难在如何使被批评者在我们的话筒前、镜头下现身说话,躬身自省;难在如何现场拍录到被批评者的丑闻丑事,用事实来教育和感动受众;难在如何使有关领导感到批评报道不是在给他们脸上抹黑,而是在帮忙,为他们“擦灰尘”。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如何搞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进行了探索,体会到采写批评报道一定要坚持做到: “恨”字切入 “成”字归宿 有的记者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常常出于激愤,因而用字刻薄,图一时之痛快。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采取“恨”字切入,“成”字  相似文献   

7.
论电视主题报道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晓春 《东南传播》2011,(1):140-142
当前的一些电视主题报道普遍存在工作味重、说教味浓、枯燥灌输的问题,非但得不到认同,反而招致观众腻烦心理,直接影响到舆论引导能力的发挥.如何创新电视主题报道,让它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时电视主题报道的认识;同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独家视角策划、生动报道内容和运用电视包装手段等方面谈如何创新电视主题报道.  相似文献   

8.
周呈思 《当代传播》2012,(3):109-110
什么是政经新闻、什么是政经深度报道?到现在业界及学界都没有形成一个基础概念,本文首先试图解决这一定义及其内涵。微博的普及已在最近一两年内深刻地影响了政经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具体来说影响程度有多大?政经深度报道应该如何重新定位?记者和编辑如何应对这种传播变局?如何利用这种新的传播工具来为政经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服务?对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分析并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是新闻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课题。当前,“两会”这一重大战役性报道已经拉开序幕,国际上伊拉克危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内外突发事件频生的同时,一系列重大报道课题又需要破解。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和艰巨报道任务,如何在总体上把握好报道,为“两会”的召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战略的实施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如何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引导到如何开好头起好步上来,对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是一次新的检验,对新闻工作者是一桩新的考验。人们期待我们在以往基础上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安全报道在企业报新闻报道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报安全报道将会占据更多的版面。安全报道导向如何,会影响到企业的安全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笔者恪守平顶山矿工报作为平煤集团党委机关报的定位,在安全报道上,始终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  相似文献   

11.
韩少林 《新闻前哨》2013,(5):23-24,39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两会的报道也是中国新闻界每年必演的"重头戏"。多年来,新闻界在两会报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把两会报道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新的水平的问题。尤其对于地方报纸而言,如何在两会新闻大战中打造出  相似文献   

12.
国际媒介     
整个世界几乎都把记者看作灾祸惨剧和暴力行为的最先反映者,新闻界也往往在第一时间投入到对灾害的报道中。本期的《美国新闻人如何报道灾难》中,总结了美国新闻从业者进行灾难和大规模暴力事件报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的战略选择 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媒体时代,平面媒体尤其是党报该如何应对?从报道思路、重点到报道内容、形式的整合、调整已成为许多党报的重点课题和一致行动.  相似文献   

14.
李宁宁 《青年记者》2009,(14):76-77
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发展,专题性报道在报纸版面中占有的地位更加重要。要搞好专题性报道,必须策划先行。所谓专题性报道策划,就是围绕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所作的系统报道,其主要任务是把既定的选题细化,可操作性较强。策划时要考虑报道范围、报道事件、报道形式和报道方法;还要考虑如何启动,如何展开,如何深化,如何总结,以及报道人员如何安排,社会力量如何借助。  相似文献   

15.
张芸 《新闻世界》2009,(4):17-18
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对以动态报道为主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新闻线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更多地征集到需要的线索,最快地抓到线索以及如何利用策划力量充分挖掘线索,进而在深度和广度上让报道再上台阶,这是栏目编辑部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战役性报道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某一重大决策或重要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实施大规模、多体裁、连续性的报道,进而对广大受众进行舆论引导,其报道题材重大,内涵深刻,信息丰富,具有典型性、贴近性和关切性,是新闻媒体组织报道的基本功。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则是战役性报道的一次重大实战。从突破盲区、寻找支点放大机制的四个效应到报道思路、编排手段的创新;从集团层面整合资源、重组流程的机制变革到小组战互动战的战法创新;从怎样应对采访证件不足的难题,到如何在信息开放环境下作出选择,所有这些尝试和经验,都将为今后实施重大战役性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各媒体的两会报道做得越来越好,机关报台在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和旗舰作用的同时,积极创新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市场化媒体则侧重于开展各种专题报道,既反映焦点热点又贴近社会民生。但是,两会报道从选题、内容到报道形式,总有些老套的痕迹,语言枯燥、信息量少,这些都是媒体应当着力避免的。如何才能改进两会报道、提高报道质量?笔者认为必须从选题、内容和版面设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主题报道是指围绕党和政府一段时期内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及相关社会热点进行的集中的、大规模的战役性报道,也是宣传报道的重要内容。主题报道如何做得既贴近又好看,是新闻宣传创新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媒体谋求自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扩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新闻实践中,主题报道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形式单一、内容生硬、表现僵化等等。所以,从央视到各地方台,都在探索如何做好主题报道,赢得更多的收视眼球。  相似文献   

19.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新闻报道视野空间开阔 ;在电视经济报道的题材方面 ,呈现出不断拓宽的特色 ,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到普通居民住房 ,从国有企业到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私有企业的经济活动 ,从消费市场到生产资料市场 ,从技术市场到劳务市场 ,从信息市场到金融市场 ,从价值规律到市场秩序等等 ,电视报道都有触及和反映 ,并开始注重深度挖掘和创新 ,电视同仁们也都在如何制作出为群众喜闻乐见有分量又耐看的经济报道上进行着积极地尝试和探索 ,现就个人在经济报道中的一点粗浅感受谈一些体会。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自1900年到2004年,中国发生巨灾55次,平均1.9年发生一次。仅在2008年和2010年,就先后有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袭击中国,灾难是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近百年间,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灾难的突击,中国媒体对于灾难报道的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成长,成熟,自然离不开一线的新闻记者的辛劳。记者是如何处理灾难报道的?如何在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