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概念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对一些自然名称来说,顾名思义却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灵芝草”不是草。灵芝是生在枯树根上的真菌。“草”,是草本植物的统称,指茎干柔软、木质部不发达的植物,其地上部分在生长期结束后就枯死。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里的“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呢?首先要明确课文中的“脚”是特指“爬山虎”这种植物的脚,其概念的内涵与人或动物的“脚”的概念的内涵不同,即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二要明确人或动物的脚与爬山虎的脚不同:①前者数量是确定的,而后者不确定.②前者是用  相似文献   

3.
孙杰同学问:“《死海不死》一文在用数据进行说明时,为什么有时用确数,有时用概数?”全文运用的数据大多数是确数。如第4段中列举了四个统计数据:“有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这些确数,精确地从不同方面说明了死海海水的含盐量,从而科学地说明了死海海水“咸度很高”因而浮力大的  相似文献   

4.
死海湖面海拔为-397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希伯来语中,“死海”即“盐海”。死海的含盐量极高,表层为231‰,底层为332%,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单食盐一项,就足够全世界40亿人吃用2000年。死海湖水的比重比人大,因此,人掉入死海,就像木块漂浮在水面一样,不会下沉。擗游过死海的人回来说,人跳下死海,身体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课《短文两篇》的预习提示第一句话是:“《死海不死》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这里把死海当成海洋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不妥当的。死海只是个天然湖。《死海不死》并没有介绍海洋知识,而是介绍了湖泊知识,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咸水湖的知识。《死海不死》一文开篇第一句话写道:“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为了清楚地说明它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札记     
为什么把“湖”叫做“海” 在地理学上,“海”和“湖”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通常情况下湖的四周是陆地,是封闭的水资源。海比较大,他接收所有的河流,流向洋。但是在现代语言里,有一些湖却叫海或者叫海湖。例如:云南有名的洱海、甘南州临潭县境内的冶海、甘肃省碌曲县境内的尕海湖、可可托海湖、  相似文献   

7.
《死海不死》这是一篇价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文章说古道今,选取生动事例说明了死海的特征及其成因。标题“死海不死”,体现了说明的中心。在说明死海特征——“死”海、死海“不死”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应当是教学的重点。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死  相似文献   

8.
一、围绕兴趣点,设空以激趣。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知识点。兴趣点上设空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学习《死海不死》时,学生对文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们就抓住时机提出疑问:海怎么会有生死?死海又怎么会不  相似文献   

9.
初中课文《死海不死》,标题的注释为“根据有关材料编写”。据查对,该文是根据顾玉清所写的《死海不死乎?》(载《世界知识》1981年第3期)一文改写的。改后标题,既与原标题有出入,也与本课文内容所不恰。标题《死海不死》是一个主谓短语。“死海”是名词,作短语的主语部分。中心语是。不死”。短语所陈述的是“死海”的“不死”。  相似文献   

10.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11.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完成语文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作用,现就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作以简论。一、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语文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五个作用:<一>导课导课的形式很多,但都离不开提问这个中心环节,巧妙地运用提问,对导入新课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讲《死海不死》时,教师板书课题之后发问,我们知道海不是生物,那为什么叫“死海”?既然是“死海”那为何又不死呢?简单地提问就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急于想知道原因,于是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内容上。<二>…  相似文献   

12.
里海咸海与死海,都在亚欧大陆处。名字叫海不是海,都是内陆咸水湖。死海约旦河由北向南,历尽千辛到死海两岸戮兵千百战,不为土来也为水。  相似文献   

13.
死海家族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死海家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这个家族在世界上可以分成天然的死海和人为的死海两大类。天然的死海并不是海,大多数是高浓度的咸水湖,著名的有西南亚  相似文献   

14.
《死海不死》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死海的特征、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 ,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是一篇有趣的知识小品。但是 ,该文中介绍的有关死海的知识 ,有的还不够全面 ,有的还欠证据 ,有的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里再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讲到的材料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也供老师教学中参考。一、死海不是绝对的“死” 《死海不死》第 1自然段写道 :“谁能想到 ,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 ,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死海真的是这样“死”…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生疑,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出示题目后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死海”的“死”指什么?“不死”又是指什么?层层疑问,激活了…  相似文献   

16.
一、找准语言训练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也要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中,我从课题的中心词“脚”展开直插重点段学习。我设计让学生把“爬山虎”和“脚”连在一起,提出疑问。学生问:“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带着学生提出的问  相似文献   

17.
我家楼房门前的围墙,被爬山虎的藤条缠得严严实实,不留缝隙。每当我看到茂密的爬山虎,总是想:爬山虎为什么能紧紧地扒在墙上,无论狂风暴雨都不会掉下来呢芽新学期,我从自然课《植物的茎》一课中,知道了爬山虎的茎是攀援茎,是靠“小手”扒在墙上的。可是它的“小手”究竟有什么秘密呢芽为什么能紧紧地扒在竖直的墙上呢芽我考虑了很长时间,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小手”上有水蛭一样的吸盘,能紧紧地吸在墙上;二是“小手”上有壁虎脚一样的横褶,能紧紧地扒在墙上;三是“小手”会分泌一种粘液,能紧紧地贴在墙上。为了揭开爬山虎“小手”的秘密,我…  相似文献   

18.
世界奇湖     
死湖意大利西西里岛有一个湖,湖底有两个泉眼喷出强酸,因而整个湖水变成腐蚀性极强的“酸水”。这种酸水可以杀死一切生命,有人也称它为酸湖。毒湖俄罗斯兴顿山里有一个湖泊,人离它四五米时,便会感到恶心、头晕、呼吸困难。如不及时离开,就会窒息而死。其实它是一个含大量水银的湖,蒸发出大量汞水,接触时间过长,会中毒死亡。咸湖亚洲西部的死海是含盐量最高的湖。这里每升水含盐272克,比重很大。就连不会游泳的人,也可以舒服地躺在湖面上看书而不致下沉,故人称“死海不死”。甜湖俄罗斯乌拉尔有一个湖,湖水含有甜味。原来这里的水含碱和氯化…  相似文献   

19.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内容上的科学性。而初中语文第四册《死海不死》的第四自然段对死海为什么浮力大的科学说明就不够科学。原文是这样的: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