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诗歌作为文学精髓,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学生研究和欣赏文学经典作品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在英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式探究文本研读文本,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掌握研读文本的方法;运用图式理论设置问题导入,培养学生阅读时快速激活、形成相关图式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对文化意象进行比较解读,培养学生分析、构建诗词的"意象"能力;通过朗读,增强对音韵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用凝练的语言表达特殊的人物意象、深远悠扬的意境等特征,诗歌是最能表现作品价值的文学形式。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的解读,除了加强学生的文学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诗歌的意义和文本解读含义的阐述,探讨在教学上诗歌解读的不足之处,最终讨论出相应的对策用来改善这些不足。  相似文献   

3.
古诗歌具有想象丰富、语言凝练的文体特点,增加了其解读难度。诗歌阅读又是中、高考的重点,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意象入手,简述古诗词意象的内涵、特点,探寻意象的教学角度,从而为诗歌解读提供一些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节课的设计、实施,其根基是文本的解读。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应是文本优秀的阅读者,应整体把握文本,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忠于历史的(或者生活、生命本身的)解读,即教师的解读应具有历史感;其次,教师应该是文本能动的展开者,避免平面解读,以体现解读层次的厚度和有效拓展的宽度。对于《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我进行了如下思考:第一环节,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诗歌本身的意象,体会词语的精妙及作者浮于文字表层的意韵,并巩固和习得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5.
布鲁克斯的文本解读方法是"细读法",意象在细读法中至关重要。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中解读诗歌时,首先强调的是意象,布鲁克斯抓住意象与语境及其他修辞的关系,分析意象如何完成主题结构的构建,彰显意象的非凡力量。意象作为重要的结构要素,在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批评中的隐喻、象征、反讽等修辞术语都与意象密切相关,在彼此联系和配合中共同促进诗歌有机整体的发展。可见,布鲁克斯在使用细读法进行文本分析时,意象是文学批评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习惯浮于表面的文本解读现状,提出教师应以文本细读的思路解读文本。以古诗歌《野望》为例,立足文本,运用知人论世、字词推敲、联想补白、比较还原、移情体验等方法,从语词、意象、技法、意脉、情志等维度进行深度解读,意在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寻古诗歌阅读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7.
《长城与运河》最大的抒情技巧是“意象抒情”,这是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形成了四大板块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第一板块研究本诗描写意象与蕴含情感,主要研究诗歌表层描写意象与深层情感,以及情感提炼方式,这是研究诗歌“说什么”以及解读方式;第二板块研究本诗意象抒情建构技巧,主要研究本诗的抒情技巧是意象抒情,以及这一抒情技巧的抒情效果、运用写作注意事项,这是研究诗歌“怎么说”以及解读方式;第三板块是拓展阅读,是运用第一、二板块文本深层意蕴解读方式与文本建构技巧解读鉴赏同类文本,既是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阅读文本,也是在同类文本阅读鉴赏中巩固知识;第四板块是迁移写作,是将第二板块中的文本建构技巧迁移运用于同类文本写作,它既是这一技巧的写作运用,同样也是在写作运用中巩固、深化这一技巧知识.  相似文献   

8.
黄立 《现代语文》2011,(7):89-90
一、设计思路 理解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钥匙。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抓意象,通过对诗歌中主体意象和群体意象的深入解析来品鉴《致橡树》。赏析诗歌后,设计了能力训练环节,让学生比较阅读多首以"树"为主要意象的诗歌,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文本解读主要是指解读诗歌文本的能力,如何有效地解读诗歌文本成为中学教材解读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以高中语文诗歌文本解读为例,探讨中学教材的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出现频率比较高,诗歌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古典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思想,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诗歌的这种陶冶情操、涵养思想的作用发挥出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使诗歌文本解读的教学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张扬个性、注重人文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通过分析诗歌的内涵与意境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诗歌解读,无外乎通过诵读找意象,而后分析意境。学生要弄清楚意象所包含的感情才能读懂诗歌。文章分析了《登高》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丰富的意象是古诗词情感的生动载体。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展开探讨,分镜头解析,着力于探讨学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找准诗眼,培养意象分析能力;激活感官,培养意境想象能力;强化诵读,培养文本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诗歌文本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直接影响着高中生对诗歌文本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诗歌文本解读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内容。因为相对于其他题材的文章来说,诗歌更加抽象,其内涵更加含蓄隽永,高中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创新,以此促使高中生能够更好地解读诗歌文本。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文本解读的含义和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高中生感悟到诗歌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我们可以做互文式的关联解读,即适当引入历时或共时的文本,与当前的目标文本共同构成相互关联的互文本,将诗歌当中使用的意象和与其相关的其他文本作为艺术观照,用其他文本作为旁证来反观目标文本。以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为例,对诗中的意象做互文式关联解读,这一方面为我们理解洛夫的这首诗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视角,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文学诗歌教学中,“期待视城”每一环节的转换、倒错、阻塞都会形成“期待受挫”,从而导致学生的诗歌文本解读欣赏活动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受挫,是调整其既定心理图式,重建宽阔、动态发展的期待视域,以便其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开始。而“期待受挫”及其克服需要从三个层次即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上逐层展开。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古代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文本流于空泛的非文学分析,而不能使学生领悟诗的真意.诗歌是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作为古代诗歌的基本艺术细胞,原型意象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的意象链条.透视某一原型意象,就可以理解由这一原型意象所统领的一系列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从"原型意象"入手进行分析,是一种切合诗歌艺术本体、有助于领略其美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学诗歌教学中,“期待视城”每一环节的转换、倒错、阻塞都会形成“期待受挫”,从而导致学生的诗歌文本解读欣赏活动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受挫,是调整其既定心理图式,重建宽阔、动态发展的期待视域,以便其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开始。而“期待受挫”及其克服需要从三个层次即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上逐层展开。  相似文献   

18.
把握诗歌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归纳意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人的情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从而领悟诗歌深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蕴含丰富、含蓄,教学难度较大。解读和教学现当代诗歌的要核是分析意象。从让学生浅吟轻唱、字斟句酌、想象链接三方面来谈如何把握意象,领悟诗情。  相似文献   

20.
王勤龙 《江苏教育》2022,(83):27-29
现代诗歌文本解读尤为复杂,内涵的隐晦、意象的组合、象征手法的运用、语言形式多变等原因,使得学生对现代诗歌文本的解读往往出现浅表化、割裂化、碎片化的现象。基于任务设计的视角,以现代诗歌《红烛》为分析文本展开探析,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任务设计应注意前后勾连,锁定核心意象;任务设计应强化驱动特征,挖掘文本矛盾;构建学习任务设计情境,聚焦诗歌留白;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