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描写了主人公杜小康因家境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展示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2.
《孤独之旅》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运用叙事学分析《孤独之旅》的叙事特点,从心理批评视角解析少年“成长”主题的内涵,进而从教材视角分析课文的育人价值。通过三个层次的递进分析,发现《孤独之旅》再现了少年成长的真实困境,刻画了少年重建自我的心理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关注这一价值,引导初中生自我审视并应对成长问题。  相似文献   

3.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中主人公杜小康在经受了少年成长的痛苦与煎熬后,体会到了成长后的幸福,那是一种能将成长中的伤口解读为一朵美丽的花的勇气与豁达,是承受了人生第一次磨难后的成长的觉悟和孤独的苏醒。从此,责任担在肩上,生命变得坚韧,人生渐趋丰饶。  相似文献   

4.
纳撒尼尔·霍桑早在其小说《七角楼》中着力描绘了一幅人类孤独和异化的群像,其中主要人物由于自我原因或社会原因被疏离、异化,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孤独,也为了摆脱孤独,走出被疏离、异化的窘境而努力、苦苦挣扎。霍桑对人类孤独与异化的生动描写以及对走出这种窘境的探索体现出《七角楼》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孤独是人生的本质和常态,是人生的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在小说《厨房》中,主人公美影和雄一都因为种种变故最终失去自己的亲人,在他们的成长中孤独总是如影随形并且异于常人地残忍,可是孤独并非人生的唯一状态,雄一和美影虽然无法摆脱孤独,但是他们在心灵的成长中超越了孤独。  相似文献   

6.
黄静艺 《考试周刊》2012,(84):20-20
麦卡勒斯在其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深刻地描写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孤独。作品中的边缘人隔绝于社会,并且相互之间无法真正理解。小说的人物结构以辛格为中心,并且在辛格的梦中暗示了这一结构的最终坍塌。通过虚幻与现实的对比,作品达到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读中悟序,板书合理设计《一个苹果》这篇课文描写的人物比较多,人物反复出现。为了弄清人物出现的顺序,我让学生反复读书,一人读,大家听,在听的时候,理清思路:苹果从运输员的手里,递到了谁的手里?由于大家听懂了课文,很快听出了苹果到了连长的手里。接着,...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小说《品质》,很多教师都会介绍课文作者高尔斯华绥获得诺贝尔文学的颁奖词——"描述的卓越艺术",但大多数学生读了课文似乎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大的感觉。不少教师试图从人物外貌描写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解读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学生又觉得课文中的外貌描写实在太"概念化",不生动。其实,如果我们跳出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解读小说的习惯性思维,对课文稍加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品质》全文主要由八组人物对话构成,前七组是  相似文献   

9.
【案例】这是我前不久参加一次赛课的课堂纪实。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课文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  相似文献   

10.
陈飞鹏 《考试周刊》2014,(66):15-15
《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巨著,虽然加西亚·马尔克斯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但他给我们留下了《百年孤独》,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是当代文学的瑰宝,是拉丁美洲人民的骄傲,还是马尔克斯对整个民族的思考。孤独是《百年孤独》的主题。本文着重研究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奥德里亚诺·布莱迪恩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孤独人物,从他们的经历看作者要表达的孤独情节。  相似文献   

11.
《铁皮鼓》中奥斯卡是个能够自己停止生长和喊破玻璃的奇特侏儒,他复杂而奇特的经历以及对周围环境中人物的情感处理表现出了奥斯卡的孤独本质;在固守这种孤独的同时,奥斯卡也进入了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紫程同学问:《母亲》这篇课文的“预习提示”中对我们说:“阅读时,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这又应该怎样做呢?”《母亲》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不朽名著,尼洛夫娜也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从愚昧软弱的群众成长为英勇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课文中对母亲这一英雄形象的刻画,主要是用生动  相似文献   

13.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孤独"是小说的主题之一,也是小说惟一的主人公"。孤独"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孤独,而且是整个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人类的孤独。这也是一部描写死亡的佳作,"死亡"也是小说的重大主题之一。死亡的气息贯穿全书,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透露出对死亡的哲思。死亡是这个家族不可改变的命运,孤独是这个家族始终不变的情感。孤独与死亡是紧密相连的,孤独必然导致死亡,孤独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孤独即死亡"。  相似文献   

14.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的难点在于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如何在课文中自读自悟落实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对本课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5.
根据学生缩写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把握人物心理,体会主人公成长历程。边朗读句段,边欣赏相关的画面,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体会杜小康在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他的孤独情感,从而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燕子妈妈笑了》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真》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采用相似结构的段式反复出现的方法组织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句式,同时以对话描写为主,是学生体会人物感情,学习朗读不同人物语气的好材料。现在我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浅议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对话。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设定了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角度赏析郁达夫的作品很容易发现一系列的"孤独"形象,作者在环境、人物、氛围以及为数不多的情节中,都着力描写自我在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投射,小说作品中所存在的所有物品也都为孤立自我而存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以下简称《春》)创作于1923年,这一时期郁达夫作为一个爱国志士分子,已经广泛地接触到社会改良的革命思想,创作思路也逐渐扩大到社会底层人民,从狭小的知识分子"顾影自怜"体现出忧虑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但作品本身并没有过分渲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物命运,而是一贯延续了郁达夫的浪漫主义写作风格,通过一个人的孤独来渲染社会的风貌,通过另一个人(陈二妹)的言行表达底层人民的苦难、抗争、呐喊。本文以下通过对《春》中孤独者形象的分析,解读郁达夫作品特有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选编在人教版初三课本小说单元中。这部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情感细腻。这段节选独立成章,展示了小主人公杜小康在野外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恐惧,走向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文章虽思路清晰、内涵丰富,但因为是同课异构,一篇课文两位老师教授,这就需要做到角度相异,侧重不同。小说的三个要素是人  相似文献   

19.
"孤独,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的话,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以小镇马贡多为背景,以布恩地亚家族为描写线索,对这个家族进行了一番观照和审视。揭示出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社会的孤独的悲剧,似乎加西亚.马尔克斯生来就是为了追求孤独而写孤独的。所以,孤独就成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四册七根火柴[创新设计 ]一、教学内容  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 2 学习品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二、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根火柴》的第二课时 ,一节课 ;2 课型 :品读课。三、主导教法 讨论法。四、教学蓝图 提出几个“主问题”让同学们讨论 :从课文中找出例子 ,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说明外貌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说明语言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 :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情节 ,认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品读字词。)教师导入 ,介绍这一节课的教学方法———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