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学在西方的发展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 ;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 ;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 ,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 ,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 ,因此 ,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  相似文献   

2.
章启群的《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一文以西方美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来研究《庄子》和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不仅否定了《庄子》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对“《庄子》美学”、“道”、“美”、“自然美”等观念都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对《庄子》文本中究竟有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做出学术上区分、辨析是有意义的,也确有学理...  相似文献   

3.
纵观西方美学史,暴力美学的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美学史三个时期,即本体论时期,认识论时期与语言论时期不同阶段的特征,讨论暴力美学的内在理路与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问题主要涉及本体论问题,但与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等诸方面都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西方形而上学经历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外在形而上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内在形而上学和生存论意义上的此在形而上学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5.
当代写作美学重返中国古代"前学科"的美学形态已经不可能。但是,全盘接受西方美学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以及认识论、本体论,又会抹杀由特定历史建构出的本土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体验。如何在现代的、理性的学科体系内最大限度地承接和转化传统的美学资源,是当代写作美学建设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上学哲学美学的直接参照系。美学学科应有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型美学。当务之急,是引入康德的美学智慧(美是道德的象征),去梳理、建构中国道德美学本体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特长,我们已洞开大门。我们面临着一体两面的难题:一方面要建构道德形上美学(外),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转换思维方式(内),“合内外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语境下拓展实践美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中国当代美学应积极参与到全球美学理论的交流、对话中。在后现代语境下拓展实践美学 ,必须 :(一 )清理其哲学基础 ;(二 )走向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的统一 ;(三 )清理和批判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中的本体论思想在学术界已开始得到了重视和研究。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形而上学》一书中所包含的认识论思想作一简要的评述,进而揭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总结亚里士多德在认识论上的经验和教训,借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美学转型研究之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源头之一的孔子美学,其方法论的现代转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在本体论研究上,摆脱了苏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模式和西方传统本体论影响,转向非概念非现成性的方法;其次,走出认识论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在主体间之维建构存在论意义上的伦理美学;再次,在场—直观—体验的方法。在场就是立足诗意生活世界,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就是成为活生生的道德人,他兼备价值和存在,参与天地的创生造化。孔子以"艺"超越道德概念,把心性修持和体悟当作入道之途径,这都说明孔子美学是在场—直观—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几乎达到了可以与任何时代的西方美学思想相对话的境地。它不仅回应并助澜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存在论、语言学转向,继承并发展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美学思想,而且还赓续并创新了古希腊、中世纪的神性美学传统。这对致力于创新的当下中国美学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性论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心性论成为王国维沟通中西的基点。本文的论述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性"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王国维的影响;第二,王国维对心性思想的继承及其与西方美学的会通;最后,以"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性质、产生和创造的主体三个方面对王国维美学在心性论基础上立足传统沟通中西的情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黑人美学是一种黑人文学与艺术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它以“黑人性”作为黑人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为标准创造黑人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不仅体现在其文学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其对于黑人人性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并籍此推动黑人美学的发展。文章论述了话语霸权与黑色性的内化为特征的莫里森式的美学。  相似文献   

13.
绘画审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它可以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材料学……等等多个角度切入。本文从最简单的视角感觉切入,以此展开探讨东西方绘画的本质区别,从而由形象诱发对审美情感的共鸣,在有序的整体中,阐发绘画审美之要诀。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叙事学的角度对《八月之光》叙事话语的对话性进行评析。人物由陌生而关联的催化是产生人物对话的基础;不同生命世界的交流是对话普遍存在的体现;对话中蕴藏的变化与守恒是优秀文学创作的哲学理路。在具备对话特征的文本中,意识不同的对话方代表了看待世界的差异化特征,表明了包容性的语境赋予个体充分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插花受中国古文化——哲学、宗教、书法、绘画、园林诸学科以及民俗的影响,并成为文人内省的一种修养方式,从而形成了与西方插花艺术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以线条造型为主,追求意境的升华,讲究作品的艺术欣赏形式。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是俄国最伟大的理论家和学者之一。他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分析中,将自己的对话理论分为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并对其哲学根源和人文精神进行了分析,将此对话理论与传统语言学的对话理论进行了比较。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文艺学和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7.
对话理论、对话诗学的基础是对话哲学,或哲学的对话论转向。在西方,哲学的对话论转向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以康德的批判哲学为开端的,至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存在论阐释学,特别是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则走向了巅峰。但对话理论在实际的学术世界又是以多维化的面相存在的,如解释学、接受学、阅读学、主体间性、生态论、阴阳交感思想等等,当然还有专门的对话学理论。因此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新的整合、建构。另外,若从一种平等的关系结构或交流模式来看,中国哲学、诗学中也早就存在相关的对话论了。因此,也有必要建构一种跨文化的、贯通中西的对话理论。至于把这种新的对话理论模式转换成一种对话诗学,就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它是对巴赫金对话诗学的自觉的兼融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文化视角切人,探讨“后期浪漫派”作家徐莳的文化选择。徐莳的小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蕴涵了现代西方的哲学思考与艺术技巧,两者的完美融合使徐莳的“浪漫传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可以认为,他的创作成功实现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通俗与高雅的高度融合,获得了独特的文化意蕴与现代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运用巴赫金对话思想的理论对广告文体的对话性进行分析。这种或强或弱的对话性实际上就是广告主和目标受众之间的最本质的关系的体现。广告这种语言就是利用广告主和目标受众的对话来达到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并购买的行为。而以情动人在广告信息的传递中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