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僧尼形象分成市侩僧、侠僧、邪僧、儒僧四种类型,并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揭示出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反佛教倾向。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佛教教团阶级结构述论夏侃南北朝时期佛教势力大盛,寺院众多,僧尼狠滥.对于封建国家而言,必须加强约束和管理;对于寺院而言,亦须严格教阶制度。这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僧职和僧务管理机构不断完备成熟了,佛教教团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集团势力也因之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3.
元末明初,江南地区为汉地佛教中心,法门兴盛,人才济济。名僧大德普遍淹通佛儒,与士大夫阶层有着广泛交往和密切的联系,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出于稳固明王朝统治和安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明太祖重视对江南佛教上层的结纳与笼络,名僧大德普受征召,并择拔"通儒僧"出仕,径为所用。然而,在明太祖竭力强化专制统治的背景下,江南佛教上层累受各种"党狱"之祸的株连,政治压抑和迫害的阴霾常常笼罩在这些人的头上。经历了洪武一朝,江南佛教人才迅速凋零,僧团萎靡,江南佛教上层作为一股有影响的社会力量由此而消散。  相似文献   

4.
陆离 《家教指南》2005,(3):93-98
敦煌文书P.3699<祈愿文>中的天下僧统触坚为公元824年以后的吐蕃佛教宗师;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都教授为当地最高僧官,下属有若干寺院教授,每个寺院教授具体负责管理敦煌僧团中某一方面的事务,该做法应来自吐蕃本部,为吐蕃僧官制度所特有;吐蕃统治敦煌中前期有一位翟姓沙州都教授,法号当为乘恩,原名翟涓.  相似文献   

5.
李正宇 《家教指南》2005,4(3):68-79
佛教颇重酒戒.但8世纪后期至11世纪,敦煌僧尼普遍饮酒,而官府、僧司、民众则对此视为正常,无所非议,表明这一时期的敦煌佛教不禁饮酒.敦煌寺院同一时期的数十件帐册对此有确切的反映.本文从酒戒松弛这一个特定角度着眼,揭示敦煌佛教的世俗化性质,为敦煌佛教研究及中国佛教史研究推开一扇新的视窗.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反思了民国以来僧教育存在的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认为应该结合大陆汉传佛教的实际情况,在恢复传统丛林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佛教信仰教育,把国民教育机制引进寺院,通过佛教史方向自学考试的方式提高僧尼的文化知识修养.  相似文献   

7.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魏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三秦和五凉等小王朝所统治。这些王朝的统治者们大多提倡和信奉佛教,麦积山、炳灵寺、莫高窟及其他河西诸石窟寺相继于前秦,后秦,西秦和北凉时期开创。公元386年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王朝统治的一个多世纪中,北方的佛教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至魏孝文帝时,“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两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本文三处引  相似文献   

8.
库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缘,古称龟兹,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给汉章帝的奏折中说:“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太平御览》卷八九五记载前秦吕光在讨平西域后上疏符坚说:“惟龟兹据三十六国之中,制彼王侯之命。”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重要。从公元一、二世纪佛教传入龟兹,到公元十三、四世纪伊斯兰教统治龟兹为止,在这一千多年,龟兹一直是一个佛教兴盛的地方。《晋书·四夷传》记载:龟兹“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记载:“拘夷(即龟兹)国,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镂立佛形象,与寺无异。”此书还具体介绍了龟兹的佛寺与僧尼数目:“达慕蓝(百七十僧),北山寺名致隶剑蓝(六十僧),剑慕王新蓝(五十僧),  相似文献   

9.
晚明世情小说的杰作《醒世姻缘传》刻画的佛教徒形象大多属于淫僧恶尼之类,间或几个得道高僧也是具有浓厚的儒家理想色彩。西周生继承当时世情小说的写实手法,描绘的僧尼们穷形尽相表达了他对晚明腐败淫糜社会风气的不满怨愤之情。作者叙写佛教徒并非标榜自己虔奉佛教,而是为了以反面的僧尼形象讽世,以正面的佛教人物进行对比实现其儒家伦理教化的劝世目的。简单而言,西周生心中所谓的佛其实是披着佛教外衣的儒家说教工具。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主张出家无家,这也是唐代社会习俗及法律对僧尼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而朝廷频频发布诏令敦劝僧尼奉行孝道,佛教学者也重新解释孝的含义并大力宣传佛教的孝道,就使出世的佛教具有了浓重的世俗的意味,僧尼出家而有“家”,传统的出家观念就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11.
元朝的崇佛及其相关的乐舞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廷在成吉思汗发动对金战争时,即接触到了中原的一些高僧,遂将佛教视为有利于巩固其自身统治的有力工具而加以介导与保护,以后诸帝,或出于师法先汗,或出于对佛教义理的尊崇,抑或两者并举,致使元朝崇佛之风日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别汉王朝传统,元廷乐舞中装扮圣僧形象、宣传佛经义理的内容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唐代统治者从国家治理的需要出发,结合当时佛教势力极度膨胀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对僧尼与寺院实施规制,使得佛教的发展能够大致保持在统治者的掌控之内.这对于当代中国与佛教乃至全部宗教事务关系的处理和规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因果报应、地狱受过和忏悔负罪等宗教观念也传入了中国。忏悔之法,作为佛教的一种宗教仪规,对中国一般僧尼乃至普通士人和民众的历史影响十分突出。忏悔观念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儒学道德自律的某种缺失,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文化产物,成为影响中国士人文化品格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有关南宋孝宗的崇佛史料主要有《原道辩》、《咸淳临安县志》、《宋会要辑稿》、《续传灯录》等。孝宗的佛教思想可概括为:三教合一、融会诸宗、重佛事护僧尼。孝宗的“三教合一”、“融会诸宗”思想,对朱熹的理学思想直接产生影响,即“援佛入儒”。  相似文献   

15.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佛教在全国有着重要地位,但事实究竟如何?本文通对当时敦煌僧尼人口与全国其他地区僧尼人口的比较,来探讨敦煌佛教在全国的真实地位,并分析造成人们对当时敦煌佛教在全国地位认识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韦丽华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1):52-55,60
从《小仓山房诗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表现内容以及袁枚与僧侣交往的目的、游历名山佛寺的目的看,袁枚并未深受佛教的影响,与袁枚多反佛言辞互为表里。探讨袁枚与佛教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清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北朝帝王皇室以手中强大的政治权力、丰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文化特权大力倡导佛教,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文人也不甘落后,他们接交名僧、盛办法会、实践戒律、撰写碑铭,促进了北朝佛教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中多有涉及佛教因素的剧作,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元杂剧中佛教僧众多呈现出世俗化面貌,世俗场景大量侵入佛教圣地,佛教成为满足俗人俗愿的精神寄托,这与元杂剧自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俗文学和元代佛教自觉向世俗化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俗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线路惊奇的一致,说明元杂剧中佛教的世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