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方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再次强调:“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不仅为我们做好新闻宣传提出了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同时也寄托着党中央对我们广大新闻从业人员的殷切期望。 坚持实事求是,也是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更明确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新闻宣传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通过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进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任务。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新闻宣传才能做到全面、本  相似文献   

2.
稿件的主题,即稿件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记者写稿,总是先要提炼稿件主题,然后在筛选材料、安排结构、进行表达等一系列问题上,由主题来“指挥”。 从整体上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稿件的主题应是对所报道事物的本质——即事物内部联系的准确反映。因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  相似文献   

3.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谈到实事求是的态度时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舆论监督就很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确立的,他在三十年代提出了这条思想路线的雏形,经过四十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而在全党确立起来,成为我们党克服重重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新闻工作是党的喉舌,是我们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4.
实事求是一语,源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科学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应该说,实事求是是人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一条基本的思想路线,谁不遵循这条思想路线,谁就会在认识上发生偏差,在行动上出现谬误。实事求是也是新闻宣传的一条根本原则,谁违反了这条原则,谁就会在采访中迷路,在报道中失实,在宣传中误导。党的政策宣传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十分严肃的重要任务,事关国家的大业、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前程,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更是要严格遵  相似文献   

5.
《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的“记者夫妻店”的主人公樊云芳、丁炳昌二位主任记者,在第3期《新闻战线》上以《时代呼唤“全息摄影”》为题。阐述了对新闻样式的看法,他们借用摄影术语,把中国新闻文坛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新闻文体比喻为“平面照相”和“全息摄影”。所谓“平面照相”,即喻“那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传统报道模式;“全息摄影”,就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  相似文献   

6.
何镇飚 《新闻界》2006,(1):40-42
近两年不断遇到“媒介即按摩”与“媒介即信息”的同时出现,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媒介即信息”的金科玉律。在《从容面对媒体——让你的媒体亮相尽善尽美》一书的第三章《表演戒律》中,作者乔治·莫利斯指出:“马绍尔·麦克卢恩,被尊称为‘电子时代的先圣’。他道出了那句名言‘媒介就是按摩’。后来他把这句话作为一本书的书名,而这书几乎被所有的人误念为‘媒介就是信息’(把m assage中的a看作e)——使得整整一代发言人认为只要在电视上露面或者在印刷品上署名就能成功地传递讯息。其实,这一书名术语是一个文字游戏;麦克卢恩使…  相似文献   

7.
提起实事求是,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毛主席的那段名言:“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段精辟的论述,已经把实事求是的涵义说得非常明确了,还有什么需要全面理解的呢?的确,对实事求是这个词人们已熟记在心了,它的涵义似乎也没有不明白的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许多多不实事求是的事,随处可见。有人说,这里面存在着对地位、利益的顾虑和乞求上司的念头。应当承认,现实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恩格斯说过:  相似文献   

8.
在将《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编辑发稿的过程中,我作为出版社所指派的责任编辑,常不得不对文集编辑组交来的书稿作一些修改。现将修改情况择要记录如下,或者可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俄乡纪程》第二节有“二十四史”一词,原注是:“清乾隆时规定从《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钦定二十四史’。”不误。上有红笔添“历代官修的”五字,成为“……二十四部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大家》主编李巍。话题从近几个月来似乎《大家》没什么新闻聊起。李巍说:“没新闻也许正是好事。太喧哗容易浮躁。一个人不能总是生活在掌声和叫好声中,何况是一本刊物。《大家》从新闻的热闹中跳出来,就是想自己冷却一下自己,平平静静地干点事。真正的事业总是以冷清和寂寞为伴的。其实,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中,《大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与创刊时相比,《大家》的读者扩大了三倍。”我说:“一些读者对你‘逃离’新闻不理解。”李巍笑了笑说:“这些读者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他们喜欢《大家》,但他们错误地把《大家》当成了‘明星’。《大家》不是‘明星’,‘明星’是容忍不了寂  相似文献   

11.
“‘之所以’就是‘的所以’。一句话要用‘的所以’开头,谁都知道没法说。”(见《叶圣陶散文乙集·说“之所以”》)但是,我们不时在报刊上见到用“之所以”开头的句子。例如: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据土产公司等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九八五年一月九日《富民周报》) 恰恰相反,有些企业和单位,手头的钱多了,为  相似文献   

12.
裴桐 《档案学研究》1987,1(1):13-15
从实际出发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在科学研究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前提。不从实际出发,会导致唯心主义,达不到“实事求是”的目的。关于“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曾有过精当的论述,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我所以不惮繁琐摘引这段话,是因为它对我们进行档案科学研究和组织学会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关系到坚持理论和实际  相似文献   

13.
博览     
‘吃透两头’的缺陷‘吃透两头’,即‘吃透’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上头’,又‘吃透’本地区实际的‘下头’。这是六十年代出现的十分简明而又形象生动的提法。但是,近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这个提法有一个缺陷,就是它排除了对各种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排除了对国外、地区外的情况和经验,也就是横向信息的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吃透两头’这个提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闭关锁国,轻视知识,忽视商品交换,以及管理体制中过分强调纵向联系,忽视横向联系的反映。现在,我们不应再使用这个提法。《摘自北京日报》读者来信——取之不尽的信息源吉林《新闻研究》第二期刊登张希圣的‘读者来信——取之不尽的信息源’,文章说:读者来信是‘政治气候的晴雨表’,是一个取之不尽、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我国广播界的一些同志,常常用列宁讲的“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这句话,来说明广播的特点。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刊登的《广播特点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对此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该文说: “‘不要纸张’和‘没有距离’这两条,实际上就是列宁对广播特点的高度概括。‘不要纸张’,指的是声音的特点;‘没有距离’,指的是无线电的特点。”又说: “广播特点大体上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述,  相似文献   

15.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权术论》一书,在如何对待祖国文化遗产问题上值得商榷。《权术论》专门论述中国古代的“政治权术”,指出:“在中国历史的实际政治斗争舞台上,权术纵横驰骋,叱咤风云,显示不完的‘神通’,数说不尽的‘风流’,使无数‘英雄’竞为折腰。”《权术论》宣扬了些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先弄清“权术”的概念。《权术论》给“权术”下的定义是:”政治权术,即政治斗争中隐晦秘密特点的权变手段。”并申述说:“人们通常所说的权术,一般都是专指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6.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的报纸经常宣传反对“一哄而起”。“一哄而起”是“文革”的后遗症,历史上我们就吃过它的不少苦头,应该反对。但,反躬自问,我们自己在宣传中是不是也有“一哄而起”的问题呢?不能说没有。3月6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里,就有人写文章对此提出了批评。文章说:“宣传报道上的一哄而起,可以说是一个老毛病。远的不说,以近几年为例,报上批‘向钱看’的时候,好象沾不得‘钱’字的边,连‘时间就是金钱’这  相似文献   

18.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哲学界就“合二而一”问题展开将近一年的讨论,曾是震撼全国学术界的一场论战.本来,许多同志原是抱着研究学术、探索真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诚愿望参加讨论,发表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但因所谓“理论权威”康生凭借权势、蛮横干预,硬将正当的学术讨论搅成一场严重的政治迫害,制造一桩历时久、规模大的政治冤案.笔者作为这一事件的亲历者,拟就当时所见所闻,说明这场讨论如何开始以及康生如何控制这场讨论,对杨献珍进行政治迫害的真相.这场论战,是由1964年5月29日《光明日报》《哲学》专刊发表艾恒武、林青山所写《“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学习毛主席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会》(以下简称艾、林文章)一文引起的.文章表达了他们对对立统一规律表述上的新见解:“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一分为二’的两分法,是认识事物根本方法.”“‘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没有一种事物不是‘合二而一’的.”  相似文献   

20.
新说文解字     
“群众”这词常用,但放在一定语境中就需特别注意用法。这是一个表复数、表群体的泛指词,数量范围不确定。由于不同于‘战士’‘党员’‘青年’‘学生’等词,‘群众’前面一般不宜用精确的数量词来确定,如‘五个群众’‘一千名群众’,只能说‘大批群众’‘广大群众’。‘昨天是端午节,一个群众给部队送来了粽子。’(中央电视台1989年6月9日午间新闻应据情改为‘一位老大娘’。如果必须表示具体数字。可用‘各届群众三万人’之类的句式。“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即特性。事物的特性表现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质的区别。有些一文章总括某些一单位或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