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在中国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翻译学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集中于学科的理论构建。在全球化进程下,在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语境下,特别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下,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应当立足历史,把握现实契机,深化翻译研究,科学地进行学理反思与前瞻,从而超越局限。加强翻译学学科的理论建设;继承传统译论的精华,合理借鉴西方理论资源,中国的翻译学学科建设才能健康、科学地发展下去,才能有更加广阔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翻译学科自2004年被正式确立为与英语语言文学并列的二级学科之后,其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应的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研究进而也备受关注。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研究的启示,同时指出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教学研究理论框架的可行性及研究意义,并分析影响翻译教学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詹姆斯·霍姆斯早在1972年便在其划时代的文献《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对翻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围以及学科内的划分提出了相当详细的构想,在历史上第一次勾勒出了翻译学科的结构框架。该文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的创建宣言”。本文将简要介绍霍姆斯的译学框架结构,并分析其对中国翻译学科建设有哪些重要的启示,供我们学习和借鉴,希望与有志于研究翻译学科建设的学者商榷探讨,共同致力于中同翻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何晓静 《考试周刊》2009,(22):39-40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在翻译学的建立.以及翻译理论的特色和翻译流派等问题上,还处于一种争论的状态中。在当前紧迫的学科建设中,研究者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尤其是传统翻译论和现代翻译论,以及翻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简要回顾中外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之上,就当前译界争论较多的本科翻译教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提出以下观点,教师应在翻译的教与学过程中找寻出路和方法,应有宏观思想作统领,要加强学科理论的教授和学习;还应从翻译学的主体——学生中培养学科意识,强化抽象思维,进一步打牢译学学科建设的专业基础。  相似文献   

6.
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对翻译进行系统的研究及翻译学的建立只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作为翻译学学科成熟标志的翻译学词典出现得更晚.翻译教学,尤其是翻译专业教学,是翻译学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培养译学人才的艰巨任务,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翻译学的发展.但目前国内的翻译教学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翻译学词典这一翻译学专业工具书在翻译教学中能起的作用也被忽视了.因此,应该加强对翻译学词典使用的指导.同时,也应该提高翻译学词典自身的质量,以更好地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学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21,(1):146-152
翻译学科是我国高校外语学科中与语言服务行业接轨最紧密的学科,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对比全球翻译学科发展现状,我国在翻译专业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世界范围内翻译研究的历史性转向关系到翻译学科的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因此应当基于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和高校翻译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探讨翻译学科的研究三转向,即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践转向以及翻译教学的过程转向,翻译研究三转向实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教学行为研究转向相结合,为翻译学科建设做好良好的奠基环节和顶层设计,从而推动新时期翻译专业建设,满足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彰显翻译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期间,国家更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翻译学科从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亟待发展的方向。黑龙江大学是以外语起家的综合性大学,外语学科历史积淀深厚,为翻译学的发展、壮大储备了强大力量,可以从容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一流翻译学科建设,黑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翻译理论史源远流长,翻译研究对象和翻译标准的视角几经变化。在当前紧迫的学科建设中,要处理好传统译论和西方译论的关系,翻译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翻译学迅猛发展,不断推高的需求直接导致了翻译学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的设立,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投身翻译及翻译研究.然而,作为一名翻译学的科学硕士研究生,却感到学术身份认知的尴尬.本文旨在从一名科学硕士研究生的角度探讨翻译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翻译学科建设是当前我国翻译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翻译学的尝试。吕俊提出的建构主义翻译学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文章拟从翻译研究范式的嬗变来探讨建构主义翻译学建立的必然性,并从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知识准备来探讨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文章指出,建构的翻译学符合中国当前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的译学发展有很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不同语言群体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翻译理论在时代背景下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学界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别于其他语言类教学。《新背景下的翻译理论及其发展探究》一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对国内外翻译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翻译学流派分为:生态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翻译伦理学、认知翻译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学以及功能视角下的翻译学等,各个翻译学派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的时  相似文献   

13.
从英语专业向翻译专业转型中的基础英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复合型人才,一些院校适应社会的要求,随着自身条件的成熟,相继将英语专业转型为本科翻译专业或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而作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学科基础的基础英语教学,如何由以前为英语专业或是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好语言基础的教学顺利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做出适当的教学转型,在目前整个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中是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的建设,是翻译研究与教学界日发关心的两大关键问题。中国的译学已经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觉醒新兴期,九十年代的梳理借鉴期,进入一个全面建设发展的时期。在过去几年,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真正的突破:翻译研究从传统的主观点评式逐渐转向比较系统的、多途径的研究。作者就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方面的疑惑和看法,与澳门大学翻译学博士生导师张美芳教授进行了交流,主要内容包括翻译学研究、翻译教学,港澳与国外翻译研究与教学的突出特点,以及其作为一位出色的女性学者的治学与人生态度。一门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精心的培育。翻译学科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需要翻译研究者、翻译教学人员以及广大翻译爱好者的参与与扶植。希望此次与张美芳教授的访谈能给广大的翻译研究者和翻译教师们提供有关译学发展的最新信息,可以进一步指导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活动,亦希望其治学与人生的态度能进一步鼓舞广大读者们坚持不懈,朝他们的目标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5.
翻译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争议颇多,译界应该停止这种争论,共同致力于翻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我国翻译学今后的走向应该是加强翻译理论的研究,建立起受到国际承认并尊重的中国翻译学派.  相似文献   

16.
翻译学文化转向下的普通高校翻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理论百家争鸣的时代,以翻译学学科构建为理论目标的翻译文化学派占据主流地位,推进了翻译学的文化转向。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大潮让更多翻译课程的教学者思考如何建立文化转向下的翻译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思传统翻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观为理论依据,探讨如何将交互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中,如何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翻译市场的互动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用系统化的观点来看,作为开放性,综合性学科的翻译学架构分为“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有两个结构体系。翻译学的本体,是内部结构系统,有三大部分组成。翻译史、翻译理论、和翻译信息工程。其中核心结构是翻译理论,因此,建立翻译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翻译的理论体系。翻译的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翻译基本理论、翻译应用理论和翻译学跨学科了理论。  相似文献   

19.
生态翻译学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代表了翻译学科建设的新方向。本文主要以中国典籍中的《易经》翻译为例,论证了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可取性。同时生态翻译学也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来,外语界和翻译界围绕着"翻译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不该建立,一直激烈争论,话题不断。文章通过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大学翻译学科的产生、民国时期大学外文系的翻译教学(师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著作与讲义)以及大学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等三方面的初步考察,指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事实上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大学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体系,不论有意还是无意,继续漠视这一历史存在,既不利于中国翻译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又加剧了目前"大跃进"式的"浮夸"学风,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