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爱”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2.
"焉"与"之"辨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别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3.
说“以”     
“以”是个极常用的文言词,它本义为动词,可引申为名词,假借为代词,虚化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其虚化的路径是;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又通“已”;“以”还有复合用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上古时期文献的考察,厘清疑问代词"曷"的产生年代,以及与疑问代词"何"在语音和用法上的区别和联系,进而理顺"曷"由表示原因目的的疑问代词虚化为反问句标记词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文中对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做了介绍和分析,提出可以将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进一步分析为"介词+疑问代词"的兼词("从何处""从哪里")。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语法化的角度来考察"来/去"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历时语料的详尽分析,我们推断动词"来"是假借名词"来"而形成的,在连动结构中演变成了趋向词"来".同时,有一部分"来"由于被前面的动词性成分剥夺了动词特征,而演变为连词.语气词"来"也是从名词假借而来."去"的历时演变过程是动词虚化为趋向词,同时在语义达到了一定的基础后,即动词"去"有了往义,又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一)前人的认识 前人对"那么"的认识并不一致.<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那么"有三个词性:指示词,代词,连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只收录了"那么"的连词用法.金立鑫(1988)对"那么"的词类归属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  相似文献   

8.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9.
疑问代词结构,是我们阅读与今译文言著作的难点之一。假如对其结构特点不了解,而循词释义,就一定会曲解其意。本文试在各家的研究基础上,就其常见样式与结合特点,作一些粗略的归类与肤浅的解说。 所谓疑问代词结构,或称“习惯句式”,或称“动词词组”,指的是疑问代词与动词或介词所组成的结构,如“如何”、“孰与”、“奈……何”、“无若……何”、“奚以……为”、“何有于”等等;也指疑问代词与指示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如“何其”、“何……  相似文献   

10.
中古汉语承接连词中有跟"于是"同义的复合连词"于此"。从两者的使用频率来看,承接连词"于是"远胜于"于此"。"于此"在上古到中古主要是用在小句句末作介词短语,因此,中古汉语时期使用较少的承接连词"于此",不可能是由介词短语逐渐凝固成复合词的,它应是此期语言使用者在常用承接连词"于是"的基础上,通过替换其中的同义语素而产生的新词,是语言使用中经语法类推而形成的创新的产物。而新生连词"于此"在跟常用的同义连词"于是"的竞争中并未占据优势地位,导致"于此"在汉语语法发展中渐渐从连词领域消亡,只在中古汉语连词的使用中留下了一点遗迹。  相似文献   

11.
村语的代词按其意义和功能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 ,其在词组中的位置有的在前 ,有的在后 ,在句子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状语 ;复合指示代词还可以充当谓语 ,在词法和句法中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AS用法浅析     
“AS”这个词有连词,介词,副词和代词四种词性。每种词性都有各自的独特用法。本文将对这四种词性,尤其是作连词和介词时的“AS”用法进行论述,并顺便阐述AS与某些有关的词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3.
代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本论文对《左传》庄公元年至庄公三十二年的所有代词做一个研究,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辅助代词四类,并概括这些代词在句中所起的作用,以期对先秦代词、战国词汇有个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的“所以”,能否出现在叙述句中用作因果连词,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通过考察《吕氏春秋》一书,认为“所以”在该时期用作因果连词这一用法仍处于萌芽状态,较多情况下它仍是一个由特别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所组成的词组。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彼其"是个双音词结构,"其"是"衬字",语助词。但"彼"不应该理解为常见的代词(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使用,在《诗经》中"彼"应是通假字,通"被"(攀糜切),有"翩翩貌"义。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中的代词"是"不是一个普通的指示代词,而是一个确指代词。当它复指前一分句并充当后一分句的主语时,随着前一分句的简化,"是"的指代性越来越弱,就演化为表确认的用法。系词"是"的用法和焦点标记"是"的用法都是由这种表示确认的"是"发展而来,它们是同步发展,也都是在差不多中古的时候发展成熟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自"的词性,学者们没有一致的见解,特别是"自"能否作词尾,更是没有定论。我们认为,"自"有代词、副词、介词和连词四种词性,它还能和其它字组成复音词。同时,本文在归纳"自"词性的基础上,试析《世说新语》中的"自"。  相似文献   

18.
“终于”经历了由跨层结构“动+介”到副词的词汇化过程。先秦时期,“终于”连用的情况就已经出现;两汉时期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从隋唐五代一直到清朝,作副词的用法也基本成熟;现代汉语里,彻底完成其词汇化过程。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句法环境的改变和语义虚化。副词“终于”主要表示预期结果的实现或未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六甲话是流行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的一种方言.六甲话的代词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部分外,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词和用法.人称代词有几个合音词"鹅""挪""拖"①,分别是"我屋""你屋""他屋"的合音,指"我们""你们""他们".处于亲属称谓的领格地位时,这三个可以指单数的"我的""你的""他的".指示代词有一个合音词"娘",是"挪样"的合音,指"这么""那么"的意思.指示代词"筒哩""筒满"作主语比较特殊,如果后面带着的是量词,则将"筒"换成量词,与"哩""满"组成新词作主语.如果后面带着的是名词,则将该名词插入"箇哩""箇满"的中间组成一个词作主语.  相似文献   

20.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