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其芳 《教育艺术》2004,(3):61-61,6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但现实是我们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往往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笔者借鉴西方二十世纪文论新兴的读者系统研究趋向中一个重要分支——读者反应理论,将其运用于《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将课堂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和学生的阅读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体味自我阅读感受,完成阅读接受过程,也即完成作品意义生成过程。文章描述了发挥学生读者主体作用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学生阅读反应特征,以及从中得到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建松 《现代语文》2006,(12):29-31
一、背景 《语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对话的进程”。也就是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本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所以,新课程中又提出:“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本之间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的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意味着学生心态的民主、平等关系中交流,会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主体性的凸现,  相似文献   

4.
金光 《现代语文》2008,(1):81-81
一、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情趣。从教学的角度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蜂     
现代阅读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与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只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说,鉴赏是阅读的升华,是高级别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初中学生主要培养的是一般的阅读能力,但鉴赏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于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不无裨益,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联读赏析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从梯度化设计训练总目标、层次化构建阅读任务群、立体化拓展延伸阅读训练等方面,探究思辨性联读教学的实施路径,指出古诗词联读赏析教学教师要通过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独立、自主、严谨、务实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思辨性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古诗词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一些细节分析上,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系统的指导,以此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强化阅读效果。基于此,本文以《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为例,从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更加系统地分析人物的形象性格,以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贾谊《过秦论》与杜牧《阿房宫赋》都是名家名篇,分别收入人教社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与第二册。它们在内容、形式、写作意图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地方。因此,教学《阿房宫赋》完全可以与《过秦论》作比较阅读。可以按比较提纲对《过秦论》略加复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诵读,按照提纲讨论研究,必要时候加以点拨,将《阿房宫赋》与《过秦论》一一比较。这样做,可以提高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可以温故而知新,在加深对《过秦论》认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比较迅速地认识《阿房宫赋》的思…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面对《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无疑是一个挑战性的话题。文本本身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交流互动、共进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特点。阅读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实践、感受、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按照学生阅读过程设计阅读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发现文本意义,得出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1.
徐蓓春 《现代语文》2006,(10):73-74
“对话”作为当代哲学和化中的一个强势话语,已成了当下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教学应在师生双方的平等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学价值,是由读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而在传统的“讲授式”、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的重点,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教师们要结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重视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方法和技巧,并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中几个环节的结合和应用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的出台,更加关注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在语文任务群的设计中,更加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和多维度育人。因而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点,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汲取知识,提升语文技能。最终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提升语文育人的现代化过程。笔者从四年级单元中挖掘阅读策略,带领学生融入不同的文本,解读阅读教学的策略,如提炼核心内容,学会复述,融入长文短教,最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翁丽君 《现代语文》2006,(5):102-10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我通过延伸课外阅读《故乡》一文,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本质,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和谐相接。鲁迅迅先生的《故乡》,是通过三组对比来揭示作品主题,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压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入手,在形象的对比中层层揭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具有生命的灵性。而阅读一篇课文就是学生与文本、与文本作者一次次对话的过程。正是通过学生的解读与阐释,才打开文本意义结构的封闭形式,使其获得活生生的具体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尝、理解,在理解中提高自己的思维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的阅读定义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又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前我在阅读教学时一味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灌给学生,  相似文献   

18.
《综合阅读》的目标是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注重阅读方法,感悟、体验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整体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最终让阅读欲望和阅读习惯成为个体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主体参与,善于引导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通道,帮助学生构建综合阅读学习的格局,让学生形成大语文观念。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张扬。  相似文献   

20.
《煮书》是一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应用性课,于老师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课前让学生自学《煮书》,课上让学生运用“煮书”的方法“煮”读《荷花》,还学生以真正的“读”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使其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展现个性。学生“煮”中见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