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媒体多杀几个"回马枪",将公众视线重新拉回那些被遗忘的"旧闻",推动舆论监督持续发力,有助于打消相关部门侥幸心理和投机幻想。但热点新闻不烂尾,不能只靠媒体的外部监督,必须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调查问责及信息披露机制,确保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尽快水落石出,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首先,建立第三方调查。很多热  相似文献   

2.
微博报道的三种方式1.把微博作为重要新闻线索来源许多媒体及其从业者都积极通过微博搜索及转发功能,完成新闻线索收集和突发事件报道.今年发生的许多热点新闻,如"郭美美事件""抢盐事件""南京梧桐树事件"等,均是微博的现场爆料引发传统媒体跟进报道.  相似文献   

3.
近期的新闻热点引发我们对新闻的价值判断、热点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方式的思考。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要从报道对象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来考察,它能够影响多少人?是何种程度的影响?编辑要站在被影响者的角度来判断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而不能仅从自己的个人兴趣与偏好来进行决断。报道的层面实际反映了媒体的境界,媒体的境界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公众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催生了社会进步,历史记忆已经不仅仅依托于现实物品之中,数字载体的方便快捷使得使用人群增多.人类的记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似乎已经步入“永恒记忆时代”,遗忘过去已近乎不可能.网络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被遗忘”已经超越地理界限,如何在网络空间中保护个人隐私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议题.  相似文献   

5.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记忆的追寻在数字时代似乎达到了顶峰,“完整记忆”的出现是人类记忆史上的里程碑。过去,遗忘是默认的常态,而记忆是例外;如今,记忆成为常态,遗忘却成为例外。数字时代塑造“完整记忆”的同时,人类似乎也逐渐失去了对记忆的控制,人们开始意识到无法忘记的“完整记忆”并非“完美记忆”。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试图通过删除那些不合适、不(再)相关的信息来恢复记忆与遗忘的失衡。然而,将“被遗忘权”作为一种平衡数字时代记忆与遗忘需求的策略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争论体现了数字记忆时代下记忆需求与遗忘需求矛盾的困境,其中牵涉历史书写与对“完整记忆”的需求、社会分享中“被记住”的欲望与在社交中“被遗忘”的期待、身份建构中对记忆与遗忘的矛盾需求、“被遗忘权”与社会运作等问题。因此,在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网络世界里,如何权衡人们记忆需求与遗忘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数字记忆时代留给人类社会的难题,这似乎也迫使人们在当今这个相互关联的世界里,重塑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关注数字时代下“被遗忘权”的思想争锋,在思潮中展现数字时代下记忆与遗忘的需求困局,探索记忆与遗忘的伦理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出发,聚焦中国社交平台上的“数字死亡”,即个体用户的平台账号被关闭的现象。本文的经验材料包含131份网上发布的数字生命叙事和39份深度访谈,这些遭遇强制性删除后的个人书写和言说不仅将数字时代的记忆政治公之于众,也将其公共化。研究发现,封号作为事件侵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死亡般的沉痛和创伤,个体数字记忆被全面删除,(一部分)自我也被湮灭和剥离。诉诸书写是抵抗遗忘的方式,抗议平台加诸的越轨标签,被封号者的身份和主体性也在书写中得以重构和确认。从结果上看,通过删除制造遗忘的平台治理反而在社会实践中激发了积极的记忆铭刻,而删除给技术化的记忆结构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则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7.
从2007年到现在,你能列举出多少网络上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准备一张白纸,尽量写下十件以上可以回忆起的网络事件。完成之后,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确定每个事件开始的大致时间。以这个时间为基准,我们会发现,同一月份中,我们很少能够列举出来三件以上的网络事件,列举出来五件以上事件的可能性更小。这说明,虽然网络在某段时间内描绘的事情可能无穷无尽,但是获得大量公众注意并进入公众集体记忆的事件的数量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8.
热点,是公众的热切关注之点.是公众议论的集中之点,热点问题是上上下下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它往往是诸多矛盾的结合点.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的范围极广,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还时常会涉及一些敏感事件.在热点新闻的报道上,存在着一个如何引导的问题.热点问题往往是新闻舆论引导中的难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新闻工作者完全有必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热点新闻引导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7):19-23
当今时代,公众往往对于新闻事件停留或满足于浮躁、浅薄的认知层面,一些原本应该进入更深层次认识和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经常被迅速遗忘甚至不了了之,造成许多群体围观而只是热闹一时的烂尾新闻。媒体应当承担起提升受众的思考深度、净化舆论空间的职责。本文提出培育受众对热点新闻的追踪意识、媒体自身以专业态度促进深层次的传播致效、大力发扬人文精神而在人文关怀的高度升华报道意义、平衡文本的专业性与大众性色彩等几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安定 《新闻界》2012,(14):40-43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探究网络社群议程设置外循环系统的框架传递,发现在网络外循环系统中,弱势群体与公权力的对峙并没有随着公众和政策议程设置得到根本解决,而是作为一种诉诸集体记忆的传递框架,在潜在压力集团推动下,重新循环传递到网络社群议程中,因此,重建公权力德行是解决社会危机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近期,在微博引发热议的"罗冠军事件"使"社会性死亡"成为高关注度词汇.在这一媒体事件中,普通网民为发泄私愤,利用公共传播平台解决私人问题,煽动公众情绪,进行公众审判,从而造成"被控诉者"的社会性死亡.网络公共传播在新媒体技术的驱动下,表现出公共场域的私域化转向.本文从社会学与哲学研究角度,考察"社会性死亡"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网络公共传播问题,在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对此类事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热点新闻就是对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广泛关注的问题和事实的报道。热点新闻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热点新闻具有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特征。热点新闻与其他新闻区分的最显著标志,在于热点新闻深深地打上了热点的印记,而热点不同于一般,在于它吸引着公众的广泛关注。只有一两个人关注的报道不算热点新闻,范围扩大一些,一个单位的广大职工都关注的报道,算不算热点新闻?从理论上讲,可以算作单位的热点新闻,但这种热点新闻的区域性有限,真正的热点新闻应该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一  相似文献   

13.
刘太阳  孙磊 《新闻天地》2010,(12):31-34
10月16日,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生活区发生了一起车祸,致一死一伤,由于肇事者口出狂言并被指为“官二代”,事件迅速成为网络上的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成为公众获取新闻的主要平台。"魏则西事件"作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引起公众高度关注。本研究选取了"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两大热门新闻客户端上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新闻客户端对"魏则西事件"的呈现特点与叙事方式,反思新闻客户端对社会事件的呈现问题,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传播平台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档案所固有的社会记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并推动了社会记忆的数字化进程,从而不可避免地与被遗忘权产生冲突。起源和发展于欧陆地区的被遗忘权,旨在擦除过时、失真的个人信息,用以回应数字化记忆带来的遗忘难题,但鉴于被遗忘权对档案事业的潜在影响,该项权利的推展受到了欧洲档案界的冷遇。从中国实际出发,我国引入被遗忘权具有现实可能性,而调和档案事业与被遗忘权之间的张力,需要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并根据衡量结果将档案事业区分为保管和利用两个层次,档案保管应超然于被遗忘权的行使,档案利用可以有限制地适用被遗忘权,从而就档案信息所关联的社会历史进行智慧记忆和遗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网络属性议程与公众导向需求关系的建构为切入点,探寻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的融合框架.其属性显著性主要表现为弱势群体与公权力的对峙,公众导向需求则表现为独白型集体记忆之回响,二者在互联网空间中凸显出以“封建化的集体记忆”为特质的融合框架,最终固化的框架又循环进入到新的媒体事件中,激发下一轮议程设置.针对这种趋势,恢复公权力的德行更有利于长期应对危机.  相似文献   

17.
网络出现至今,给大众生活和媒体接触方式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随着数字技术的愈加成熟,网络媒体也有了巨大发展.类似"艳照门"的事件正是借助了网络传播的特性得以造成广泛的影响.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香港"艳照门"事件分析网络传播在传播公众事件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张涛 《档案学研究》2020,34(5):126-133
网络信息存档是指收集已经记录在万维网上的数据并将其存储的过程,确保数据保存在档案中,并使收集的数据可用于将来的研究,它有助于建构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然而,以被遗忘权为代表的个人数据保护权利体系却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信息存档造成限制。为了在集体记忆与个人遗忘之间取得平衡,网络信息存档机构需要采用更具适应性的个人数据保护规则,坚持“通过设计保护隐私”原则,同时提升对被遗忘权的审查能力,形成与数据主体、数据性质、数据来源有关的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当“被遗忘的权利”成为一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本关于"遗忘"的书.提到"遗忘",人们不自觉地会想起米兰·昆德拉的"遗忘与记忆"三部曲(《慢》《身份》和《无知》)和《笑忘书》,米兰·昆德拉找寻的是"被遗忘的存在",探讨的是"遗忘"与"记忆"的哲学关系.而这本《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Delete:The Virtue of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以下简称《删除》)也探讨"遗忘",不过它不是在文学中探讨,而是在现实中,在这个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时代.  相似文献   

20.
<正>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热点新闻就是对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广泛关注的问题和事实的报道。热点新闻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热点新闻具有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特征。热点新闻与其他新闻区分的最显著标志,在于热点新闻深深地打上了热点的印记,而热点不同于一般,在于它吸引着公众的广泛关注。只有一两个人关注的报道不算热点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