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民兵葛二蛋》看草根抗战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现森 《新闻世界》2013,(3):132-133
红色抗战剧在某一时期总会成为荧屏的主角,题材的变化革新,成为新的红色抗战剧突围的关键。《民兵葛二蛋》做为红色抗战剧转型的代表,为红色抗战剧的突围提供了借鉴。草根抗战的形象更得到了观众以及业内人士较高评价。  相似文献   

2.
吉曼 《今传媒》2012,(6):80-81
《北京爱情故事》是一部不仅讲述爱情故事,还包括一代人共同成长经历的故事,一部对青春和情感进行反思的青春题材剧。讲述三个人的家境、性格各不相同的青年男女面对爱情、事业的人生态度和抉择。通过几个年青人在北京的奋斗故事,穿插着商战、爱情等元素表现了年青一代对残酷青春深刻的反思。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商业剧,也不是大家印象中简单的爱情剧。该剧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开掘上具有较为独特的审美内涵。笔者将从三方面进行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4,(5):4-5
荧屏进入"抗战月""暑期中国梦"之后,一线卫视已于9月3日开始播出"反法西斯与爱国主义题材电视剧",9月也因此被称为"抗战月"。其中浙江卫视播出的抗战剧《雪豹坚强岁月》,是老《雪豹》的翻拍版。最受欢迎的剧是已经在北京等四家卫视播出的《勇敢的心》。  相似文献   

4.
罗弦 《现代视听》2012,(2):45-47
《昌晋源票号》、《驼道》、《龙票》、《乔家大院》、《走西口》……这些荧屏界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晋商题材电视剧的代表之作。在晋商剧十余年来兴盛不衰的创作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把拍摄视点对准了座落在山西的一座座晋商大院,不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还传递出韵味深远的大院文化和民俗风情。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无疑是电视剧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审美和观察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抗战的岁月里,山西革命根据地的大众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如火如荼的抗战场景与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大众艺相结合,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乡土艺术。太行山里,吕梁山中,新兴的抗战秧歌剧、报告剧、独幕话剧、民歌、鼓书、板话、数来宝及木刻、年画、招贴画等艺形式,在抗战烽火中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6.
刘广春 《今传媒》2010,18(9):116-117
《诗经》中的"农事诗"是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先民严格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重视农业生产,倾注了对孕育万物生命的胞衣之地大地母亲无限眷恋的情感。论文从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审美视角,讨论中华民族重视和遵循农业生长规律的生态意识,通过祭祖祈神的价值信仰构成了人向"神"言说的独特语境,以及借助质朴的艺术手法倡导"回归自然"的理念,体现了古典生态审美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尹晓雯 《今传媒》2013,(6):75-76
2012年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表现为演员年轻化、偶像化,剧情融谍战、动作、偶像剧等剧种特点于一体,引起广泛热议。本文首先厘清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几种常见类型,以抗战剧年轻化的嬗变分析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抗战剧年轻化趋势的特点及其热播原因,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格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三大戏剧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一方的艺术结晶,它最集中最鲜明地呈现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性格、韵味和情趣美。广播戏曲随着戏曲艺术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目前正面临着当代审美情趣、审美意识的抉择。广播戏曲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固定样式与新内容之间出现哲理矛盾,必须从美的本质进行思辨方能认清主流与支流。广播戏曲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9.
康艳艳 《出版广角》2021,(10):71-73
《吕梁英雄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真实写照,这一红色经典已经成为不同媒介时代反复传播的文本和符号.《吕梁英雄传》历经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社交媒介和空间媒介的媒介生态衍变,在现代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重新书写、叙述、建构,成为一个独特的跨媒介文本.  相似文献   

10.
《雪豹》     
《视听界》2010,(5):121-121
40集红色题材抗战剧《雪豹》改编自网络抗战小说《特战先驱》。该剧9月与江苏观众见面。剧中男主角周卫国(文章饰演)原本是一名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却不乏热血。抗战时为了保护初恋女友陈怡(陶飞霏饰演),举枪杀了一名日本人,由此改名换姓走上了革命道路,从因民党中央军校到德国军校再到回国创建中国第一支特战86队.成为了一个真正传奇英雄。  相似文献   

11.
传媒动态     
<正>1 评点荧屏四大流行剧种眼下,在北京地区播出的电视剧中被赚人眼泪的情感剧占了上风。从7月开始,一批抗战题材戏将陆续播出,“枪杆子”加“泪珠子”会成为下半年播出剧的主力。大红大紫“泪珠子”代表作:《我的泪珠儿》、《追赶我可能丢了的爱情》、《谁  相似文献   

12.
襄樊电台姚华创作的广播剧《清水湾的风波》(以下简称《清》剧),以洗练的笔触展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矛盾,塑造了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清》剧在襄樊电台、湖北电台和全国众多的市级电台播出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该剧的编导、演播者、录制者以敏锐的审美表现力,忠实地反映了客观现实,拨  相似文献   

13.
年代剧曾经是荧屏热点,2008年前后,《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和《中国往事》等剧将年代剧推向了高潮,此后这一类型热度减退,鲜有佳作问世.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穿越剧的风行和宫斗剧死灰复燃,年代剧更显颓势,在此情势下,亟需精品力作提振士气,《跑马场》的适时出现,令人惊喜.它的成功不仅为年代剧打开了新局面,而且对扭转当下国产剧的生态失衡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夏颖  孙小涵 《视听》2023,(5):39-42
电视剧《麓山之歌》凭借新颖的美学风格、审美趣味和主题构建给观众带来独具特色的视听质感和追剧体验,在2022年热播剧中成功“破圈”。它不仅填补了工业剧在荧屏的空缺,也在叙事策略和精神表达上为新时代中国工业题材电视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时代的工业剧要以扎实、创新、优质的内容,奏响兼具社会意义与文娱意义的工业之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的家庭伦理剧逐渐发展为一种类型剧,而这一类型化电视剧的延展与突破则构成了近两年电视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在入围第28届飞天奖的82部长篇电视剧中,家庭伦理剧的比重超过10%。《媳妇的美好时代》、《幸福来敲门》、《家常菜》、《老大的幸福》等剧,分别在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审美效果上进行创新探索,托举起多名社会热议的荧屏人物,适应了新时期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2月16日,湖南卫视年度巨献、抗战传奇大戏《血色湘西》大结局以同时段全国收视率第一划上了完满句号。作为一部没有任何明星的电视剧,《血色湘西》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直线上升,并被许多主流媒体誉为"2007年度最为骠悍的抗战剧"。开播前还名不见经传的男女主角一跃成为观众的新宠,"逮起"、"带一个"  相似文献   

17.
纪实广播剧《敲响日本“名将之花”丧钟的人》是根据著名剧作家谢美生的同名纪实文学改编的,该剧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该剧列为迎接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重点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2月16日,湖南卫视年度巨献、抗战传奇大戏《血色湘西》大结局以同时段全国收视率第一划上了完满句号。作为一部没有任何明星的电视剧,《血色湘西》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直线上升,并被许多主流媒体誉为“2007年度最为骠悍的抗战剧”。开播前还名不见经传的男女主角一跃成为观众的新宠,“逮起”、“带一个”等剧中的地方话也成了网络最新的流行词汇。  相似文献   

19.
姜雪 《视听》2021,(1):12-14
2005年,一部《仙剑奇侠传》打开了仙侠剧的火爆市场.之后的15年间,仙侠剧的发展起伏不定,既掀起过全民追剧的收视热潮,也经历过鱼龙混杂的探索阶段.研究当下大火的仙侠题材影视剧与以往作品的差异,需要从创作和审美的角度分析代表性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从中可以发现只有真挚合理的人物故事和积极正向的价值塑造,才能满足审美素养和...  相似文献   

20.
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曾出现了多家《抗战日报》,其中以1938年创刊于湖南长沙的《抗战日报》及1940年在山西兴县创刊后改名为《晋绥日报》的《抗战日报》最为有名。由于后报头系毛泽东同志题写,且后来毛泽东同志又对该报编辑人员发表了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学术理论界和新闻界对山西《抗战日报》提得最多,研究的也最多,而在湖南我党宣传抗日思想取得卓越成绩的《抗战日报》则少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