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相见),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选自陆游《渭南…  相似文献   

2.
朱熹对“情”在作文中的作用曾这样阐述:“人生而静,天之情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可是,我们的学生在提笔写作时少的恰恰是“情”,所以我们的写作教学很失败是理所当然的事。大多数情文并茂的作文成功的原因也无非是“情”———那些孩子的写作是自发的,以一吐为快,所谓“常行于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由此可见,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将写作教学根植于“真情”,根植于“激情”,…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更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更远矣。”这种烘云托月的作画技法,用在文章中便是衬托。这种技法运用绳当,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4.
读书与写作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想起了古代许多文人学士的名言和教诲。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朝大诗人大散文家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退笔,写秃了头的毛笔。通神,弄通写作奥妙。金朝大学问家大诗人元好问说:“文章天下之难事,其法度杂见于百家之书,学者不遍考之,则无以知古人之渊源。”清朝大学者万斯同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清朝诗评家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之友》2010,(7):38-39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相似文献   

6.
<正>王慎中尽览圣贤之书和唐宋大儒之文章后发现韩、欧、曾、苏诸名家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所以唐宋八家文在汲取六经、《史》《汉》精义文法方面最得要领。他认为时文写作需有"法"可依,即根据基本格式与基本技巧来创作,还在《答邹一山书一》中说:"大抵文字之事,有约有放,若约以法度,则一字轻着不得,若放而为之,则无不可如意。……然古人有放者矣,骤而读之,浩乎若不可诘,徐究细玩,乃无一语为恨,此则真能放者。吾辈未到彼岸,尤须以法度自饰,庶可无败耳。"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往往缺少法度自饰,"约"则  相似文献   

7.
朱子语录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咎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  相似文献   

8.
朱子语录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文》所选的篇目里,常常出现数目字。本文打算结合这些篇目以及有关作品,探讨一下在文学作品中的数目字的规律。 清代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提出过虚数和实数两种类型,他说: 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故学者通其语言,则不胶其文字矣。 汪中的立论是正确的。如“三岁贯女”。(《诗·硕鼠》),“昏鸦三匝迷枯树”(叶剑英《远望》),“茫茫九派流中国”(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面壁十年图破壁”(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七  相似文献   

10.
眇者识日     
《阅读与鉴赏》2008,(7):95-97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粲。”扣碟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禽,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相似文献   

11.
张丽丽 《语文天地》2014,(10):52-53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对读书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南宋学者史豪卿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可谓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12.
力排佛老、复兴儒学、大倡师道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师”之阐释可谓空前绝后。关于其结构艺术及斐然文采,前辈的分析已近完善,实已无话可说。但在个别字句上,仍觉有可商榷之处。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之“书”字,许多通行的译注文本均将其释为“书本”之意。阙勋吾等先生译注的《古文观止》(岳麓书社出版)将该句译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只是拿书本教孩子,学会其中的句读,并不是我所讲的传授儒家之道、解答疑难的老师”;《教师教学用书》则如此解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  相似文献   

13.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相似文献   

14.
客有见此题目者,大惊曰:“夫怪力乱神,子所不语,盖小说之不登大雅之堂尚矣,今子为此说,不将为侮圣人之言乎?”应之曰:余之以小说解经者,仅举《易经》之《明夷》,《周官》之“稍食”、《礼记》之《杂记》为言。而所言者,皆旷古以来,解经之士之所不能言或不敢言者。今余为之擘肌见理,使之涣然冰释,岂非汉人之所谓礼失而求野者乎?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与儒家同为九流十家之一,而所著录,则“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是则小说家者流,且侈然以六艺之附庸,而蔚为大国矣。况所谓圣人者,六朝人演为《冲波传》,宋元人般为杂剧,是亦小说戏  相似文献   

15.
《同学》2006,(6)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离愁别恨, 是一个说不尽的题材,其情之深,恨之切,正像南朝江淹所说的“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现代人如古龙则说:“离别是为了相聚。”在离别的话题上,古人比较伤感,现代人则比较理智,这原因主要是科技将我们相互之间的距离拉短了,拉近了,所以离别更不像古人那样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一别就是千年。我们现在的离别,自然也是要有些伤感  相似文献   

16.
古文阅读     
·【原文呈现】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  相似文献   

17.
正午牡丹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 ,偶传为钟、王、顾、陆 ① 之笔 ,见者争售 ② 。此所谓“耳鉴 ③”。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 ,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 ④为佳画 ,此又在耳鉴之下 ,谓之“揣骨听声 ⑤”。欧阳公 ⑥ 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 ⑦ 与欧阳公姻家 ,一见 ,曰 :“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⑧ ,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 ,则房敛 ⑨ 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 ,日渐中狭长 ,中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 ⑩ 也。【注释】①钟、王、顾、陆 :钟 ,钟繇。王 ,王羲之。钟、王二…  相似文献   

18.
一、意不可言传的理论根据《庄子·天道》有则“轮扁斫轮”的寓言,用以阐述庄子意不可言传的理论,为论述方便,不妨引述如下: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失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  相似文献   

19.
五蠹(节选)     
<正>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已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仁义而习文学。仁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相似文献   

20.
《资治通鉴》记载了唐太宗这样一段话:“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我们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