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些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不爱过传统节日、不重视纪念节日,热衷于追捧西方节日并自我创设一系列在同质群体内流行的另类节日的现象,这些都反映了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着节日文化"泛化"的趋势,应当引起青年研究、青年工作部门和组织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对青年群体中的节日文化"泛化"现象和成因的理性思考,应通过重视媒体责任、开展仪式教育、吸纳先进外来文化、包容和发展青年个性等路径对青年群体中的节日文化进行重建与创新,从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节日文化价值观,并为发展先进文化而发挥青年的创造和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2.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努力并成功开掘回族文化心理的长篇小说。本文拟采取文化人类学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概念,从语言文字、饮食习俗、建筑服饰、婚丧仪式、节日以及心理结构六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文中高扬的回族自觉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深刻的历史记忆,揭示回族作为一个散居群体能够在中华大地顽强生存并壮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回族族群认同的高扬对其他族群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昭示与启迪。尽管如此,其未来的健康成长距离文化自觉还有一段历程。  相似文献   

3.
南涧盖瓦洒彝族村寨的"哑巴会",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其节日的称谓、仪式功能逐渐发生变化,甚至衍伸出"新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变迁,不仅是文化持有者自觉的行为,还是文化持有者与他者文化调试与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中部的定西、甘南、临夏三州(市)多民族交界地带100多个行政村落的20多万群众中,盛行一个独特的节日——拉扎节,形成了以拉扎系列活动为特征的"拉扎文化区域"。文章以神圣与世俗之间异质转化中的仪式时空作为切入视角,以拉扎仪式"跳拉扎"为田野调查对象,描述植根于乡村自身的民俗仪式活动的变迁,探讨节庆及其仪式对其文化区域内凝聚番汉多民族群体、获得权威认同的维系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追星时代,大学生粉丝将会面临多样的语言、价值观念。不可避免的是青年易于迷失在多元文化浪潮中,价值观取向呈多样化走势。对大学生追星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必须综合其网络粉丝的群体特点来开辟新方式。因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经历"个体接受"、"群体认同"以及"自觉实践"这三个环节,所以可以从"社会实践"、"群体认同"、"以人为本"这三方面开创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互联网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群体文化和谐是指不同群体文化相互包容、协调运作、动态平衡、具有生机与有机统一,其前提是对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共同认同、对平等互信等理念的普遍认同。道家蕴涵较丰富的群体文化和谐思想,主要表现为:"道"论——"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根本思想奠定群体文化和谐的基石;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成为群体文化和谐的前提;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价值导向指引群体文化和谐的方向;无为贵柔的行为理念影响群体文化和谐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受网络文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有所下降。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知,但是对西方的文化节日、文化产品兴趣较浓。大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但是自身的传承意识不足。当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社会层面应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该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贵州屯堡文化自觉的路径,即:要重视屯堡文化在黔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处理好屯堡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树立屯堡文化自信,注重屯堡文化认同,促使人们对屯堡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创造和经营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认同的实质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把校园文化改造成为全体成员认同和肯定的学校文化内容和形式,最终成为师生内在的文化选择和行动自觉。共生理论倡导互动、合作、协调、共赢,这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认同过程中存在的以个体利益为轴心、以个人尺度和目的去评判和"编造"校园文化的个体主义窠臼提供了反思工具。共生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文化认同应是由学校师生在相互交往中合作、协调与理解,生发出基于本土和自身的共同体心理倾向,进而实现全主体认同。互动共生是中小学校园文化认同的内在运行机理。在多元主体参与式互动中平等共进化校园文化、在"地方性知识"中构建互惠共生的关系、在"集体记忆"生成中趋同文化认同心理有利于融通校园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6,(1):57-62
"鼓藏节"是贵州黔东南苗族节日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有机组合。"鼓藏节"不仅作为一种既具有神圣性,又具有娱乐性功能的节日文化存在于苗族社区社会,而且它还是当地苗族族群认同和群落认同的重要判据。长期以来,"鼓藏节"对于苗族社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在现代化强势布控的今天,深入挖掘和研究苗族"鼓藏节"的文化内涵及功能,对于建构苗族和谐社区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文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人们对"共享价值"的认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就是文化认同教育。全球化境遇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导致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现实困境。必须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促进文化认同,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正>如今,不少中学生对很多洋节耳熟能详,而对有些传统节日却不甚了解。这提醒我们,在提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政治课必须引领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在《文化生活》"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精神"等教学内容中,可以民族节日情境为依托,促使学生融入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领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如何在传统的节日情境中引领学生增强对民族节日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中一种常见的群体。新时代背景下的班级非正式群体经过"变异"升级,衍生出许多新的"圈子",形成了所谓的"圈子文化"。班主任要通过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重新建构,借助社会与家庭、学校三方的力量,让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圈子"。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目标",就高中思想政治课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决定国家向心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政治认同培育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身份认同在于个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对归属群体的感悟、对该群体的认知与积极评价,以及对该群体的使命承担。《百年孤独》讲述了马孔多的变迁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命运沉浮,以此映射拉丁美洲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内容上,以作品中人物接受他者文明时身份的迷失与最终回归,反映对归属拉美群体的认知;风格上,扎根本土文明,利用传统信仰与神话传说,以魔幻写就共同历史与现实,表现对归属群体的文化认同;目的上,以"遗忘"与"孤独"呼吁拉美社会明辨身份、认同群体、团结一致找寻出路,表现对归属群体的使命承担。  相似文献   

16.
校园空间是学校文化外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活化的窗口。以置身校园的人为中心,以文化诱导为手段,从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师生群体等维度活化校园空间,开展一场教育实践的探索。通过物理空间、价值空间的改造,将办学文化融入学校发展的主线,师生的文化自觉被激活,能够实现文化认同和学校发展之间的"强链接"。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黑人一家亲》是一部以美国黑人生活为题材的情景喜剧,其中黑人的文化认同是该剧着重展现的主题。剧中黑人群体的文化认同可以鲜明地分为三类,即坚守黑人文化,排斥主流文化;尊崇主流文化,被动接受黑人文化以及认同黑人文化,吸收主流文化。通过分析剧中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我们发现黑人群体内部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并且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依然存在障碍。我们认为要想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需要美国政府、白人群体以及黑人群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发展是综合的,且须要践行和谐健康之道,这离不开民族文化认同实践的自觉,通过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以形成民族文化认同自觉的向心力,确保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生态及社会成员生命的共生和合,其基础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认同自觉在内涵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文化认同自觉实践提供了内容、方法导向,实现其在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关系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作为畲族、客家共同参与建醮的仪式,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及其音乐中折射的畲、客族群关系是颇具历史与现实意义的一项论题。如从"认同"的视角对此进行观照,畲、客仪式参与者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其实可以解读为一种不同层次的多重性"认同"体系不断构筑的过程。这些认同的要素,包括族群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