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新闻主线与新闻副线 新闻线索指新闻语篇中的时间线索.一篇报道中通常只有一条线索,即围绕新闻核心事件(简称"核心事件")前后出现的诸多事件所形成的线索.不过,有时一些复杂报道中会同时出现两条线索--这是由于在报道中出现了与核心事件基本同时发生但事件主体又不同的相关事件,并且围绕相关事件前后也形成了一条线索.本文把前者称为新闻主线,后者称为新闻副线.  相似文献   

2.
"3·14"西藏拉萨暴乱事件发生之后,一些西方媒体曾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虚假不实的歪曲报道:后来对"藏独"分子对奥运圣火传递的破坏、扰乱事件,不少西方媒体又一次进行了大量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  相似文献   

3.
2009年伊始,多事的网络媒介就事件频发,最受广大网民关注的莫过于"躲猫猫"事件.网民在这一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大网络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充分发挥了其舆论干预与监督的作用.由此看到,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追求真理的方式.但是在其彰显了网络舆论监督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监督缺陷,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监督,趋利避害,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4.
5月,热点太多,从魏则西事件到雷洋事件再到高考名额调配,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热点,无论哪一件,引导好了,都会成为社会自我修正的契机. 老高关心的,还是媒体在这些事件中的角色.从媒体角度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是雷洋事件中新媒体的角色问题.如果雷洋事件最终能够促进公安部门改进执法、使社会有所进步的话,那么,新媒体毫无疑问是促成这一进步的利器.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事件有别于一般的新闻事件,其显著特征是背景复杂,爆发突然,表现强烈,影响广泛.这些特征决定了突发性事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有的事件本身就反映了尖锐的政治问题.从有些突发性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看,也有特别强调讲政治之必要.国内新闻媒体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做法一般比较保守,要么不报道,要么有了定论再作报道.近几年来,新闻界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作了一些改革,如坚持正面宣传,增强时效性,全方位、多侧面报道等等,成绩不容低估,但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  相似文献   

6.
公共事件的发生本身就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公共事件的传播管理非常重要.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网络化越来越快.网络成为了快速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公共事件的传播.网络传播具有灵活性、互动性和自由性,对于某一公共事件,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自由的传播,这导致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净化网络环境,使得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管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都将是未来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1936年爆发的西安事变,已过去了七十个春秋.当时我正在西安高中上学,有幸耳闻目睹了这一伟大事件.现就记忆所及写成此文,供人们了解这一伟大事件的真实情况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媒介事件与"假事件"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假事件" "假事件"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汀,他在<形象>(The images)一书中提出了"假事件"( Pseudo-events)的概念.布尔斯汀从四个方面来概括"假事件"的基本特征:一、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实施而发生.二、是专门为争取新闻媒体的报道而发生.三、"假事件"和实际真实之间的关系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四、"假事件"往往是自我循环证明的.①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都归为"假事件"的范畴.布尔斯汀认为,"假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属性:不真是因为它们本来不存在,是无中生有的;不假是因为它们在一定情况和前提下又发生了.  相似文献   

9.
一个群体事件报道案例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3月23日,海南省东方市感城乡发生一起村民打砸烧事件,几百名村民冲击并火烧感城乡镇政府和边防派出所.3月25日又引发群体性械斗事件. 事件发生后,<海南日报>一开始就介入报道,接着又以连续报道的方式,渐进铺开,直到事件平息.<海南日报>对东方市感城乡"3·23"事件的报道,成功掌握了舆论制高点和主动权,为事件的顺利平息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及所引发的大讨论,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曾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王强华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他结合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分析了媒体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事件营销是近年来国内外十分流行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它作为一种崭新的获取倍增效应的市场营销战略方式.正越来越被国内外企业所采用. 本文从事件营销的含义入手.谈谈图书出版中的事件营销策略.着重探讨图书事件营销的造势策略.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是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以及社会问题的一种途径,从事件的表象深入事件的内部,揭示事件的实质和意义.深度报道还进一步深入探索和追踪事件的动态,剖析事件的本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深度报道面临着很多发展问题,因此,本文对我国深度报道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从媒体融合探索深度报道的转型之路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林嘉祥事件是一个热点话题,其网络传播行为也值得分析和思考.本文对林嘉祥事件网络传播所折射出的问题做几点简略的解读. 网络曝光:一种监督手段 在林嘉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下午,奥一网网友独家发出了记录林嘉祥当晚与女孩父母争吵的视频,随后该视频经各大网站转载.网络视频的传播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极大愤慨,人肉搜索随即启动.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局部分析面向事件的查询扩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用户获取事件类信息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分析面向事件LA-EO(local analysis-event-oriented)的查询扩展方法,该方法将查询项区分为事件项和限定项两类分别处理.文章重点讨论了面向事件的查询项分析、事件项的扩展以及查询项与文本相似度的计算等问题.围绕突发事件领域,使用搜索引擎和定点采集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了4011篇文本,设置了10个查询项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表明:LA-EO与Rocchio机制(记作LA-Rocchio)和局部上下文分析(记作LA-LCA)扩展方法相比,对事件类信息的检索,LA-EO具有更优的检索性能.  相似文献   

15.
《死亡日记》:一个媒介事件的构建和伦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喆 《现代传播》2001,(2):7-15
媒体能够通过持续对某一问题的集中报道,使原本不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的事件成为一时间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媒介构建<死亡日记>事件过程中,媒介间议题设置、赋予事件意义、争夺报道的话语权等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媒介事件不可避免地涉及媒体的伦理问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和作为普通人对他人私人生活的尊重是该事件中两种起主要作用的价值观,也正是由于两者的冲突,使对事件的评判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作者认为,最高原则应该是尊重陆幼青本人的私人生活;媒体应该如实地报道陆的生活,在巨大的新闻诱惑面前保持克制,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及其私人空间.<死亡日记>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媒介事件,更是一个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事件.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已经不止于有关媒体伦理,更多是对大众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1932年,美国新闻学者麦格杜戈尔提出新闻要具备五W+H,但实际上这些要素只是新闻的一个平面,并没有展示全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而立体组合式报道是指采用多条新闻连续集中报道的手法,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由来、发展过程,解剖新闻事实的本质.“蛟龙号”新闻事件的跨洋直播,展现了新闻全景式报道的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个账号,一段140字以内的文字.一个提交发言的按钮,201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全进程.见证了微博使得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提升.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储建国说,微博不是为推进民主而专门设计的工具,但这并不能掩盖它所具备的光芒.随着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例如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微博已经显现出它在推动新闻传播和群体性表达上所能体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网络媒介环境中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所形成的舆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传播环境和形成过程的不同,会导致最终舆情的不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已经成为言论聚集的一大主要场所,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相对于现实群体性事件更为棘手.因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受到全国的关注,任何网络群体性事件都会接受全国公众的“言判”,同时,网民还可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不断扩大和增加关于某一事件的信息量,既可以引发正面的共振也可能形成恶性共振的叠加,产生巨大的破坏性效应.本文探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异变,并提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失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轰动全国的"罗彩霞事件",经媒体披露报道后,一时沸沸扬扬,家喻户晓.最终,此事件中的违规违纪者受到应有的惩处,事件似乎尘埃落定.但从档案工作的角度观察,"罗彩霞事件"远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20.
李静  姚春梅 《青年记者》2008,(14):27-28
台湾政坛从来都是热热闹闹吵吵嚷嚷,每一细微的事件都能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前段时间的"跳海"事件更是让媒体"兴奋"了一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