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和谐快乐的生活画面.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几个生动场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本丈着重从环境美、人情美、故事美三个方面来展现《社戏》中作者所着力表现的美好的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2.
《社戏》是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小说写“我”十一二岁那年,随母亲在平桥村消夏时,和小伙伴们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童年往事。章篇幅长,全共40个自然段,近4000字。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但真正着墨于此的并不多,在看社戏的前后还写了其他许多事件,有钓虾、放牛、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的月夜美景、归航中的偷豆、看社戏后的余波、六一公公送豆等等。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课本共配有插图18幅,其具体分布情况是: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民英雄纪念碑》、《皇帝的新装》各一幅;二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美猴王》、《社戏》、《最后一课》各一幅;三册《中国石拱桥》、《牛郎织女》各一幅,《故宫博物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儿童的兴趣点多半在游戏和吃上。在《社戏》中,鲁迅先生准确地抓住了儿童的这一特性,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叙述了“我”在平桥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历。小说以“社戏”为中心,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组织全文。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其中的“吃”字也贯穿小说的始终:从起笔时的“这虾照例是归我吃”...  相似文献   

5.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0年10月的小说。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它和鲁迅的其它许多篇章一样,在我国文学史上依然闪耀着眩目的光彩,占有着不可否认的地位。《社戏》是迷人的,如果说鲁迅的大多数小说象凝重沉郁的水墨画,那么《社戏》就象一幅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鲁迅的小说大都表现了对于旧中国黑暗现实的悲哀和愤慨,而这篇小说却抒写了对当时生活中一些难能可贵的美好事物的深情赞美。多少年来,这篇别具一格的小说,这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扣击着广大读者的心灵,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纯朴美好的享受。  相似文献   

6.
《社戏》中“架”“驾”二字之比较———江苏/杨友印教学《社戏》一文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去看社戏临开船时,鲁先生写道:“……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飞一...  相似文献   

7.
正《社戏》是鲁迅先生众多作品中最富人情味的一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为依据,蕴含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的乡风民俗。乡风民俗是一种处于流动状态的文化形式,主要在民众的口传心授中得以传承,并影响着一方人情世故的好与差,值得在教学中关注探究。教学《社戏》时,笔者紧抓"我"看社戏的经过,引导学生真心体味了江南水乡人情的淳厚,再由江南水乡的"社戏"引申到陇原山乡的"会戏",从而让学生感  相似文献   

8.
初中课本上有一篇课文《社戏》,作者是鲁迅,讲了他在幼时坐船,与十多个好友去看社戏并偷吃罗汉豆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了解绍兴。后来,《兰亭集序》《钗头凤·红酥手》《孔乙己》这些名作轮番登场,绍兴最终成为我记忆中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让人如饮了一壶酒,不自觉地醉倒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巧布空白,诱导兴趣。有位教师课堂上这样提示学生:鲁迅的《社戏》描写了江南水乡看“社戏”的情景。我国地域辽阔,风土人情各异,在北方小镇看“野台子戏”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学生自然跃跃欲“读”。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在《社戏》的“课文研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对此表述,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11.
正同样是看社戏,文学大师鲁迅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去写看戏的内容,而是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戏外天地,写出了"我"与小伙伴们的真诚友谊,为我们再现了他们童年时期的快乐,歌颂了农村孩子的淳朴品质和聪明智慧;当代作家王英琦在看社戏时,也将笔墨更多地放在了戏外。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看社戏》一文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从文化因素和作者所见、所  相似文献   

12.
<正>"《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叙述的是‘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念的心情"。这是《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主旨的解读定位。无疑,这个解读是切近《社戏》文本内涵的,也是很多语文教师非常认同的结论。但  相似文献   

13.
<正>在分析《社戏》一文中,有一种意见认为,《社戏》中的“我”就是鲁迅本人的形象,并且根据鲁迅自己的思想和经历解释“我”前十年绝不看旧戏的主要原因是忧国忧民,辛苦工作,没有闲暇。我认为,这种意见不尽妥当。在这里谈点管见,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4.
八年级下册的《社戏》,节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删去了原文中两次在北京戏园看京戏的经历,保留了童年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内容.单元导读有这样的语句——"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勤劳、热情无私上,而从完整版的《社戏》和鲁迅写作的时代背...  相似文献   

15.
《社戏》是鲁迅以故乡绍兴的农村为背景写成的短篇小说.它通过月下去看“社戏”的动人情景,为我们塑造了一群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孩子的形象,并把他们镶嵌在一幅绚丽多姿的夏夜月色下江南水乡的风俗画中.小说写景状物,情景交融,使我们仿佛看到“画上见过的仙境”似的,获得诗情画意般的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传统风俗——看社戏。读后,你一定会被其中的盎然情趣所吸引。这里,我再结合一些史料,与同学们聊聊古时的“社日”“社戏”和“社日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把梦想做成风筝,用朴素与善良捻成一条线,只要线不断,仰望天空,永远都有纯真与灿烂。——题记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选录了《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虽然隔时段选文有增删,但其中大部分一直保留着。在此,我重点赏析鲁迅先生文章中的绘画美与人情美,体会那天真烂漫的童趣与善良淳朴的乡情。一、绘画美——似一幅幅充满诗意的中国画,简淡、悠远  相似文献   

18.
《社戏》是鲁迅先生前期颇具童心的小说佳作.也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过去已有不少同志对它进行过分析和评论.这里我仅就目前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节选的《社戏》一文浅谈几点看法.一、《社戏》的主题思想《社戏》原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写“我”在北京两次看中国戏的情况.在当时中国的戏园里,“我”得出了“不适于生存”的结论.后部分是写在农村看社戏的情况,那是妙趣横生,其味无穷的.有的评论文章认为,小说的前部分应该是重点,因它体现了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中国的揭露与抨击.而现在中学语文课文里所节选的却是原文的第二部分.这就涉及如何归纳主题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读过《社戏》的人都忘不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而《社戏》原文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相似文献   

20.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