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一切皆在于道,道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源。老子把道比作天地万物的母亲,有时也称它为玄牝。朱子曰:玄,妙也。牝是有所爱而能生物者也。美不是道中的无,而是生成的有,即是道在迷离恍惚、混沌莫辨的时间性绽放的具象——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万物本性如一,就物其为物本身而言,大美是物以自身本性对道的显现。  相似文献   

2.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相似文献   

3.
“玄”字本义索解与“道”之原型探求朱炳祥“道”是老子哲学的第一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第一范畴。但是“道”的原型是什么,却是古往今来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在道家创始人老子那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道”;玄扎之门,是谓天地根”中的“玄牝”也是“道...  相似文献   

4.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道篇》:“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通行本和现存河上公本《老子》“浴”都写作“谷”。《帛书》本和古河上本等作“浴”,证明这里的“谷神”主要指溪谷之神。当溪谷注满了生命之水,进入了一种永恒境界之时,它就跟万物的生殖器官“玄牝”(原指女阴)合二为一,成了天地  相似文献   

6.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8.
大美无言,作为哲学的美,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基因中,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生活生存的方式。大美无言,语出《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9.
孙琦 《文学教育(上)》2008,(21):140-141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汪洋恣肆,却也论及了庄子对人生、对“道”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主要探讨庄子的审美境界,庄子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道”的最高境界。庄子的审美境界是以“无为”思想为核心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庄子审美境界的美在极处,美在天然以及美在自由的特点。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审美的最高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达到这个审美境界的途径就是进行审美感受,即进行“心斋”、“坐忘”、“物化”,然后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道”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大宗师》);就是“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齐物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又是支配天地万物的;万物按着它的要求而运动,自然而然地发展;已经发生变化了,自己还不知是这样:这就叫做“道”。由此可知,《庄子》所说的“道”,是存在于人的感觉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然而道又“无所不在”,体现在天地万物身上。如《知北游》篇说,道存在于蝼蚁之中,稊稗之中,瓦砖之中,屎尿之中……。道“复通为一”,万物都体现道,都因受道的支配而相通,成为—个整体。由于道虽然“无为无形”,却又“有情有信”,这就使“道”带着一种诗境的深邃与美。  相似文献   

12.
庄子承认外在形貌的自然之美,更追求内在精神的澹然无极之美,与自然合一、与道合一的天地大美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有两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唯一整体;道无所不在,是永恒的真实,称为究竟真实。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道"的境界,自由的境界,亦即是美的境界,即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一书充满悖谬的色彩。在理论上,庄子的“自然”及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自由观都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在理论主张与情感走向之间,其对艺术,美、丑,小、大,道、言的看法均呈现出“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现象;在情感自身,庄子也因同时表现出对于出世与入世的执著态度而形成鲜明的矛盾。但是,不能以科学和实用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庄子的思想,这是一种“无理而妙”的情感逻辑。庄子也不是在构筑严谨的理论体系,而是以感性的方式表达他的思考与疑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可视为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论“道”,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任顺自然。由此生发出了庄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庄子将“道法自然”作为审美的最高原则,强调“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将自然率真之美推为极致;倡导“无以人灭天”,反对任何对自然的矫饰乃至损坏。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庄子论美     
道家学派的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它无所不在,无所不为。“道”使一切事物显得自然而然,好象事物本来就如此。“道”是最高的审美境界,自然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美学观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儒家一道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哲学史的主要论题和基本观念,不少是引发于庄子,无疑的,在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庄子的思想对后人亦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真”是《庄子》一书的要义所在,而庄子对“真”的追求主要表现在“真性”上。“真”是一种朴素的状态,“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关”,就将“真”与“美”联系在了一起。庄子关于“真”与“美”的思想,不仅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民族性格、审美品味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庄书中的“美”这个能指符号具有多义性,不能与美学意义上所说的“美”完全对应。庄书中最能与关学意义上的“美”产生对应的概念,其实是“真”这个能指符号。庄子所言之真,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而是存在论意义的真,即本性的敞开与澄明。庄子的美论乃是以真为价值指向。庄子的审美体验,也就是人回归本真性情的生存体验。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真即是美,美即是真。  相似文献   

19.
庄子论美     
道家派的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无所不在,无所不为。“道、使一切事物显自然而然,好象事物本来就如此。“道”是最主贩审美境界,自然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美学观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儒家一道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哲学史的主要论题和基本观念,不少是引发于庄子,无疑的,在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庄子的思想对后人亦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庄书中的“美”这个能指符号具有多义性,不能与美学意义上所说的“美”完全对应。庄书中最能与关学意义上的“美”产生对应的概念,其实是“真”这个能指符号。庄子所言之真,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而是存在论意义的真,即本性的敞开与澄明。庄子的美论乃是以真为价值指向。庄子的审美体验,也就是人回归本真性情的生存体验。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真即是美,美即是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