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常常无缘亲自报道重大历史性事件,这是个局限,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能写出反映重大主题的精品。因为小事件中也可以反映大主题,关键在于记者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第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140万双袜子的命运》,写的是武汉袜厂有两火车皮袜子积存多年,而面对众多商家的订单,工厂长年不肯吐货这则“怪”事。《长江日报》的记者从中捕捉到新闻题材,经  相似文献   

2.
对于正在发生的事件性的新闻,记者的切入点往往是直截了当,这类新闻切入点一般容易找到。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或者非事件性的新闻,要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却比较困难。199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了迎接共和国建国45周年,开辟了《共和国的步伐》栏目,山西电视台选定了《黄土高坡话今昔》这个主题,以反映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经过三晋人民几十年来的艰苦治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通过三分钟的新闻表现出来,特别是要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却有一定的难度。山西40多年的农业生产历史有许多治理荒山荒滩的典型,如闻名全国的西沟和…  相似文献   

3.
有同行曾问我:"跟写消息、通讯相比,评论不太好写,可你为什么愿意写呢?"在我看来,新闻评论源于新闻,而又高于新闻。这说明,评论要有新闻性,而新闻事件经过评论这一形式反映出来后,其新闻的思想内涵就丰富多了,也就是高于一般的新闻了。有些时候,一篇新闻若想挖掘透,让新闻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就得需要新闻评论这个品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新闻学角度来说,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  相似文献   

4.
一、介入的种类1.主动介入法。即新闻记者主动介入新闻事件,顺应新闻事件的发展逻辑,适度发挥作用,促成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法新社记者比昂尼克写的消息《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是对主动介入法的最好诠释。由于记者在凌晨“4时过一点儿”获得这一消息,“中国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没有行人”,所以  相似文献   

5.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2,(13):12-14
记者①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 ~ 2010)》则把这些权利肯定为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他权利则暂付阙如.这些差别,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花香不在园小,鱼跃也喜小塘。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短新闻,生动活泼地反映了两个文明建设,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可读性,对推进新闻改革,改进记者的作风与文风,起了积极的作用。一、抓住现场把新闻写活现场短新闻,比较注重新闻的现实性,比较注重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及新闻事件与环境的关系。在现场短新闻中,记者一般都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向读者描述亲眼看到的新闻事实及与新闻相关的环境。这种新闻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记者  相似文献   

7.
阅读提示:马航失联事件并非一般社会新闻,若想要深入真相,除了靠记者、媒体本身的能力外,更需要基于诸多方面的信源优势。本文作者为钱江晚报记者杨晓政,做西湖新闻跑线记者整整8年,所著《西湖文化读本》2013年出版,年内劲销3万册。2014年,再出《西湖民宿读本》,广受好评。常常自嘲"写花花草草、螺蛳甲鱼整整8年"的杨晓政,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阐述了成为专家型记者必须具备纯度、深度、广度、鲜度等"四个维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我是无锡日报的记者,采写过不少短新闻,也编辑过不少“豆腐干”文章。读罢阮海儿的《宝钢“小人物”推动了国家金融政策调整》一文,对比报纸上常见的干瘪鸡肋式短新闻,深感写好“豆腐干”新闻是不容易的,是大有学问的。文短题材重很多人认为,新闻短,容量必小,反映不了重大题材,只能写些小  相似文献   

9.
《新疆经济报》9月14日头 版头条以特大黑体字作标题,刊登了该报总编辑执笔写的消息《坦诚自信谈新疆》,报道的是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自治区主席阿布热西提等区领导同志接受中央六家新闻单位记者采访的情况。王乐泉对记者谈了六七个话题,第一个话题就是告诉记者,新疆不是恐怖地区。然后他从刚刚发生的乌市意外爆炸事故谈到新闻工作,他说:我们以前对国内事件向外宣传没有做好,过去对反分裂斗争这一类事件不怎么报道,研究不够,不公开对外报道。我们不报,人家报,新闻接受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问题,等人家报道了,你再通过…  相似文献   

10.
写下这个题目会引来一些人的非议:记者署笔名是记者的自由,更没有什么“讲究”的,笔名爱怎样署就怎样署,你何必瞎操心乱指责?笔者对此不以为然,而且认为此问题很有必要让记者同仁们引起重视。 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记者写新闻是不会特意用笔名的。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记者写新闻用笔名已习以为常了。这是因为以写社会新闻为主,尤其是写批评或揭露性报道的记者,为了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常隐去  相似文献   

11.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12.
王普 《新闻实践》2005,(2):19-19
过去,国际上发生重大灾难事件,都是欧美记者抢尽风头。然而,在此次印度洋海啸报道中,中国内地媒体首次派出记者前往采访,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和优秀的职业素质,为境外同行所瞩目。 记者见到, 《羊城晚报》、 《京华时报》、 《南方日报》、 《解放日报》、上海东方卫视、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派出近20名记者前往灾区。这些地方记者没有参加记者招待会的机会,没有拿通稿、文件的渠道,惟一的办法就用"腿"来跑新闻。  相似文献   

13.
非事件性新闻一般不好看,它通常是最近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报道,因为不是即刻发生的异常事件的报道,对人的吸引力有限。但是,并非这类新闻就一定不能写好写活。《大众日报》2008年12月30日发表的消息——《寿光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就是一条非事件性新闻,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事件通常是多面的,如果记者只从一个平面上去报道新闻事件,往往不能反映这个事件最真实的东西。正因为新闻事件具有多面性,所以,新闻叙述的角度切入也是多向的。  相似文献   

15.
提倡写内参     
写内参、组织通讯员写稿、自己写稿是记者的三大任务。而且写内参是记者的首要任务。可是现在有些人似乎忘却了。 内参意义是很重大的。一些好的内容稿,成为中央和各地制定政策和法规的重要依据,有的则为查处大案要案,提供了重要线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1995年《新闻知识》第8期登了刘慧同同志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撬开大邱庄铁幕的记者》,这篇文章写出了《法制日报》驻天津记者站站长刘林山的风采,也反映出了内参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事件或事物有没有新闻价值,这牵涉到记者的选题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有些东西没有新闻价值或价值不高,还拼命在那里写。——前北京日报总编辑王立行 业内人士常说:有了好题材,这篇报道至少成功了一半。这话不无道理,一篇报道的新闻价值高不高,就看记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说话。但是,在新闻工作中也有这种情况: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地区的记者,有的人好题材用不完,常常出大稿、好稿;有的人虽然忙忙碌碌,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总也抓不到好题材,等到别人报道了方感遗珠之憾。其实这里体现的是新闻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17.
当记者最苦恼的事情是没有新闻可写。没有新闻可写的原因,一是新近的确没有发生具有宣传报道价值的事件;二是虽然新近发生了可报道的事件,但由于事件题材相同(或雷同),类似的新闻早已被同行报道过,再写起来就是“炒冷饭”,没有了滋味。那么,如何才能让报道常写常新、多出彩,甚至达到“旧闻里面有新闻”目的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勤”字,具体说就是要做到脑勤、眼勤和腿勤,这对于新闻出新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学家沃尔特·福克斯在《写新闻》一书中说,在现代社会,记者必须成为一个分析家。理由是:现在的读者对新闻的要求高了,他们不仅要求了解新闻事件本身,更愿意深入了解“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如此”等等,所以,记者对事件本身就要作出周密的分析,“透过事件的表面探索其根源。”  相似文献   

19.
努力发现重大科技新闻是每一个从事科技报道的采编人员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编辑、记者有创新的眼光和过人的技巧。 把科技词汇翻译成新闻语言 科技报道本身就是用新闻语言阐释科学创新的过程,挖掘新闻线索背后的意义,深入到事件中,展开求实、求真、求新的采访,这是发现科技新闻的基础。 没有对一个领域或一个事件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采编人员就不可能对新闻线索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更无法进行及时的跟踪采访。以被评为1998年新华社优秀新闻的科技报道《科学家说,地球上第一枝花盛开在中国》为例,记者在发现线索后,准确判断出这是一  相似文献   

20.
近来,笔者读了一些报纸刊登的现场新闻作品,发现大部分是事件性新闻。由此我感到,现场新闻的报道领域应当尽量拓宽些。现场新闻,顾名思义,应以写现场为主,在题材上并没有限制。一些事件性的社会新闻可以采用现场描写的手法,在非事件新闻这个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如大学生毕业后在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这个题材,《经济日报》就刊登了一篇令人拍案叫好的现场新闻:《新来的大学生——北京京信大厦工地12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