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化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的融合这类题目类似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理解题,题设情境源于化学原理,着重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理解能力.例1三国时的“红脸”云长与北宋时的“黑脸”包公本是两位互不相干的著名历史人物.一首描述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过程的诗将两人联系在一起,诗的内容如下:①轻风吹拂水晶房,②房内包公喜洋洋.③忽然房下烈火起,④烤得包公无处藏.⑤包公不堪炎热苦,⑥摇身一变成云长.⑦云长急令退烈火,⑧轻风不倦吹暖房.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1)诗中描写该实验反应条件的…  相似文献   

2.
《红岩》中的成岗是以陈然为原型塑造的典型形象.“任脚下响着沉重的脚镣,……”这十二句诗以《我的“自白书”》为题首次出现于《在烈火中永生》一书,继之收录于《革命烈士诗抄》。这首诗不是陈然烈士遗作。陈烈要写的诗只留下一个标题,一个中心思想。一九六三年,《红岩》作者罗广斌谈到,在写《在烈火中永生》时,为了突出烈士形象,以陈然临刑前要写一首诗的打算和他在刑庭上威武不屈的气概等史实为依据,由几个人共  相似文献   

3.
“五四”是一首诗,一首高亢的诗,一首奋进的诗,一首青春的诗。爱国是它的主题,奋进是它的主旋律。“五四”——青春,青春——“五四”,我们属于同一个时季。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寄语:作者说,“冬天,是一首难忘的抒情诗。”其实,作者这首诗就很抒情。冬天给人的印象本来是“雪粒”、“北风”,但是它也有“梅花”和“鸽哨”。作者把这一切都合成冬天的内涵、冬天的启示,让我们“少年细细品读”。冬天就要到了,我向少年朋友们推荐这首抒情诗。——主持人尹世霖  相似文献   

5.
诗谜趣话     
以诗入谜,诗谜相猜,情趣盎然。下面选录几则宋人猜谜的佳话,供读者品赏。北宋王安石是位制谜能手。某暑天,他与王吉甫在室外乘凉,王安石信口念出一首谜诗:“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王吉甫不假思索,立即回敬两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两人异曲同工,谜底都是手中拿着的“扇子”。王安石又出一首字谜诗:“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王吉甫沉思片刻,也编首谜诗对答:“东海有条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就是这个谜。”原来两人都打的是“日”字。  相似文献   

6.
石灰石     
看了这首诗的题目,就令人想起明代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因为于谦以敏锐的艺术眼光发现了石灰的“性格”——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愿意贡献自己一切力  相似文献   

7.
廉洁诗趣     
神州自古重廉洁,廉政攸关千秋业。为官清廉的楷模当推包公。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想不到第一个来送寿礼的居然是当朝皇帝。皇恩浩大,太监也聪明,附诗一首:“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这一军把老包“将”得左右为难:不收礼是不给皇帝的面子。收了礼又破坏自己的规矩。罢罢罢,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机智的包公也挥笔题诗抒怀,以诗拒礼:“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  相似文献   

8.
第一教学板块 :诵读——体会诗的音乐美1.教师指出读诗的方法 :一读 :读准字音 ,如“缥缈(piāomiǎo)”;二读 :读出节奏和停顿 ;三读 :读出轻重音 ;四读 :读出感情。2 .请同学们按照教师的要求自由朗读 ,整体感受诗的音乐美。教师巡视 ,寻机个别指导。3.请每组各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 ,朗读时要注意音调和感情。不当之处 ,请其他同学校正。4 .多媒体课件 :“朗读时的节奏和重音”。第二教学板块 :讨论——品味诗的图画美1.问题 :诗作有哪些美的图画 ?2 .教师示范 ,学生发言。方法简述 :用一段精美的语言表现诗中画面 ;用画面释画面——若将你…  相似文献   

9.
<正>"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猜猜这个谜语,打一自然现象。嗨,这哪是谜语,这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诗——《风》。是的,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风"成了文学、艺术、影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这样的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注释]若等闲:好像很平常。1、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1、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2、这是一首咏物诗。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石灰”中寄托了作者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以及他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意志。【注】(答“象征”的手法也…  相似文献   

11.
杨朔同志的散文风格特独,脍炙人口。读着他的散文,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得到美的享受。作者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香山红叶》是一首诗,是一首歌颂新生活的诗,是一首赞美社会主义祖国的诗。一九五六年,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才成立七年。我们的祖国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真是“口吃甘蔗上楼房——步步高,节节甜”。怎样来表现这样的时代精神呢?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一座山、一片叶、一个人来“迅速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  相似文献   

12.
例一欣赏比较下面两首古诗,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甲】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乙】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A.甲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象。B.甲诗“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沾”字点出了春雨的细小迷蒙。C.乙诗中的“客舍”是旅店的意思,古人又有折柳赠别的习惯,所以诗中“客舍”“、柳色”点出送别的题旨。D.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2005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答案:D透视:此例有两个特…  相似文献   

13.
《捕蛇者说》一文结尾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人风”一词,课本注释为:“‘人风’即‘民风’,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多以人代民。”该注后半之避讳说纯系蛇足.兹辨证于下. 首先“临文不讳”乃避讳之通例.从《春秋》开始便是如此.如鲁庄公名同,而书“同盟”,鲁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卒”;鲁僖公名申,而书“戊申”;鲁定公名宋,而书“宋人”.  相似文献   

14.
找们今天的节目可部是关于桃花的。是的,今天的“中国风”节目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就是“桃花礼赞”。在二三千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名叫《桃夭》的诗。对,《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文老,这“夭夭”“灼灼”,用现在的自话怎么讲?  相似文献   

15.
罗曼·罗兰曾说过:“人生所有的欢乐都是创造的欢乐:爱、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进射出来。”也许,正是这一团烈火沸腾了我对自我价值追寻的热切;也许,正是这一团烈火明亮了我对师德二字崭新的诠释。师爱——创造生命的新奇迹“爱自家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感谢师爱,让我走进这神圣的殿堂,在  相似文献   

16.
    
关于“风”,同学们一定用很多语言形容过、描绘过。可是用英语来描写“风”,你尝试过吗?看过下面两位小朋友的一言诗,你也来创作一首风的诗歌,好吗?——吧主鱼儿  相似文献   

17.
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矛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文论选》一卷本十一页,《论语》节选(原注)⑧巧笑倩兮三句——上二句见《诗·卫风·硕人》。“素以为绚”可能是散佚了的诗句。倩,面貌美好;盼,指眼里的黑白分明。素,白底,绚,文采。⑨礼后乎——是不是礼在后呢?这里没有具体说出后子什么。朱喜集注认为后于忠信。另说指仁。齐田按:这两个注,距离原文的真正涵义太远。这一段话有两个问题要注清楚,硕人这首诗的主题,它和‘礼’有什么关系:第二,古代绘画的工艺过程如何,它怎么能比喻“礼后乎。”我们先看看《卫风·硕人》这首诗的小  相似文献   

18.
初初中语文课本上选了一首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他在四川给人当幕僚时寄给妻子的诗。妻子问他:“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家呀?”他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首诗感情深挚,明白如话,非常美。七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名叫《巴山夜雨》,就是从这首诗中取名的。李商隐是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也是唐代诗坛上最亮的星座之一。他的诗精美艳丽、颓废感伤,像盛开的罂粟花一般迷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任何人都未曾像他这样,把内心的绝望表现得如此美丽。这一主题既与晚唐那个毫无希望的时代相吻合,更与李商隐本人的生平遭遇和个性有关。他是个苦孩子,9岁便死了父亲,他跟母亲扶柩从浙江回到家乡河南,”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境况极为艰难。但他又是个发奋的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寄语:这首诗写出了夏天的美丽和热烈,以及“我们”少年儿童对夏天的喜爱,是一首清新可人的大自然之歌。——主持人尹世霖  相似文献   

20.
今天上到《诗经&#183;采薇》一诗,众人熟知《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采薇》这首诗是一首“小雅”诗。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2教学参考书》的归纳:“《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