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近,有人提出语课要有“语味儿”,我同意这观点。那么,什么是“语味儿”?“语味儿”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将如何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所有语教育苦苦探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人提出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卓见高识,但无论哪一观点都没能让人们普遍接受。所以,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教些什么,当下的教学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语水平的提高。我想,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语教学太复杂太“感性”,仅一个语“性质”之争就有千说万论;二是语教学的任何一套理论似乎都还未能现实地解决“少、慢、差、费”的积弊。笔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语教学的苦恼,在这里仅就美学的视角,提出一点关于突破语困境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语课程标准的颁布.给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反映在语课堂上,许多教师一改传统的课堂模式,奇招纷出,神通各显.特别是对作为教材的选的处理上,显得大胆而不拘一格。总的来说,这是一种进步。记得名语特级教师韩军说过一句话:“上语课不是做广播体操,而应该是下围棋。”这使我想到任何改革和创新要获得真正的成效还必须依靠理性来支撑。上语课是不能像全国人民学做一套广播操一样整齐划一,但也不能跳街舞,随心所欲,而是应该像走围棋,在“胸有大局”的前提下出招。“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那么.我们的语课堂教学的外延到底有多大呢?联系我的教学实践及自己的一些见闻,在这里我提出一些想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语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师生的“激情”在语教学中确实是太重要了。语课堂没有激情,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学生学语没有激情,也很难进入所学本之中,更谈不上深入研究本并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语能力。那么,怎么使我们的语教学情感激荡,让学生带着激情去学习呢?下面结合一些典型案例,谈一谈我的感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语言品味精妙片段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钟棵老师说:“语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课首先要上出语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就告诉我们,真正的语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本,聚焦于语言字本身,凸现语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相似文献   

6.
由鱼到渔     
怎样才能实现语教学的科学高效化?语教学到底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语课到底应该怎么上?这些问题,对于每一位语老师都十分重要,尤其是今天.在许多老师不知道语课该怎么上的今天。周学敏和潘凤湘老师用他们的实践为我们做了回答。他们的教学方法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学走他们的教学之路才是语教学的正道。[编按]  相似文献   

7.
感受“爱心”是本课的教学的重点。诚然,这篇课有着鲜明的主题,如果。我们把主题教育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这是不是很合适的语教学呢?语就是情感教育吗?感受情感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新的变化。然而欣喜之余却也折射出一些隐忧:学生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课堂上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数学味儿”缺失的现象。何谓“数学味儿”?如何在保持现有课堂特色的同时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儿”?  相似文献   

9.
“语”是什么?“语教育”是什么?关于这两个问题,近年来语教育界探讨得颇为热烈。在一些“新理念”以及一些新术语的介入下,一些人的观点似乎令人耳目一新。本也想发表一些看法。权当“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课程”。那么,什么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课程?它有哪些特点?怎样开放才能让语教学充满活力?针对这些问题,本拟结合笔在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如上所述,迄今为止我们围绕着中小学语教学所展开的争论,大都是在“大语”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因而这些争论都没有使我们在中小学语教学的实践问题上找到相互理解的渠道。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语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和第8期上,人们围绕“语意识”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同时,在《中学语)2005年第7期上,发表了《母语教育病沉重处方投药须辨清》(以下简称《辨清》)一,该针对语教育“言语形式说”再一次进行了反驳,并以给语教育“治病”的名义。提出了语教育“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辨证关系说”。这一提法,确实避开了语教育研究“重形式”与“重内容”的角力格局。走在一条中间的道路上。这条路难道就一定符合中学语教学要求,一定走在语教学的道上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它属于第三条路,但我们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也是一条中庸之道。与传统思维橼式相吻合.律律带有很程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教学中要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已然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虽然嘴上都会说,但在实践中到底如何做,却不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于是出现了许多打着“发扬学生主体性”的旗号。其实却违背语教学规律的事情。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呢?希望这一组章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教育资源,优化语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教育体系。仅就“学科间融合”而言,现行语教材中已有充分体现。如果我们姑且把小学语教材中的语学科知识与能力叫做“正学”,那么教材中的非语知识就可称为“杂学”了。一些老师认为,现行小学语教材中融合了以下一些“杂学”。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的语教学重感觉、轻逻辑,重体悟、轻体系,重随机、轻确定,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和无序性的弱点。伴随着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人们试图从多个角度建立较为科学的语教学体系。然而,语的学科特性(如综合性、感悟性、人性等)决定了它不可能像自然学科或少数社会学科那样,构筑起严密的逻辑框架。我们在强调“定”的同时,也应重视“变”,只有辩证地处理好“定”与“变”的关系,才能不走极端。批判传统而不抛弃传统,继承传统而不因循守旧,引进新术而不食洋不化,借鉴他人而不失却本步,这才是我们课改应取的态度。怎样处理语课改中的的“定”与“变”呢?  相似文献   

16.
一位“外行”关于“语文味”的质问“现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还有语文味儿吗?”在某重点中学的一个省级研讨会的评课现场,我在台上刚刚就一节语文课做完评点,一位市教研室主任、教育学出身的特级教师起身提问。同时希望我就什么是“语文味儿”、语文课怎样“上”出“语文味儿”等问  相似文献   

17.
“语文味儿”,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生存智慧、提升其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应该说,“语文味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彰显“语文味儿”呢?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语教学在继承与创新、批判与建树中一路前行。广大小学语教育工作的深思与躁动、憧憬与探索使语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欣喜与振奋之余,对时下的语课堂进行一番冷静而理性的审视,我们发现,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越位”或“不到位”的游离状态,这显然有悖语课改的初衷。因此,如何厘清理念,匡正失衡,使语教学实践摆脱游离状态,这是每位语教育工作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教学科学化”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求知”层面的语教学特质的规律探求;二是“求实”层面的语教学最优化的实践追寻。语教学从属于“科学世界”语教育,而非“生活世界”语教育;语教育是“交往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宏观架构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科学世界”教育背景,确立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逻辑起点。言语技能训练是语教学的基本途径;言语形式是语教学的立足点;以交际言语为主向科学言语、艺术言语及言拓展是语教学的总体趋向——为语教学科学化从宏观的教育走向中观的教学,从“应然”的教育目的走向“实然”的教学结果指明了方面。而语课是具有学科课程特点的活动课程则为语教学科学化从教育的微观层面即课程形态上找到了最终的落点。  相似文献   

20.
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语课堂呢?我们以为,应该回到语的根本上,就像王尚先生说的“要紧紧抓住语的缰绳”,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字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因此热爱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