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孟子不同,荀子关心的主要是“外王”而非“内圣”.礼制是“外王”主张的核心,由亲亲、尊尊和贤贤三种不同的差序等级形式组成.亲亲和尊尊的差序等级是宗法社会中的现实;在向帝制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贤贤的差序等级越来越重要.在三种差序等级中,尊尊最为重要,而亲亲和贤贤则为尊尊提供了合理性基础.荀子中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而是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治辩之极”(人性的自由发展)且“治平”(社会角色的充分发挥)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以太”在19世纪未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是现代美育发展的新探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代电子技术媒体发展的产物。“仁学”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在认识“仁学”思想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从“信”和“义”两个方面批判了现代媒介“仁学”思想的缺失;提出传统的儒家思想“仁学”在现代美育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将中国的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先进教育理念相融合,重点论述了“仁学”在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和大学媒介素养教育三个层次中的理念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孟子教育观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孟子的全部思想理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系统的仁学理论,而教育观则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对教育在孟子仁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作了深入阐述。作者认为,这种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育是孟子仁学理论体系在理论上的必然延伸。它既是使人有别于禽兽、贤有别于不肖的社会杠杆;又是社会伦常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环节;还更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其二:教育是实现仁学治国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它既是实现仁学“富国”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又是实现仁学“强兵”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其次,文章按教育目标、对象、思想原,施教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求学之道等四大内容对孟子仁学理论体系的教育观,作了简要概括和评说。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的理论基础是修身,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仁学的核心内涵是"爱人",即关爱他人,具有"泛爱众"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泰州学派的何心隐,作为儒教改制者,所针对的是融入国家政治制度之中的儒家传统建制。儒家、儒教之“道统”,因其与现实政治之相摩相荡,而存在一紧张的关系。明嘉靖之后,此紧张关系日益尖锐。何心隐秉承其祖王心斋所论“出处”问题,别开独立于政治建制的儒教、孔教建制之途径。其所构建的孔子之“教”,在于人之普泛以孔子为所尊所亲,方能最终达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尊尊”、“亲亲”,此即孔子为天下、为人间社会所施设的“仁义”之“广居正路”。  相似文献   

7.
“领导就是服务”是我党三代领导集体都强调的治国治党的哲学思想,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中国儒家“仁学”、“德治”之精华,是我党执政的归宿。章联系实际,说明只有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主要包括:“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以仁王天下、以德治国,君主民本,人治观念,改革变通思想等内涵.它是中国多元复合体政治文化的主体,具有重民、以民为贵,亲亲与尊尊同体并用,着眼伦理本位,强调对封建统治者权力加以约束等特征.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仁”的概念具有独特的涵义.孔子为了达到“克己复礼”而提出仁学,并围绕“爱人”这一核心思想而展开.仁学所主张的“爱人”思想,并不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爱,是一种跨阶层的广泛的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之举.仁学的内容,具有不可否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夏、商、西周之时,极重“养老”。这里所说的“老”,当然不排除民间普通老人,但主要还是指那些在朝廷任职或已经致仕的贤德之“老”,他们多被安置在各级学校为“师”。由于当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师”也就是官,尤其是天子之学——太学里的“师”,其实就是帝王的高级参谋,其官职更高、地位更尊。所以“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即意味着“尊贤”,这就是伯夷、叔齐、太公等听说“西伯善养老”即欣然前往归依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都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室内设计中的人文意趣的需求是人居环境中高层次的需求,它的实现就是通过物质设计的实现来表达非物资的内涵,即非物质设计的实现。室内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包括感觉形式、感觉背景、感觉组构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礼乐教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它是由先秦社会经济形态所孕育出来的伦理化的政治统治所特有的一种统治手段,是封建专制君主政体的政治工具,它从巩固专制政体的核心——政治等级制度及其所提倡的政治伦理纲常(“三纲五常”)这一基本立足点出发,在政治上主张由家而国,由父子而君臣,由亲亲而尊尊的伦理化的政治,“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在思想领域中,把“父慈子孝”,“兄友  相似文献   

13.
1“亲亲”、“尊尊”概述“亲亲”、“尊尊”最早作为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是礼核心内容的体现,其意为亲近该亲近的人,尊重该尊重的人。“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执行,亦要在贵族间、贵族与平民间、君臣间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它要求社会中的个人要遵循礼的规范,不能超越自己地位等级,从而形成有序的统治格局。《唐律疏议》(下简称《疏议》)是我国现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法律文献,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封建法典,《疏议》的目的在于维护以皇帝为首的等级制和以家长为主的家族制,体现浓厚的封建意识。“它以礼为中心,以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为支柱,横筑全部法律理论体系。”(《唐律疏议》点校说明第5页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而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尊尊”,在于强调等级名分,贵贱有别,正所谓“礼典义立,则贵贱等矣。”统治者将“亲亲”、“尊尊”的思想上升到法律的层次来维护君主专制和宗法制,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运转,这一点在“十恶”中体现尤为明显。2“亲亲”在“十恶”中的体现礼曰:“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疏数之交也。”亲亲作为礼的基本精神之一,在十恶中表...  相似文献   

14.
《司马法》在中国古代兵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既保留了夏商周三代的一般军事原则,又进一步发展其思想以适应新的需求.它所强调的仁和礼,在春秋战国崇尚“诡道”的时代,虽然有些不合时宜,但建立在以仁为本观念之上的“以战止战”的战争观,却科学地回答了如何消除战乱、实现长久和平的社会难题.为实现“止战”而谋求“轻重”转化的制胜思想和“兵不杂则不利”的装备发展思想,在当代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吴小如先生认为称谓中“贤”是上对下、长对少,尊对卑的敬称。其实,在传统献中并非如此,本列举诸多例证,证明这是民国以后的时尚。  相似文献   

16.
谭嗣同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是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之维新派爱国志士.所著《仁学》为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作于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空前严重之时.谭嗣同在《仁学》中论述的思想及其反对君主专制的激进态度.使其社会政治思想闪烁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光辉.《仁学》为“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之好书.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之《仁学》(节录)的《题解》有所不足,作两点补充说明.《仁学》(节录)在构思上以“君”与“民”的关系为中心,其运筹与布局“援事以类义”,启人深思.《仁学》虽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之名著,而其写作艺术也颇有特色,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尊贤,是春秋时期的一种新风气,它是作为西周“亲亲”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但仍然受“亲亲”观念的约束。《商君书·开塞》有一段以历史的进化观来阐述“世事变而行道异”的理论说:“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所谓“亲亲而爱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法律不受宗教影响,而强调遵循礼教、维护纲纪伦常、确定人们血缘关系的亲疏和社会等级的尊卑,许多关于孝的内容如“亲亲”、“尊尊”等在立宪、行政、民事、刑事等法律中均得到了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试论孔丘的仁学思想夏志新孔丘生活在春秋时代末期,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的思想是“尊天”、“从命”,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然而,当他把“仁”作为哲学范畴运用的时候,却表现出他强调人的主观自觉精神。“仁”是孔丘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双基”教学观是我国传统教育中“通过基础内容的教学,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这一思想的现代发展,它是将基础具体化为“双基”,“双基”是基础中的重点。“双基”提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双基”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改变“双基”提法而不是改变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