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中国民族音乐从原始祭礼音乐开始,经历了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及近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一直绵延至今。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全部生活,最能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她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音乐,不单要靠学者、专家和民族音乐工作者去探索、研究和实践,而且还需要通过民族音乐教育这条主线,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民族音乐,以期在现代科学文化的高度上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以它雄厚的文化底蕴及古老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世界,但是当这种传统音乐的体现遭遇现代流行音乐冲击时,它们该怎么在文化心态开放的今天找到各自的定位?本文就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现状,从审美视角下分析了如何实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传承、传播的主渠道,民族音乐应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提高对民族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民族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师资的培训,努力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老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音乐极其丰富多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历来是独具一格的,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民族音乐教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着重从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民族音乐的作用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5.
我国音乐文化多元一体,规模庞大,而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根本所在,其采源丰富多样,特点显著,风格各异,曲调绚丽,是我国古老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相似文献   

6.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音乐文化多元一体,规模庞大,而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根本所在,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著,风格各异,曲调绚丽.是我国古老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相似文献   

7.
云南,作为世界民族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文化交汇点之一,它所展现出的多元化的民族特色、古老的艺术气息和特殊的知识系统都曾让世人所无限向往。但是,在充斥着包容性极强的全球通用文化和主流文化意识思想的今天,云南曾经引以为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渐渐因其独特的个性和异于现代化社会的氛围而被边缘化。所以,努力适应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发展体系,以新的视角和维度去审视自身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的思路,敢于挑战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侵袭,保有自己的一份文化传承的希望,是目前云南高等艺术院校在民族音乐教育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族音乐能够有效地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发扬历史背景,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华民族,华夏古老的民族音乐得以很好的传承下来,也展现出了它的多元化性与历史沉淀.如何能够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很好地传承下去,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与平民大众共同努力,让民族音乐在我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更好地存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爱上民族音乐,这是现目前最需要在高校民族音乐课堂上营造的一种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9.
孙红 《儿童音乐》2010,(10):64-67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的、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溯源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它似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在内容极其丰富的民族音乐中,又有民间音乐和非民间音乐之分。民间音乐是众所周知的,也是广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而非民间音乐则距一般人的生活较远,有些甚至是鲜为人知的,它包括了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封建文人音乐等等。学习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宗教音乐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属上层建筑领域的一部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宗教仪式之目的在于取悦“神灵”,乞求赐助,我国是一个以注重实践理性精神的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在我国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宗教,更没有国教。纵观历史,从孔子所开创的私人办学始,便实行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方式。汉文化属于非宗教性文化,但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我国均有流传,其在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都是历史上饱经忧患、苦难深重的民族,华夏文化与犹太文化同属于世界四大文化(希腊文化、华夏文化、印度文化、希伯来文化)。这两个民族都产生出自己的伟大作家,他们怀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探索本民族精神文化的特质,将其意象化地消解在自己的文本里。1992年逝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巴·辛格是一位独特的美籍犹太作家。辛格具有深厚的犹太意识,拒绝将犹太文化融入美国文化的主流,坚持用古老而又行将消亡的绪第语创作,而“绪第语作为古希伯文化与欧洲文化的结晶,集中地体现了犹太民族的品性”①。正如鲁迅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裕固族就是其中一个传承比较久远的,比较古老的少数民族。由于裕固族的文化比较特别,尤其是裕固族的音乐,他们的民歌音乐具有裕固族的民族特色,在歌声中,充满了裕固族浓浓的生活气息。但是裕固族年老的歌手逐渐离开人世,而年轻的裕固族人,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继承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裕固族的民族音乐正面临消失的危险。所以,要传承裕固族的民族音乐文化,就要做好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一直以来,文化传承都是一个大命题,而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必然的。因此,针对初中音乐教学这一层面,分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如何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对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它直接反映其主体意识的存在,直接体现其教学原则和文化传承方向与传承方式。如果从教育模式来认识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所要建构的是三个体系即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则是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而目前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更多地是将民族音乐文化还原为西方"艺术音乐"形态下的"物"的原型来加以认识和分析,并在理念上存在某种偏差和极端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门客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亚文化形态,具有特殊的历史性特征。但因其未有信仰一维的滋养而对华夏文化产生了一种负面性的意义。在现代性浪潮里,华夏文化的承传与发展应剔除诸如此类的不良成份而使其健康正常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改进,教育活动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而多元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音乐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它的传承与发展关乎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功能方面着手,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绥化市是我国寒地黑土的主要分布地区,孕育了众多带有寒地黑土特色的地域文化.音乐作为表现绥化地域文化的一种形式,也被寒地黑土的特色晕染上了浓重的色彩.萨满音乐作为北方民族音乐中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以其恒久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寒地黑土文化广博的背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中显现出它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8.
琵琶移植乐曲对琵琶艺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琵琶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琵琶乐曲也是我国民族音乐一笔宝贵的财富。移植乐曲凭借着其自身的特性在众多的琵琶乐曲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出现主要归结于琵琶艺术发展、琵琶技法发展和听众审美的需要。在肯定移植乐曲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意识到移植乐曲给古老的琵琶艺术所带来的冲击,这样才能使古老的琵琶艺术保留古韵,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悠久的历史沉淀塑造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如珍宝般闪闪发光,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民族音乐以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节奏诉说着一位老人沧桑的过去,把一颗颗赤子之心拥抱在音乐的海洋。民族音乐既是我们引以传承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力量的重要象征。发展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肩负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20.
《学周刊C版》2015,(31):206-207
<正>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音乐就是镶嵌在其中的闪亮明珠,熠熠生辉,而竹笛则是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竹笛历史悠久,在民间乐曲中多是以伴奏的形式出现,在民族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到了近现代,竹笛经常以独奏的形式出现,其丰富的表现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曲,如《秋湖月夜》、《姑苏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