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依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构建了“读通→读懂→读好→读熟”四步阅读教学模式。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通常按照这四个步骤进行。一、读通。教学流程一般可概括为:自读→检读→练读→思议,达到正确。一般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读  相似文献   

2.
以“练”代“讲”五法□酒钢二小汪水兰一、导“读”代讲。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会读、读懂,所以,“读”应当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模式。课文容易处当然不必讲,可指导学生自己去读,即使一般的疑难处,教师也不必讲,不妨利用课文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读中去“瞻前...  相似文献   

3.
一、发掘人文因素,陶冶人文情怀语文是一门充溢着作者的思考与审美观念、饱含着浓厚人文情怀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见解与看法。这些情感都蕴含在优美而简洁的语言文字当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披文入情",让学生徜徉在由情感语言文字构筑的心灵世界,达到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朗读、默读、小组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等,让学生进入课文  相似文献   

4.
维林山水)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体现其课型特点。笔者就“学文’才的“读”谈点教学建议。(桂林山扬这篇文章描述了桂林秀丽多姿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为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课,可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思,引导学生从读中求解。范读。在学生细致观察(桂林山水》彩色图后,可由教师范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观察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用哪些词语来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由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再读课文,其他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勾画出重点词句…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古人也早就总结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之重要性。要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改变以往苦口婆心、絮絮叨叨的说教与讲解,应以读为本,多读课文,在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依靠直觉思维形成灵感与顿悟,从而在朗读中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与文章进行一次亲切和谐的对话。达到感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6.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叶圣陶先生也曾对“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作出精确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当前推进的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一、注意“读”法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内容,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等方面下功夫。1.掌握读懂课文的四个基本点。一是…  相似文献   

7.
记得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我主要是抓住题目“番茄太阳”质疑,让学生读读找找文中几次写到“番茄太阳”,结合课文朗读感悟这三次“番茄太阳”的含义。这样上的结果是学生仍与作者有很大的距离。感觉是教师在硬拽着他们学习。而学生始终在文本之外看别人的故事.更不要说产生心灵的震撼了,而我自己读课文时,心里则涌动着一种感动、感激。那该如何将我这种成人式的感激与感动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与我一起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人物的内心,真切地去感受一番,真情地为他们的欢笑而欢笑,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呢?  相似文献   

8.
结合二类课文教学提高以“读”助“写”能力江西刘先英结合二类课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以“读”助“写”能力,我认为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学习二类课文,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比如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这组...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堂研讨课: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接着出示了几个“话题”,学生围绕这几个“话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对话,逐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但由于时间仓促,教师当堂只应付了一两个问题,其余的留作学生课后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思维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已为广大教师实践了许多年 ,但是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思维训练为主线” ,仍是令广大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笔者也是倍感困惑者之一 ,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逐渐有所领悟 ,探索出了语文课“四读四问四练”导读教学模式 ,使这一问题得以较好的解决。这一模式“以阅读为形式 ,以问题为载体 ,以思维训练为落脚点 ,让学生从多读、多问、多思、多练、多悟中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而使“三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可用下图表示 :教学过程 :通读课文→研读课文→回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握理解文句的基础在于读。古人读书有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典故,言其读得勤奋刻苦,可谓勤读。读诗诵文,唱念作势,抑扬顿挫,以声传情,可谓“美读”。叶圣陶先生主张“美读”,认为“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用声音传达出来。他认为读得美因得其法,与作者心灵相通,就能感受到作品中的美。语文教学要突出“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得其法,读有所获,“美读”应成为我们实现《大纲》“读”的目标的重要方式。一、“美读”可以进入情境,引起共鸣,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语文学科的范文都是文学作品或…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教材一共有三篇课文 ,《我们家的猫》是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首先真实具体地描写了大花猫性格古怪 ,又追述了它小时候淘气的事。教学时 ,要抓住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一要真实 ,二要具体” ,告诉学生写文章的时候 ,不要说“假话”、“空话”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真实、具体记叙事物的 ,从中感悟出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我们家的猫》 ,可以采用“读、查、定、达、验”五个步骤来进行。一、读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导读、预习提示 ,读课文 ,读课后思考题 ,读“读写例话”。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训练重点 ,明确…  相似文献   

14.
课堂预习指导“五读法”山西/穆枝一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范读(教师范读纪录音范读)全文时,让学生带着“本文主要写什么”的问题去听读,从而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范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采取层友、诱导、设问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全...  相似文献   

15.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具有体验感悟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新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的活动并有效地实施体验、感悟学习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 “语文课文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于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诚然,“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体验、感悟学习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每教一篇文章,我们都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的内涵,与作者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笔者听一位教师教学《西门豹治邺》,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哪件事是主要的、哪件事是次要的。分清主次后,教师又出示“交流平台”让学生读,引导学生了解复述课文的注意点。接着,教师让学生学习复述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好地复述这部分内容,教师还专门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了“长话短说”“转述”的复述方法,再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复述。不料,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复述课文。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随堂听课,还是外出听课,常有一种从头到尾热热闹闹而学生并没有潜心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的感觉。偶发其想,如果哪位教师敢于安排十分钟默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让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真正做到“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那该多棒呀。可真正这样做又会被同行斥之为“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改革气息,故而教师就因噎废食,将默读———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给封杀了。我们备课钻研教材,主要靠反复默读,一边细细读书,一边咀嚼品味,时而俯读,时而仰思,时而在字里行间圈圈划划,批批注注…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新教材要求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优化 ,跟上时代的步伐 ,体现新教材的思想理念 ,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以指导学生自己会读书为终极目标 ,进行全面训练。一、初读课文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1.让学生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 )、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初步理解题目的含义如学习《向沙漠进军》一课 ,从题目入手 ,抓住“进军”二字 ,可以初步了解课文是围绕这二字写“为什么、怎么样”向沙漠进军的问题 ,这样使学生很快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2 .让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了…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一篇课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六法入手:一、审题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指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之后,教师最好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分析介绍作者怎样构思这篇文章上,可先让学生猜猜作者会怎样写、写什么。由于在猜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能在学生探索和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读课题猜测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飞”,怎么写“夺”,结果怎样等等。推测猜想后,可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猜想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教师要特别重视和鼓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