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在总结古代蒙古作家汉文创作的源与流的关系及其繁荣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文献学角度对汉文创作进行了探析,概括出迥异于蒙文书面创作的四个特点。并援引史料,论述了汉文创作的三种主要庋藏形式  相似文献   

2.
苏轼及其诗歌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影响深远。其中,越南阮朝诗人裴文禩在诗歌技法和人格力量方面,受到了苏轼的深远影响。他将苏轼在古风创作上的特点归纳为“逸宕”,且在汉文诗歌创作中追步苏轼,包括袭用苏诗字面、追次苏诗之韵、摹仿苏轼古体诗风格。基于对苏诗的感受和模拟,裴文禩对苏轼的接受渐入人格精神层面,汲取并继承了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故此,他在诗歌创作、人生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得力于苏轼,是为遗留海外的苏轼及其诗歌的后世嗣响。  相似文献   

3.
曾祥芹 《上饶师专学报》1992,12(4):54-58,93
把握汉文的阍读特色是建立中国文章阅读学的奠基石和突破口。汉文的阅读特点由汉字的认识特点引发出来。一方面,汉文存在着初学难、解义难两个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汉文具备着析读、意读、诵读、速读、美读和智读六大有利因素,这些优势预示着21世纪必将是汉语文章发挥更大威力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分析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国游记文本,诠释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对现实中国的亲身体验破坏了日本近代作家们通过汉文学经典所构筑的近于完美的中国幻象,他们在殖民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对现实中国产生了新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克里木·霍加1928年出生于新疆哈密县阿尔通洛克村一个贫农的家庭。1988年因肺癌病逝于乌鲁木齐。他有生之年曾任《桥》杂志主编、《诗刊》杂志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克里木·霍加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诗歌创作,出版的诗集有《第十个春天》、《春之歌》、《克里木·霍加特选》等,这些诗集有的已有汉文译本,有的诗集中的某些诗被单篇译成汉文,散载于一些汉文诗集中。他的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以擅长于通过寻常事、物的描绘阐发出一定的哲理而著称于世。他的每一首…  相似文献   

6.
刘智是清初著名的回族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其译著数量大、方面广、富哲理,然流传于世且为人们所熟知的尚不足十种。究其原因,一是清政府对伊斯兰教采取岐视和诋毁政策,限制回族学人所著伊斯兰教汉文书籍的刊刻;二是回族自身不向教外人士传教的保守思想。但因一些不畏艰险的教内外热心人士的努力,这位回族译著大师的汉文译著毕竟还有一些得以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7.
日本著名的国语语法学家松下大三郎于1927年出版了《标准汉文法》.该论著的知名度虽然远远不如他关于日本国语语法的其他论著,也未被汉语语法研究学者所重视,但该论著已经呈现出鲜明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特点,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1933)十分相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语言观点上都肯定、强调普遍语言学理论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法藏PT1249号残片,是用藏文音写的汉文文献,其内容难以解读,以往并无人涉及。笔者通过对该残片的研究认为:其内容是式叉摩那受大戒时所使用的问答的一部分,除了起首的导言外,作白的语句均是抄录自《四分律·比丘尼揵度》。目前为止,从未发现有使用藏文音写的汉文律藏文献。而与该文献完全一致的汉字文本,似也未能留存下来。不过,受戒时此类对白是必须的,因此必定为僧尼所记诵。从其对音的特点来看,该写本时代约在吐蕃统治时期。本文提出藏汉文的对照文本,不见于《四分律》的部分语句由笔者按照对音补缺。据此文献可知,在吐蕃时期的敦煌,不识汉字的式叉摩那也能够受大戒,成为正式的尼师。而这一残片除了丰富我们对敦煌佛教的实际情况的认识之外,也加深了我们对敦煌语言文字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元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诗歌不仅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学界较为系统地对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的考证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人从多个理论角度认识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作、蒙汉诗歌关系,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使得蒙古族诗人及其作品、蒙汉诗歌关系的研究展示出新的面貌,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业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彝文古籍整理是指对中国古代彝文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工作,便于现代人阅读。当前,彝文古籍整理面临着辨伪、校勘、版本鉴定困难,整理手段落后,内容整理和创发性整理薄弱,彝文古书诊释量大,彝文古籍修复人才奇缺等诸多困难。彝文古籍的特点,决定了其整理的主要方法和工序与汉文古籍整理不尽相同,如标注国际音标、翻译等方法是汉文古籍整理所不具有的。  相似文献   

11.
阐述林纾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林纾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林纾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林纾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村是新时期文学中有宗教情感的作家,他的小说从形式的先锋性实验转变到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从热衷于小说技术的不断创新到宗教信念的“布道”,经历了新时期小说形式与意义的双重变革,试图在汉语小说里建立文学终极关怀的意义向度。  相似文献   

13.
孙了红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杰出的反侦探小说作家。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道德标准融入到小说之中,并综合了武侠和言情的因素,体现出传统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说书人”的传统,在故事安排上也依照国人的阅读习惯。他深化了小说叙事艺术、拓展了小说的社会视野,在心理分析和人性挖掘上也颇有深度。他不仅使其小说具有硬汉派侦探小说英武、灵动的风格,而且还将电影及其表现技巧等现代元素纳入其中,从而成功地实现了本土与现代的融合,使中国侦探小说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4.
刘元  张炜 《集宁师专学报》2011,33(1):17-22,2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存在着众多以小城镇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或讲述小城镇故事,或以小城镇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在众多的小城镇题材小说创作中,师陀笔下的中原小城小说颇具特色。他有意以自己笔下的"这一个"小城来表现整个中国的面影,并在其中传达了对小城人物生存与命运、民族灵魂与性格以及小城文化的洞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变形——论施蛰存的现代派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蜇存是 2 0世纪 30年代的现代派作家 ,他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小说创作中 ,创作了一批与中国传统小说迥异的作品。但由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施蜇存的现代派小说与外国现代主义存在着差异 ,是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变形  相似文献   

16.
老舍小说叙事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的小说在叙事模式上,深受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和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吸取了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营养,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而创新。老舍的成功,与他的特有的艺术气质以及所处的时代关系密切,使他在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基础上能进行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7.
德莱塞的宗教世界是一个时空概念,因为在叙事文本中,人物、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之下运动着发展着的。德莱塞长篇小说中的时空设置,体现出了他独特的基督式的时空观念。本文试图以德莱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中的空间描写为例来谈谈其长篇小说中的宗教叙事。  相似文献   

18.
对许地山的研究,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其浪漫色彩宗教气息方面,其实许地山的小说集《缀网劳蛛》同时也都是披着宗教外衣的爱情故事。文章试图从文本的爱情婚姻模式入手,挖掘作品中所蕴涵的女性美,从而揭示作家深刻的女性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奇特的作家,许地山的小说表现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悖论色彩。在思想文化倾向方面,许地山因其个人的宗教因缘而形成了杂糅的宗教哲学观,佛、耶、道精神的冲突,使其小说显示出了强大的张力与悖论的意味。受此影响,"出世"与"入世"成为了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命题,这在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身上,既表现为"生本不乐"与积极进取两种矛盾的人生态度,又表现为同时具有的"圣女"和"贞女"的悖论品格。总的说来,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有着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的宗教化双重意味。探析其小说创作的悖论色彩,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现代小说丰富性的体认。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对德莱塞都有着这样一个较为普遍的认知:德莱塞,一位伟大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由于作品中强烈的自然主义风格及作者本人对外宣称不信仰宗教,使得学界对于德莱塞的研究很少注意到其作品中的宗教意识。而我们细读德莱塞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就会感觉到,他的小说中或多或少地都渗透着宗教的情结。所以本文试图以叙事学这种在国内还较为新兴的、强势的研究方法为切入点来探讨德莱塞长篇小说中的宗教意识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