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文章利用常规资料对2013年2月出现在日喀则地区西南部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点,卫星云图及物理量场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特征。极地冷空气南下,与南支槽叠加,在高原西侧堆积、加强东移上高原,阿拉伯海、孟湾不断有水汽向高原输送是造成这两次强降雪天气形成的关键。这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都是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高原上交汇所致。  相似文献   

2.
利用西安咸阳机场人工观测场内架设的MWP967KV两种型号的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对2017年6月29日发生的一次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探测分析及对比。结果表明:在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上升气流强盛,引起云底高度出现明显波动,低层空气向上输送释放凝结潜热导致等温线上抬,整层水汽与液态水含量有多峰结构产生;利用微波辐射计资料二次反演计算分析了KI、SI、TT三个大气不稳定指数,这些指数对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效果,探测结果具备一定的临近预警潜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自动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20年3月2日~3日锡林郭勒盟东部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和极地冷涡,而高空蒙古低涡、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是这次暴雪的触发机制;"阶梯槽"的建立与维持使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与极地南下的冷空气在锡林郭勒盟地区交汇,为此次大(暴)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强降雪主要发生在地面暖锋一侧,降雪集中时段也同暖锋锋生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降雪属于暖区降水;强降雪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前侧,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显著,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卫星云图上,暖湿输送带从建立到维持直至消散的过程,对于降雪的强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2022年3月30-31日,受高原槽东移南压影响,青海青南牧区出现了一次降雪天气过程,班玛、久治2站为大雪,班玛县知钦乡站为暴雪。文章利用高空、地面、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高空影响系统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脊,阻挡西风槽东移,西风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将孟加拉湾的水汽向北输送,切变提供动力条件,暖式切变进行水汽的接力,降水区在高空急流入口右侧,加强上升运动;地面影响系统中地面冷高压是冷空气的来源,冷锋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提供动力条件,中尺度地面辐合线与地形配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高低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充沛的水汽条件是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必要条件;有不稳定层结条件存在,为此次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有力的不稳定条件。分析总结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大雪天气过程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FNL1°×1°资料和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对呼和浩特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和另一次降雪天气过程分别进行了诊断分析,并通过对两次降水过程的V-3θ图特征的诊断分析,得到呼和浩特市不同降水相态时的大气能量结构的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暴雨天气中的超低温层高度较低,表明冷空气的势力较强,而暖层云的存在则表示在暴雨天气过程中,大气对流活动较为活跃,能量结构相较以层状云为主的降雪天气过程更为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地面逐小时自动站资料、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500hpa天气图,FY2—2E卫星资料、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0年5月8日至9日那曲地区初夏一次全地区性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对那曲地区强降雪产生的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那曲地区强降雪过程为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的结果,证实了强降雪产生与风速减弱,雨雪天气来临前本站气压处在相对偏低的位置,且高空辐散,低层辐合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地面逐小时自动站资料、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500hpa天气图,FY2-2E卫星资料、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0年5月8日至9日那曲地区初夏一次全地区性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对那曲地区强降雪产生的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那曲地区强降雪过程为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的结果,证实了强降雪产生与风速减弱,雨雪天气来临前本站气压处在相对偏低的位置,且高空辐散,低层辐合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2010年9月20~21日青海东部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大雨、局地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从环流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场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附近冷空气与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高空冷涡打通为这次大降水天气形成提供了冷空气来源,西太平洋副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为大降水提供了水汽,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主要成因,物理量场上高低空的合理配置、700hPa高原暖涡为低层水汽辐合为大降水提供了必要条件,V-3θ诊断对这次秋季大降水预报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6年4月16日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机场出现了一次短时大风降水低能见度天气过程,文章综合利用高空地面环流形势,探空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图等常规资料分析发现:绕高原东侧东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为天气过程提供了必备的水汽;张掖机场16日早上处在冷槽前暖舌后,槽后冷区明显,后倾斜压和槽附近气流的辐合造成位势不稳定;河西走廊地形狭管效应加强了近地面冷空气的迅速入侵和冲击,是大风的成因以及对流过程的触发机制;外推法对河西地区冷空气的东移有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7,(16)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10月发生在兰州中川机场的一次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报释用,结果表明:空中较充沛的水汽含量、高原槽提供的较强的上升运动、空中及地面较强的降温导致了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出现;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降雪天气过程所需的环境条件反映的较好,通过对其预报的高空风温、2m温度、高空比湿、高空水汽通量散度与高空相对湿度这几个物理量的分析,可大致判断出降雪的主要时段及降雪的强度;EC细网格预报的逐3h降水量对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降水时段具有较好的指示性,在对其他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逐3h降水量的分析,可较为精细的预报出此次降雪天气。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19)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10月发生在兰州中川机场的一次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报释用,结果表明:空中较充沛的水汽含量、高原槽提供的较强的上升运动、空中及地面较强的降温导致了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出现;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降雪天气过程所需的环境条件反映的较好,通过对其预报的高空风温、2m温度、高空比湿、高空水汽通量散度与高空相对湿度这几个物理量的分析,可大致判断出降雪的主要时段及降雪的强度;EC细网格预报的逐3h降水量对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降水时段具有较好的指示性,在对其他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逐3h降水量的分析,可较为精细的预报出此次降雪天气。  相似文献   

12.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江苏省金坛市自2013年2月18日至2月19日出现了暴雪天气.从天气形势背景看,我地处于500hPa槽前西南气流、700hPa我地有西南风低空急流,本次过程是由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从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来看,金坛的降雪较大时段有两个,分别是2月18日22时至24时以及19日02时至04时,本次暴雪过程的云系是较为典型的积层混合云降水云系;云中的回波最高值较高,部分云区有对流性特征;云低层液(固)水含量较高,水汽含量较充足,这些是出现暴雪的原因之一.从天气雷达速度图分析,零速度线变为“S”状,说明了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出现了暖平流且近地面是反气旋流场;在降雪期间,雷达速度图出现了“牛眼”的结构,该结构表明风离雷达中心是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在降雪的后期,速度图有“V”型,即近地面层是东北风,而高层已转变为西北气流,表明受冷高压南下的影响,云带开始南压,标志着我市降雪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风阔线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10-2015年湖州降雪过程的天气形势、风阔线雷达产品和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湖州降雪天气形势可分为阻高横槽型(Ⅰ型)、南支槽切变型(Ⅱ型)、东阻型(Ⅲ型)三类,Ⅰ型发生频率最高,Ⅱ型次之,Ⅲ型频率最低;综合温度和水汽等因子建立了各种天气型下的降雪预报指标;降雪一般开始于逆温层建立过程中,逆温减弱破坏时降雪减弱停止,降雪量与500 hPa至700 hPa水汽通量关系密切;风廓线雷达与温度垂直廓线结合应用效果较好,一般高层西南风加大、低层冷平流向上扩展、上升运动明显加强时预示降雪开始,垂直风的强度能很好地指示降雪量级。  相似文献   

15.
利用FY-2C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及相当黑体亮温、云总量、降水估计等定量产品,对2009年11月9日~11日鄂尔多斯市强降雪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卫星云图上可以识别影响降雪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中心位置及强度,还能相当准确地估计其短期变化趋势和对下游区域的影响程度,降雪天气开始和结束的时段、降雪云团何时加强、何时减弱等特征。气象卫星定量产品与云图配合,对系统的发展、天气的变化有很大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2017年8月7日~8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开幕式期间呼和浩特市城区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论表明:这两天的过程均属于高空槽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有利的大尺度环流、不稳定的层结条件、较好的水汽条件、明显水汽辐合抬升、地面辐合线的触发机制、较大的不稳定能量等是激发此类灾害天气的关键因素。在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发展与移动路径与降水落区、量级也有很好的对应作用,尤其是,雷达回波速度场的辐合辐散特征对于未来的降水的趋势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短时临近的预报上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这些指标能够为今后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在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方面和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任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边巴 《西藏科技》2006,(5):45-48,60
通过对1960~2005年11~3月日降雪量≥4.0的20次强降雪的环流型式、水汽条件、能量条件、西藏地面区域小图和探空资料的综合分析.以便从历史资料中找出天气过程的规律性,有效地提取对拉萨市冬季强降雪具有信息价值的那部分.本文初步探讨了45年来拉萨市冬季强降雪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2019年11月30日,那曲中东部出现了一次中等强度的降雪,由于预报员主观判断失误以及前期高空和地面形势发展均不利于此次降雪的发生,导致了这次降雪过程的漏报。文章分析了降雪发生时段的高空500hPa填图、500hPa位势高度、500hPa风场、降雪发生时的云图、物理量变化等资料。结果表明:(1)此次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南支槽东移过境时携带的暖湿气流在那曲市中东部与北部冷空气相遇;(2)日喀则亚东县西南面的云系北上高原后在东移过程中利用风向辐合及地面弱对流等有利条件的影响下发展成了较深厚的降雪云系;(3)降雪发生前地面要素变化不一定明显,并且会有不利于发生降雪的错误指示来干扰或误导预报员对未来天气发展的研判,此种情况在以后的预报工作中要引起重视;(4)在预报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判断高原西南面(尼泊尔北部、印度北部)的零散云系是否会配合系统的发展北上高原或减弱消失,并注意北部冷空气对南部暖湿气流东移过程中的催化和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青海湖锢囚锋造成的大到暴雪特征,做好降雪天气预报,减小降雪对设施农业生产的灾害。利用常规气象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6年3月21~23日青海东部大到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过程是初春青海东部的大到暴雪,伴局地大风,沙尘天气,降水时间长,范围广,相态复杂,降温幅度小;②此次过程中,高原涡与短波槽是此次大到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500hPa蒙古冷槽东移引导槽后冷空气南下,与高原涡东移向北输送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交汇,产生了此次大到暴雪天气;③西路柴达木盆地冷空气和东路从河西走廊东灌进入青海东部冷空气在青海湖形成的青海湖锢囚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地面辐合线起到了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大凯  王冀  韩江文  才奎志 《资源科学》2010,32(8):1471-1477
本文利用营口、沈阳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了2004年-2007年3次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过程。研究发现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在基本反射率产品上18dBZ以上回波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1h降雪量与降雪回波呈正相关。雨雪交界处回波强度有较大梯度。强降雪回波强度一般在30dBZ以下,回波强度在40dBZ以上时,以液态降水粒子或处于融化状态的固态降水粒子为主。根据雷达回波强度及梯度,结合探空和地面温度可以判断降水性质和雨雪分界,具有一定预报意义。强降雪过程开始阶段零速度线较清晰,呈"S"型,为暖平流风场结构;发展成熟阶段暖平流与大尺度辐合风场叠加形成复合风场结构,预示降水回波将达到最强。风廓线产品中低空水汽输送对降水强度的变化有很直观的指示意义。强降雪过程中回波顶高度低,起伏不大,比较平整,面积略小于回波强度产品面积;垂直液态水含量产品对于降雪明显低估,其面积比回波面积小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