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开展创新合作,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转移转化、合作网络与平台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和新形势对“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创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总结经验,找准科技合作领域。在此背景下,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的科技创新建设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研判了未来科技创新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任务,进一步针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战略需求与发展基础,提出了具体的科技领域创新合作机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以来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的建设成效,阐释了“一带一路”建设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进而,结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实际国情,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在全球经济贸易新形势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从产业链协同、营商环境建设、新动力培育、科技创新赋能、风险管控防范5个方面提出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了安徽旅游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基础,分析了后疫情时代安徽旅游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困境,探讨了安徽旅游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路径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胡必亮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0):1417-1431
基于对江苏、浙江、广东3省10市的实地调查,文章系统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重点打造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之间的交通运输通道、大力发展中欧班列、扎实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促进贸易和投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教育、文化交流等。文章也指出了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工作重点。实践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客观地反映了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发展前景乐观可期;同时,我们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构建我国与共建国家开放发展大通道、完善国际融资机制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愈来愈强的影响力。出口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京津冀企业为例,研究标准化对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影响。通过构建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标准化有利于增加企业出口利润;有助于提升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影响力;同时,国际标准发布累积量对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正向影响高于国家标准存量所起到的作用。本文提出企业重视标准化作用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共建“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6.
数字丝路”建设将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升技术、标准、规则和数字基础设施等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在“数字丝路”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基础设施不足,数字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且推广困难。构建包括设施、技术、机制、能力等方面的“数字丝路”创新生态系统,对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数字丝路”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科技创新推动“数字丝路”建设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从水资源管理与节水技术、水环境治理与人类健康保障、土地退化防治技术与示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陆地生态系统修复机理与模式、面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6个方面,提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研究领域。期待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合作,助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1-2017 年 “一带一路”区域的跨国专利合作数据,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利合作情况。首先使用生存分析的非参数估计方法描述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的跨国专利合作数量和存续期情况,然后建立随机效应的Cloglog离散时间模型,进一步探索多种接近性因素、跨国合作经验以及国家研发实力对“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利合作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缺乏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2)“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的地理接近性影响日益减弱,而社会接近性和技术接近性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合作进程的稳定性;(3)跨国合作经验累积以及国家研发实力提升对稳定“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有着积极作用。基于研究结论,为建立深层次稳定的专利合作网络提出建议:中国可以通过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加强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沟通,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内的引导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科技合作。  相似文献   

9.
开展“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将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对实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的事实和预估出发,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农业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并探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资金及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需求缺口。研究发现,相比于减缓技术,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适应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推动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行动将面临大量的资金缺口,并且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防灾减灾、生态系统治理、低碳产业、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等减缓和适应领域均存在能力建设缺口。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合作国家、合作领域、合作对策3个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气候合作的总体战略,明确了东南亚和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气候合作的重点地区,以及在技术、资金、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领域。进而提出了整合“顶层设计—资金保障—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话语体系”多措并举的系统化合作方案。  相似文献   

10.
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聚焦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科技合作情况,探讨科技合作如何赋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科技合作助推共建国家发展的实践探索,剖析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新时期科技合作支撑和引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提出,并已然由顶层设计、理论论证层面进入到操作实施阶段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提出伊始就在国际社会中引起积极反响。同时,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倡议,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非议。因此,在理论上探析“一带一路”战略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任务。文章在引言部分对“一带一路”战略做了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范式,重点论述“一带一路”战略愿景。文章还指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因素,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进行展望,以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司莉  周璟 《情报科学》2022,39(2):36-42
【目的/意义】用户参与对于“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的资源利用、价值实现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用户参与激励机制尤为重要。【方法/过程】本文在分析数据库建设角色定位,以及用户参与 动机基础上,使用文献调研法借鉴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相关实践,构建了“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用户参与激励机制。 【结果/结论】用户参与角色划分为5类:规划建议者、资源贡献者、资源描述者、资源审校者、维护与评价者,其参与 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提出以荣誉激励和情感激励为主,利益激励为辅的“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建设用户 参与激励机制,其中荣誉激励机制包含积分制-排行榜激励、徽章激励、书面认可激励,情感激励机制包含任务设置 趣味化、系统设计人性化。【创新/局限】本文构建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服务于“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建设全过程, 能有效提高用户参与度与忠诚度,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推动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的科技战略规划,建设国际科学组织、科教合作中心,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人才培养平台、服务民生、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等科技创新与合作已取得相当的进展与成果。然而,新时期“一带一路”在科技创新领域还面临顶层设计与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与合作的模式与深度还需提升、专业人才较为短缺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系统分析了科技创新与合作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创新与合作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指出了新时期“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合作的重点领域与重点任务,以期为探索“一带一路”发展面临挑战的解决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标准化对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出口的影响,以京津冀企业为例,构建包含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企业出口利润、企业影响力在内的评价指标框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化有利于增加企业出口利润,有助于提升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影响力;同时,国际标准发布累积量对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正向影响高于国家标准存量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企业应重视标准化作用的建议,以期推动更好地共建“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5.
河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中心、核心、枢纽省份,具有传统农业大省、新兴经济强省等带来的一系列的人才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农业、中医药、物流、电子商务等。文章从4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的“人才优势”体现,并且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分析了河南“人才优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论文基于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我国2011—2017年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基于风险容忍的视角分析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短期来看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投入;长期来看也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在进一步分析该影响的动态演变过程后,研究发现,自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边际动态影响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在控制行业因素和企业个体固定效应的影响后,结论保持不变。最后,论文基于风险容忍的视角,将东道国和企业因素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了东道国风险容忍度,伊斯兰宗教文化更加偏好金融风险规避,其风险容忍度较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产生显著差异;而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风险容忍度,更有利于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作用。本文不仅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还拓展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如何以经济合作促进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合作申请专利计量信息,采用SPSS统计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支点城市广州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协同科技创新特征。研究发现:(1)支点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协同科技创新行为具有地理邻近、经济邻近、组织邻近和技术邻近特征。(2)支点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协同科技创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3)支点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应该结合自身优势,适当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人员投入,改善网络邮电通讯设施,优化协同科技创新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防灾减灾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建议,倡导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启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技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研能力合作。“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防灾减灾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源禀赋各异、气候多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高质量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在低碳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气候灾害预警预报、低碳技术、气候金融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共赢模式开展深入合作。文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气候国际合作有益经验,探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战略和对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3-2017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从东道国特征视角研究了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多种逆向创新溢出渠道促进中国企业创新,其中外围技术剥离渠道的影响程度最大,研发成本分摊渠道次之,研发成果反馈渠道的影响程度最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东道国特征对企业逆向创新溢出渠道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特征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进一步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东道国特征对企业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和模仿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本文还发现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但影响程度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