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的任务理解为只是“教课本”.从第一篇课文教到最后一篇课文就算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教每一篇课文.往往也是从作者背景介绍开始,讲第一段、第二段……然后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练习一、练习二……然后又教下一篇课文.上课照本宣科。教学依照一个固定的套路,  相似文献   

2.
石建 《今日教育》2014,(2):50-50
由于缺乏课程意识,传统课堂教学中课文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语文教学只是教书——教一篇篇课文,变成了一种极其狭义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课文”转变到“教课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  相似文献   

4.
四、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  相似文献   

5.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教学设计都是就课文教课文,一篇一篇地讲,往往难以使学生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去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积极打造高效语文,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在进行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之光”的教学时,我们及时拓展思路,采取了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完成本单元课文教学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每教一篇课文之后,总要记下教学体会,写写“下次再教时……”,因此,她的课教得炉火纯青,常教常新。而有些教师教课,常常是教完即了,一教了之,很少坐下来,作些“教后思”,写写“教后记”,做点“再教设计”,有人戏称“教完即了”的教课是“猴子掰棒头”。猴子掰棒头,免不了两手空空。教完即了的教课,常出现“再教如初教”,课上来上去还是老样子,所谓“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常言道,十年磨一戏。教课也要殚精竭虑,反复琢磨。教完一篇课文以后,静下心来,作一番“教后思考”,写一些“教后笔记”,做一些“再教设计”,可以扬长避短,升华认识,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以至于达到教学艺术的化境。  相似文献   

7.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组课文是以“走近伟人”为主题编排的:一是五年级上册的“走近毛泽东”,二是六年级上册的“初识鲁迅”。编者选编这两组课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伟人的风采.感受伟人的情怀。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见课文,不见伟人”,往往选择“教课文”,而不是“教伟人”。  相似文献   

8.
谁都知道,语文教学需要语文味儿,语文课堂要教“语文”。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却在教“课文”。在他们的意识中,课文就是语文。其实,“课文”与“语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文也就是教材中二十几篇而已,而语文的内涵与外延则更为丰富,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文到生活,从阅读到文化等。凡是用语言概括的,用文字书写的,简而言之,都是语文。其实,编者也试图让教材立体化、课文语文化。然而,大多一线教师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毕竟受知识、地域以及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围绕课文而教,结果自然把语文越教越窄,导致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对一线教师来说,要让教课文真正成为教成语文,最重要的是方向、思路。简单地说,就是三方面的拓展:拓展生活、拓展文化、拓展阅读,从而丰富课文的内涵,拓宽课文的外延,从而让课文与语文对接,实现教材语文化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疏漏。教师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教学才能有所长进。为此,教后小记必不可少。一、教后小记是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的良方俗语说:“吃一堑,长一智。”教后小记就是记“堑”长“智”的灵丹妙药。通过它,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每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时反思、总结,变教训为经验。我的第一节公开课讲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海底世界》。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讲读课文。  相似文献   

10.
“教课文”“教语文”已成为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热词。的确,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着眼点是理解课文情节和内容,对课文逐段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并由课文内容一味生发开去,进行漫无边际的情感发挥,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不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甚少。像这样的教学,我们说它只是在教课文,没有教语文。就如何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笔者不揣浅陋,谈几点拙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教课文”的误区,进人“教语文”的境界,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课文”普遍存在,“教语文”仍是风毛麟角。为了搞清日前教师“教语文”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种有害的观念,那就是“一次完成”论。所谓“一次完成”论,就是教师在教完某篇课文之后,就视为完成了任务,从此,再也不让学生研论这篇课文了,学生学习课文,只要老师教过了,也视为完成了任务,从此再不诵读这篇课文。实际上,读文章不是这么回事,“文章不厌百  相似文献   

13.
看了《哪吒闹海》课堂实录,感受薛法根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很多教师都上过《哪吒闹海》这篇课文,通常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逐段解读,然后随即添加一些内容。这些语文练习往往是围绕每段课文的内容理解展开,学生学完课文最后留下的痕迹还是"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一、备课文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应“朗读在先,感悟在先”,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先感动自己。好的课文和精彩段落甚至应该朗读…  相似文献   

15.
时下,语文教学又陷入另一个误区:绝大多数教师谈“讲”色变。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看待“讲”这一基本教学方式?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对教师“讲”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对传统意义上的“讲”既进行坚决地否定和改革,又得承认一定程度和方式的讲亦是必要的。现象的本质是理论,行为的背后是观念,大凡一种教学理念,往往受制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思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和一边倒的大气候,使得颇具苏联特色的“红领巾教学法”风靡全国:一篇课文讲上五六课时,强调讲深讲透。六十年代,在对“大跃进”似的教学有所反思的基…  相似文献   

16.
孟其银 《现代语文》2009,(11):62-63
"教课文"与"教语文"差不多,平时我们老师所说的"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语文书",也就是"教课文",能把课文教好,其实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语文老师了。但"教课文"与用课文"教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语文书“教课文”,其实就是传统的“教书匠”;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肖莉萍 《天津教育》2024,(9):173-176
<正>吴忠豪教授针对一线语文教学问题大声疾呼“由教课文转向教语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教课文”问题,项目团队从“学习任务单”设计入手,经过十四年的探索,在解读课文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匹配的教学方法,构建了基于“慧学单”的小学语文“三维六方”魔方整体教学新模型,实现了由“教教材”向“教语文”、由“教师教”为主向“学生学”为主的根本转变。成果在赣州市南康区十余所学校协同实践,效果显著,在江西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家省市级媒体对相关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9.
《小英雄雨来(节选)》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要通过多维视角解读课文,充分了解学情;精准定位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助学系统,有效落实“长文短教”的教学理念,化解长课文之“繁”。  相似文献   

20.
“自动练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解一篇课文之前,主动地对这篇课文进行练习设计和练习解答。这是学生自学语文的一种极好的练习方式。下面简单地谈谈看法。一、要明确“自动练习”的设计目的。“自动练习”的设计目的主要是学生先行教师一步,主动地学习课文,并对课文从注音、释词、问答、句意、结构以及写作特点等方面择其主要设计练习,以提高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起点,使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