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我上了一节三年级的“统计与可能性”第二课时:可能性的大与小及认识条形图。为了能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备课前我认真钻研了二年级教材中的“可能性”内容,并与三年级的教材进行比较。我发现:二年级主要讲的是有没有可能,而三年级主要讲的是可能性相等、可能性的大小。我第一次设计的教学片断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亦琴 《小学生》2011,(1):47-48
苏教版数学教材分别在二、三、四、六年级安排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二年级上册教学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四年级上册教学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让学生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84、8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八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它是在二年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对这些可能性的大小用语寿进行描述——这是本单元,也是本课时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目标。本目标实施的重点足通过一系列活动,逐步让学生悟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第11课《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迪学生们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妄下结论。编者的主要意图在于,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5.
课前思考:“锐角和钝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认识了直角,并能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的编排是先从现实生活中的斜拉桥提取出三种角,然后认识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接着是折直角、用活动角摆出锐角和钝角,最后是几个相关的练习,分别是在实物上找角,辨认三种角,画三种...  相似文献   

6.
[教学思考] “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测量”内容。苏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编排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厘米和米”,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了“分米和毫米”,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  相似文献   

7.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2006年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教材在原有试验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新版八年级数学(上)将“勾股定理”变为独立的一章(第14章),其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结构框架如右:  相似文献   

8.
选择上二年级“可能性”一课,主要基于我一直以来对这一领域的兴趣。直觉告诉我,概率领域的内容,看起来简单,实则“水很深”。我愿意择机一试。  相似文献   

9.
我与书有很多故事,其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最深。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同桌有一本叫《中外名人故事》的书。她跟我说:“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中国和外国的名人是怎样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写得十分有趣,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听了真想看那本书,于是我就向她借,但是她不肯。  相似文献   

10.
王文英 《江苏教育》2007,(24):39-41
“认识比”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它的编排情况如下: 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我把本课内容主要分成四步进行教学:一是引出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二是初步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值;三是了解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完善比的认识;四是应用拓展,进一步理解比。实践时,随着课堂上学生的反映与掌握情况,对于以上四步的操作不断调整,在对调整前后的比较与思考中,使我对有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下,就把调整前后的方案作如实记载,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将写作分为两个部分:小学一至二年级为“写话”,三至六年级为“习作”。鉴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作文中常出现问题,所以对指导三年级习作,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雪儿》是义务教育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内容。课文主要讲述了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被爸爸带回了家。“我”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雪儿和“我”做伴,“我”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我”放飞了雪儿。课文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内容感人,情感真挚,是一篇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并能使学生从中感陪到人与动物和谐之美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3.
听了两节二年级《可能性》教学研讨课。课后研讨时,参与评课的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时的表现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学生说"我明天可能受到老师的表扬","我将来一定能考上某某大学"等话有些"离谱",似乎并不是数学中的"可能性"问题。如果不是"可能性"研究的,教学时教师为什么还热衷于让学生说呢?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可能性"呢?"可能性"是不同版本二年级教材新增加的教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语课堂学教育的缺失 我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和一个初中二年级学生.同时读一篇他们都还没有学过的章——人教社八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篇课.当代作家李森祥的《台阶》。之所以选这篇章。是由于这篇现代新字生词极少。甚至可以说写得十分浅白,可以“照顾”到那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全除了“尴尬”一词外。几乎没有十分出彩的字句。不到20分钟。他们都读完了。我问:读懂了没有?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读懂了。,我逐一地问他们:这篇章说些什么?小学四年级学生回答:讲一个父亲把一座三级台阶的房子改为了九级台阶的房子。初中生显然嫌小学生的回答太简陋.补充道:主要是他家乡有一种观念,房子的台阶越多,房主人的地位就显得越高。初中生为他比小学生读出的东西要多一些而显得尤为得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巫新秋 《中学教育》2006,(11):50-50
女儿小学毕业考试前要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于是我对她六年来所学的古诗进行了汇总。发现她所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在小学语教材中共安排了64首古诗词,分别以讲读课(含“包诗”的形式)、阅读课、练习中的“读读写写”三种形式出现。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他们对64首古诗词的掌握情况怎么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2006年6月15日,我对一所小学六年级一个班的53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是让他们写出6年来以讲读课形式出现的10首古诗,其中一、二年级各一首,四至六年级每个年级两首。结果默写的正确率为83.9%。  相似文献   

16.
“可能性”是《标准》第一学段新增设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这部分内容是概率知识的初步渗透。概率一直是高等数学的教学范畴,多数小学教师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因此,在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组织课堂教学时都可能出现困惑与偏差。本就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提出教学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可能性”,是新课程实施后才编人教材的内容。执教者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乐在其中,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息。  相似文献   

18.
一至三年级我们培养学生“写”的能力,重点放在使学生愿意写、有内容可写上。学生升上四年级后,愿意写、有内容可写仍然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为了使学生愿意写、有话写,我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笔者听了有关“可能性”的两节课,内容在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2页和三年级上册第84页,形式都是摸球游戏,教者对教学结果的处理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三年级是小学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教材对他们的要求又比低年级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感觉无从下手。有话讲不出,教师也觉得教得困难。我认为,以下方式可以解决这些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