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游客来到一个采石厂,问了三个工人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耐烦地回答:“你看不出我在切割石头吗?”第二个工人回答:“我是在养家糊口。”第三个工人放下凿子,挺起胸膛,很骄傲地说:“我在盖教堂!”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做了回答;2.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创造性回答;3.对三个规律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人贵立志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和第二个工人的回答分别是“砌砖”和“赚钱”。第三个工人却回答:“我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数年以后,第三个工人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师。  相似文献   

4.
施红雷 《陕西教育》2010,(11):50-50
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劳春燕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时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成为一个科学家需要什么?”丁回答:“兴趣。”第二个问题:“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什么?”丁回答:“兴趣。”第三个问题:“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需要什么?”丁回答:“还是兴趣。”可见,  相似文献   

5.
有人曾问三个建筑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好的房子。”多年后,前两个业绩平平,第三个工人却成为了有名的建筑师。可见,播种怎样的思想,就会收获怎样的人生。最近,某地新课程师资培训班传出了一则“新闻”:许多教师明确表示,我们不需要什么理论,只要专家手把手地教做法,让我们知道如何去操作就可以了。另有调查表明,不少教师的案头,教学参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模拟试卷之类东西堆积如山,却难觅教育理论著作的踪影。这表明,许多教师根本没有自己的教育梦想或教育信仰…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学习“文”是如何表现“图”的;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教学教程师:上节课老师指导大家预习了《马踏飞燕》这一课,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不少问题,老师将它们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出示小黑板)问题一:马为什么会踏到飞燕上?问题二:马是什么样子?问题三:怎样使马保持平衡?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课文哪一段回答以上哪一个问题?生:第三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一个问题,第二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二个问题,第四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师:对。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看图听…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品质     
在一条马路上,一位智者遇到了三位埋头苦干的修路工人。这位智者问了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在做什么?”第一位回答说:“在修路”,第二位回答说:“在挣钱,养家糊口“,第三位回答说:“在为国家做贡献”。你喜欢哪种回答?如果是你,又会做出哪种回答?第一个工人就事论事,低头干活不看路,他看不到工作有什么意义,属于当一天和尚撞一  相似文献   

8.
编者推荐:题中“阳光”二字指明“转弯”的必要性,为正文提出了要回答的问题——怎样“转弯”才能发现“阳光”。从事例中概括出来的三个小标题,作了由浅入深地回答。  相似文献   

9.
1.认识分数、单位“1”(1)自学课(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4页最后两段,思考:①课本列举了哪三样东西?②这三样东西是怎样分的?③其中的一份用多少来表示?学生自学完毕回答第①题后,教师出示3张图片并说明我们可以把一块饼,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分别叫做单位“1”,让学生回答这些单位“1”被平均分成几份?红色部分是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同时,形成板书:  相似文献   

10.
从小学到大学,有关眼镜的点名方式如下:小学教师:“戴眼镜的那位同学,请回答。”初中教师:“第三排戴眼镜的那位同学,请回答。”高中教师:“第三排戴眼镜的那位女同学,请回答。”大学教师:“第三排戴眼镜的那位穿T恤的女同学,请回答。”研究生导师:“不戴眼镜的那位同学,请回答。”提问一位女士向交警解释,她是一个教师,因为急着去上课才不得不闯红灯的。那位交警听了,很高兴地说:“夫人,我今天终于能实现一个多年的愿望了,我一直等待有一位教师来我这里。现在,请你坐到桌前,把‘我闯了红灯’这句话写500遍。”惩罚物…  相似文献   

11.
失误的上帝     
佚名 《良师》2010,(6):1-1
有一天,上帝创造了三个人。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相似文献   

12.
在教“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教师首先出示“1+ 3×2”这道题,全班大部分学生举手争着回答,一位学生说:“1加 3等于 4, 4乘以2等于 8。”教师把得数板书好,问学生对不对,他们都说对。这时,教师出示下图:   问:“一共有几个△ ?”“ 7个。”“怎样列算式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三个算式:1+ 6=7,1+ 3+ 3=7,1+ 3×2=7。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问题:看图写算式中的第三道算式与首先出示的那道算式完全一样,但得数不同,1+ 3×2=8是错的。错在哪里呢 ?他们全神贯注地自学例题,课堂鸦雀无声。片刻,课堂活跃了,…  相似文献   

13.
“异想天开”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形容想法非常奇怪”。长时间以来,它在人们头脑中是“幻想”和“脱离实际”的代名词。但听了下面这个小故事,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呢?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解着有关蔷薇的知识,之后教师问学生们:“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可怕的刺!”另一个学生回答:“是美丽的花!”第三个学生答非所问:“我想,我们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这则故事中的第三个学生想必每个教育者都遇到过,但我们往往视他们的想法为“异想天开”而轻易地加以否定或干脆置之不理。事实…  相似文献   

14.
乾隆趣释“夫”字乾隆皇帝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一次他到江南巡视,看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跟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地问:“这是什么人?”张回答道:“他是个农夫。”“农夫的夫字怎样写?”张玉书顺口回答:“就是两横一撇一捺,轿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和...  相似文献   

15.
学校“内涵发展”之路注定艰辛,办学者必须想清楚几个问题:第一,应当发展哪些内涵?第二,要克服哪些困难?第三,怎样提升“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16.
心灵之狱     
程应峰 《教育现代化》2005,(10):127-128
曾经有三位前美军士兵站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其中一个问道:你已经宽恕那些抓你做俘虏的人了吗?第二个士兵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第三个士兵评论说:这样,你仍然是一个囚徒!显然,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的士兵心中有狱,所困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事实也是这样,不宽恕别人就是不放过自己。  相似文献   

17.
到底是谁在问?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是谁在发问?教材认为是桃花源中人,因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第2小题是这样说的:“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持这一观点,其“练习说明”中的答案是:“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相似文献   

18.
四、MM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问题任何数学教育理论,任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具体的数学教学,都要回答“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怎样做”的问题。MM教育方式在“2238”式的表述中,已回答了“怎样做”的问题: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两个功能,贯彻两条基本原则,瞄准三个具体目标,自觉恰当地操作八个变量。但仍然太“原则”,到底应如何去发挥、贯彻、瞄准和操作呢?这就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问题。1.MM教育方式的教学设计。MM教学设计除了依据刘述的“2238”之外,还要遵从几条简单的原则,即①渗透和使用的原则。就是坚持教…  相似文献   

19.
余琴珠 《家庭教育》2007,(10S):20-20
主持:同学们.如果你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们会怎样回答?也许你们都会大声地回答:“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小时候老师就是这么教我们的。但是,除了这样的答案,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精彩的回答。杭州市娃哈哈小学的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发言非常踊跃,请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三个旅行者     
苦恼人言:年级的一次数学竞赛,一向数学成绩都拔尖的我竟然连前三名都没取上。比赛时我并没有紧张,我不知道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   捕手出招:时刻警惕着 !不仅是对付敌人的妙招,更是善待自我的“良药” !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店。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的时候,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于是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事呢 ?”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