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一轮的课改浪潮激活了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生成无法预约的课堂精彩:创设情境体验,收获了独特的个性感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不是学生分享华美的课件大餐,不是教师退守到仅担当课堂组织者的盲目,更不是掉人教师显示自我才情的课堂旋涡里而不能自拔,而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神奇,引领学生沉入语言内部,能读出语文味,品出语文味,写出语文味,让课堂溢出浓浓的"语文味",真正回归语文教学本体.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因此,改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习语言的乐趣,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即语文课堂要体出"语文味"。"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使语文课洋溢出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阅读的中心环节是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因此,"语文味"是可以读出的。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生命生命》课外阅为例,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读出语文味谈谈自己的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3.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把教材钻研好。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有效地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和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或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一篇课文.教师要透过文本的字面去感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细致地体验文中蕴藏的情和味.让文本与学生和教师三方面有机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评价学生上。教师引导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而"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是语文味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语文味课堂的浓化剂。1、课堂评价要细读文本,品出语文味。2、课堂评价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子,生成语文味。3、课堂评价要品析词句,嚼出语文味。4、课堂评价要对比品析,赏出语文味。5、课堂评价要幽默风趣,再现语文味。6、课堂评价要纠错改进,烘托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味蕴藏在朗读里。朗读是教学语文的根本大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都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美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情意绵绵的朗读中读活文本,读出诗情,读出画面,品出诗味,感悟诗韵,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香。教学《山雨》一文,我巧引学生读文想画,品味雨声,体味雨景,读出醇美的语文香。  相似文献   

6.
<正>专家说,小学语文,姓"小",名为"学语文"。小学生学什么样的语文?答案肯定是充满原创味的语文。什么是充满原创味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共拥原创?每个人都是父母交给世界的原创作品,师生均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用好自己的原创教学智慧,让每位学生生活在原创的课堂世界里,认识到自己童年的原创,开始创造一个个童年的奇迹。  相似文献   

7.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读"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读书太少.即使是读,也只是浮光掠影地读,没有真正读出问题与读懂文章.不少语文教师把自己扮演成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的大脑当作器皿"灌".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是语文教师追寻的目标,那么,充盈"数学味"的课堂则是数学教师一致的追寻。教师要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从数学的思维切入,充分挖掘,打造充盈"数学味"的课堂,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真知。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常这样评价一节课:"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怎么才能体现"语文味"呢?一、静下心来,聆听课堂的"静水流声"1.让课堂回归平静。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很多教师课前让学生们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则像导演一样,"穿针引线",让这台  相似文献   

10.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本文以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侯秉琛《少年闰土》教学为例,对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语文味"进行品析,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凸显"语文味"的六个注重。注重个性解读,散发"语文味;注重诗化课堂,读出"语文味";注重"咬文嚼字",品尝"语文味";注重激发情感,感悟"语文味";注重拓展延伸,发展"语文味";注重师生互动,触摸"语文味"。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要关注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读"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读书太少。即使是读,也只是浮光掠影地读,没有真正读出问题与读懂文章。不少语文教师把自己扮演成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的大脑当作器皿"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侵害,学习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12.
邵国春 《成才之路》2013,(32):56-56
注重课堂教学细节,在教学细节中体现语文味。即语文教师精心准备导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进入情境。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师善于捕捉课堂“教学机智”,让师生互动闪耀着智慧真诚的火花,师生共同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让语文课体现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浓浓的语文味,是语文课堂中教师所追求的境界。语文味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等方面综合表现的结果。而教师的口头语言富有语文味是整个课堂富有语文味的基础。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堂口头语言的提升上下工夫,力争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富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何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要不断去探索和实践的。在实际工作中,我觉得我们还得以学生为根本,让语文姓"语",追寻有"语文味"的"本真语文"。课堂永远是我们的主阵地,"本真语文"必须要有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我们的课堂,首先是要有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课堂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小学生的阅读达到上述要求,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快乐的阅读,让学生"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相似文献   

16.
<正>从教多年,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一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你的感情来"等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朗读"是语文学习最为重要的学习策略与能力目标。多年来,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多数语文教师在不断地实践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初读感知课文基础上,围绕一个问题或中心事件来让孩子找到重点词句;阅读批注,写下感悟;然后是课堂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这不仅让酷爱语文教育的我感到有些单调、寂寞。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通过读,能让学生"读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又让学生"读出"(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阅读活动不能只追求整体化一的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相似文献   

18.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更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语文,朗读是出发点,亦是归宿地。无数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读出"语文味",读出"生活味",读出  相似文献   

19.
以黄玉峰老师《老王》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境界的两层含义:一是文本解读中的"自觉"——具体做法有:读出文本的应有之义;读出教师自我,"把自己放进去","把时代放进去";以细读的方法,读出文本的深意。二是教学活动实施中的"自觉"——自觉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自觉遵循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性;科学处理课堂上教师讲多讲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语文这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浓缩,同时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我们提倡阅读教学要读出"语文味",而这里的语文味其实就是指言语与精神融化的滋味。可以说,语文味是语文特有的学科特点的集中体现,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究阅读教学的学法,使"语文味"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滋味,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品味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