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列宁曾经指出:“在小说里全部关键在于个别的环节,在于分析这些典型的性格和心理。”作为以人为主要对象的文学,它要完整地反映人的真实,除了描写人物的外部状貌和活动,同时也应揭开人的内心世界,直接呈现人的精神状态。在这方面,茅盾的长篇小说《虹》可以说是一部堪为范例的杰作。作者在真实地描写现实社会的冲突中,极其细腻地剖析了小说主人公梅女士无比丰富的心理活动,打开了这奥密的内部世界,既为我们展示了从“五四”到“五卅”期间在矛盾纠葛中前行着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同时,又通过这演变着的心灵鲜明地析射出发展斗争着的时代的面目。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第二册《鸿门宴》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和表现可以归纳为五个“二”、五个“三”、四个“四”。  相似文献   

3.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3 0年代 ,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 ,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 ,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到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 ,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 ,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 ,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 ,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这是鲁迅先生在“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写的《〈呐喊〉自序》一文中的一句铭言。《呐喊》小说集和这篇《自序》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从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呐喊》收有作者“五四”时期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说。是一九一八年春到一九二二年冬五年间写的。小说反映的思想内容,集中地表现了当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心声,在形式上则以新颖独特的民族格式开创了一代文学的新风。《〈呐喊〉自序》,是作者就  相似文献   

5.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30年代,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相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严静  肖锦龙 《甘肃教育》2005,(12):31-31
19世纪的《伊》评较之前一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从作家出发.还是从作品当中的人物出发.评论者都是“人为开掘的基点。评论者开始通过对荷马作品的系统分析来总结作家个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规律。“阿喀琉斯”、“海伦”等主要的人物形象成为评论的重点。批评者从人物的性格入手,表现人物对情节的推动,寻找行为的内有动因,在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7.
第一节阅读鉴赏准备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7年至1927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始于新文学革命,迄于五四落潮、大革命失败。其主导倾向体现了鲜明的五四精神,文学的主要部分被称之为“五四文学”,用文学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便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响亮口号,“个性解放”“人的解放”也成为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如下:《呐喊》和《彷徨》是鲁迅这一时期的两部小说集,其中既包括了他于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包括《阿Q正传…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至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期间有推翻清朝政府的辛亥革命,有吹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号角的“五四”运动,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卅工人大罢工,有一九二七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并且在这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思想变化。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     
叶圣陶,又名绍钧,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江苏省苏州市人,一八九四年十月出生于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一九一二年中学毕业,因无力升学,辍学当小学教师,达十年之久。一九一九年开始写怍。他的早期作品大多取材于受压迫受剥削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不幸遭迂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压迫下走投无路的艰苦生活。一九二一年同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其后主要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担任编辑工作,也曾在上海的大、中学校教书。一九二四年发表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比较成功地再现了某些知识分子卑怯、庸俗、自私的心灵,受到了文艺界广泛的注意。一九二八年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这部小说在从“五四”到“五卅”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倪焕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叶永烈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其中,近150万字的《“四人帮”兴衰》经重新修订后,分成《王洪文传》、《张春桥传》、《江青传》、《姚文元传》四卷本分别出版,加上第五本《陈伯达传》,构成了他自称的“黑色系列”文学传记。这是近年来传记文学从“五四”以来从“现代性”倾向向“后现代”的稗史化与世俗化的倾向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他所谓的“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上,而且在创作主题和创作方法上对传记文学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读者对表现和发泄自己的苦闷情绪的要求甚为强烈,希望在作品中能够看到更广阔的社会人生,看到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命运与性格的非“观念化”的更个性化真实描绘,鲁迅作为开乡土小说风气的大师,其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在《故乡》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故乡》中的一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仿佛绘画中运用疏体笔法涂抹大色块,色彩单纯而浓重,强烈的主观抒情性隐匿其中,虽然不着声色,但却将我们引入了一个意蕴深沉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我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田汉的革命和文学道路,1925年“五卅”运动对他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也为这场反帝爱国斗争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今天,我们回顾和研究他对于“五卅”运动的贡献和“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对于这位作家的深入研究,理清他的前进轨迹,弘扬他的革命精神,是很有意义的。 一 “五卅”运动在田汉的革命道路、文学道路以及个人的生活道路上,不啻是一块高高的碑  相似文献   

13.
从《子夜》到《清明前后》——以描写民族资本家为主的系列作品和从《蚀》三部曲到《霜叶红似二月花》——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系列作品的创作,茅盾因此而被称誉为现实主义作家。“五四”时期,茅盾作为一名批评家,主张作家要寻求获得“冷静的客观描写”和“崇高的理想”,作品要有强烈的“时代性”。不久,他本人也开始走上了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言。“自序”既记叙了作者从十九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生活的经历,又表明了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还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点;介绍《呐喊》的写作过程、成因等,内容繁富,再加上自身经历,思想发展、《呐喊》成因三者有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五卅节的上海》是陆定一同志五四以后写作的一篇优秀散文。曾发表在一九二六年《洪水》第二卷第八期上。这篇散文,以极其真实的笔触,记叙了一九二六年上海人民为纪念“五卅”惨案一周年而举行的集会和游行示威的斗争。“五卅”惨案发生在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在此之前,发生了日本纱厂枪杀工人领袖、共产党员顾正红的事件。这一事件激起了上海人民的极端义愤。于是在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学生等各界群众,纷纷涌向街头,进行演讲宣传,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当时英国捕头指挥巡捕逮捕演讲宣传的群众,并开枪向群众射击,当场死伤数十  相似文献   

16.
解读《飘》的"明天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天意识”既是《飘》的主旋律,又是其女主人公郝思嘉的隐形性格。作品以美国南方奴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进化的痛苦蜕变过程为背景,通过描写郝思嘉的生存经历、心路历程、爱情纠葛和婚姻生活,表现了她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作品可从郝思嘉对真挚爱情、和平安宁和男女平等三个层面解读“明天意识”的丰富内容和深刻蕴涵。  相似文献   

17.
巴金长篇小说《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曾树生形象是“五四”新女性形象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仅针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形成原因做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8.
《百合花》的细节描写对“我”这个人物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表现人物感情、思想性格的有效载体.但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认为《百合花》是矫揉造作之作,一是作者对人物感情处理不当,二是细节不真实.有的教师也持这种看法.这是个老问题.笔者认为,作品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是昭然的,但作家对人物感情进行非适度处理也是显而易见的.读《红楼梦》,谁也没有提出作品中哪处哪处细节不真实,什么什么地方人物感情的表现有失分寸.因为,从总体上看,《红楼梦》作者没有用尽美的生活现象去表现美的本质,也没有用尽丑的生活现象去表现丑的本质.《红楼梦》所展示的生活画面,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纷坛杂陈的.而《百合花》作者用“尽美”的生活现象来表现美的本质,并且有所强化.如果说《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是适度的,那么《百合花》的艺术表现则是非适度的.《红楼梦》以其适度的艺术表现,展示生活的原貌,成为永垂史册的艺术珍品,《百合花》则以其非适度的处理方式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小说成为多篇小说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司马迁的身世、经历及《史记》作品等多方面切入,对司马迁思想上的一个重要方面──义利观,进行了辩证分析探讨:1.司马迁─反儒家重义轻利观念,立足十社会发展和现实人生、特别强调了“利”的重越性;2.司马迁在重利的同时,还崇尚“义”;3.在处理义利撞车局面的时候。司马迁表现出重大功利轻小义、小耻和重大义轻个利、私利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