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先秦时期颛顼史传是始自先商融合东夷、淮夷的文化传统,并成为殷人重要的祖神信仰之一。殷周鼎革,周人不仅继承殷人文化传统,还发展了自身文化为殷遗所认同。如殷遗秦人很早便表现出对周文化高度认同。秦人占据岐周地区后,几乎承袭了原来周人对西土诸国如蜀、西戎的经营策略。春秋以降,秦、蜀文化经济交流频繁,作为秦人重要的祖神信仰——"颛顼",其史传可能缘此流入蜀地。加之蜀地自身深厚的巫术信仰基础,与颛顼史传特征十分契合,故而蜀地很快就对颛顼史传广泛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说《大雅·公刘》──《诗经》名物新证之四扬之水周人的历史,差不多和夏人、商人一样悠远。只是在灭商之前,周人不过是两个王朝治下的一个部族,所以没有能够留下一部谱系清晰的成文史。後人的追述,或取传说,或多推测,不得其详,未免缺略,遂难完全凭信。综合史家的...  相似文献   

3.
正一、"六艺之学"的实践模式"六艺之学"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发轫于商周之际的神权道德,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减损了殷礼中的宗教神权意识,增益了周人的宗法道德观念,形成了"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大雅·烝民》)的教化主张,由此原始礼乐的宗教仪式逐渐让位于礼乐的道德教化,在"敬德保民"的哲学突破中,逐渐形成了孔子的"以仁释礼"、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礼乐一体",系统地构筑了"六  相似文献   

4.
学者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王鹏 《华夏文化》2008,(1):60-61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也不过四千多年,然四五千年以前的人类靠什么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呢?原始符图无疑是文字的雏形。或如《山海经》中传说的河图、洛书,据说夏朝人得之曰《连山》;商朝人因之做《归藏》;周人也是以此演成《周易》的。《周礼》中又把《连山》、《归藏》、《周易》并列,  相似文献   

6.
伍晓明 《中国文化》2010,(2):121-124,125-135
<正>一传统政治话语中的"父母"与"赤子"之喻在中国传统中,视天与人之关系如父母与子女是一流行观念。①此父母—子女关系又由"天之子"为中介而具体地实现为一种"天子—子民"的政治制度。天被认为将其作父母的责任具体地转授于天之子,所以天之子即是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②而作为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天之子即应为人民负起如父母对子女所负之责任。在传统经典中,此责任即被直接规定为:"作民父母"。《尚书·泰誓上》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谓"元后"即民之大君也。  相似文献   

7.
《寻根》2016,(6)
正随着歌曲《六尺巷》在2016年春节晚会上被演唱,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广为人知,故事的主人公张英及其家人,更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赞。现在的"六尺巷"是2002年才恢复的,而有关"六尺巷"的传说则流传很久了。最早记录桐城"六尺巷"传说的是近代姚永朴的《旧闻随笔》一书,其卷四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  相似文献   

8.
莎剧《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思想与儒家思想之比较徐颖果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巨人、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威尼斯商人》写成于1596年左右。四个世纪过去了,我们重读这篇西方名作,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威》剧当中体现的基督教的教义精神,和我国古代的...  相似文献   

9.
正唐代,中原与西域文化交往频繁,这可以通过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商人、僧侣、留学生和使臣凸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胡人选择在长安定居,并逐渐将其生活方式融入唐代社会之中。这其中,由胡族商人发起的,将胡姬与酒肆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吸引着当时无数的文人骚客或达官显贵为之折腰。"胡",在中国古代最早是指北方和西方以游  相似文献   

10.
正《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周时期,战争和对祖先的祭祀同等重要,二者共同构成了周人社会生活的两大主题。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西周军队的武器装备、兵种和作战方式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本文试图通过对关中地区随葬有青铜兵器的墓葬和车马坑的梳理,以及对馆藏兵器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一、西周军队的武器装备西周时期,战争频仍,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各国想方设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代表当时最  相似文献   

11.
从助祭和食前祭祀可以得出周人在祭祀后把祭品吃掉的事实,这也反映了周人的食物来源观,即在周人心目中,他们享用的主要食品大麦和小麦,是先祖后稷弃奉了上帝的命令赠送给他们的,所以在每年举行的籍田札上都要祭祀上帝来"祈谷",以示他们对上帝和先祖的感激.吃祭品的意义就在于能得到祖先的保佑,进而达到宗族团结的目的.这也是周代宗法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近年在陕西神木发现的石峁古城是华夏族祖先黄帝的居邑。这从其所在地理位置与传说中黄帝活动的地域相一致、与黄帝所属姬姓白狄族活动的地域亦相一致,可以得到证明。此外,石峁古城的建城年代与黄帝活动的年代相当,亦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说明。石峁古城同时也是黄帝族后裔周族的发祥地,这从文献记载周人出自白狄、周人早期处在戎狄活动的地域,可以得到证明。此外,根据字形分析,周的氏名显示周人原是以治玉为业的氏族,这与石峁出土大量玉器亦是有着因果的关系。周人后来南迁到渭水流域,为了壮大反商部族联盟的声势而自称为夏,后又称其所分封的诸侯国为诸夏,从而导致华夏民族的产生。追根溯源,自可认为石峁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3.
云南的诸葛亮崇拜多见于滇西,而滇西又多见于永昌,主要反映于当地众多的遗迹、传说和习俗中。它们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这些遗迹的叙事源头,绝大多数都是附会《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籍中诸葛亮平定南中历史叙述而形成的传说故事,也有些是来自《三国演义》。因此就产生的时间顺序来说,一般应是历史叙事衍生出传说,传说再衍生出遗迹,但也有先形成的民间传说影响后来史书撰写的情形。自元代以来改纂诸葛亮到滇西的史书就不绝如缕,目的是要从叙事源头上改变《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中诸葛亮没到滇西的历史记忆,重构另一套与滇西诸葛亮遗迹、传说、习俗相适的历史话语系统。永昌的诸葛亮崇拜居云南之最,除了与其他地方共有的因素外,其独有的人文历史环境、边疆区位特点等,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爱丽 《寻根》2023,(5):19-22
<正>远古定居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先民们在农耕生产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逐渐产生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礼制文化。同时,周人创立并完善了周礼,以周礼为文化基础和主流的儒家学说,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陈留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陈留地域文化和黄河文化不止在空间地缘上产生关系,同时也在文化意蕴上有所关联。汉至五代的陈留王,作为中国古代分封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对河图洛书的探索由来已久,但河洛之学的兴起,当以五代陈搏为始。此前的河图洛书记载,止于传说和神话。陈搏为河图洛书作图,宋代邵雍、朱熹等在注易解传时遂为此纷争,对河洛的探究俨然成为显学。徙此至明清,易学家们一直聚讼不息凡九百余年。本文拟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一、先秦两汉的河洛传说;二、纬书中的河洛政治神话;三、河图洛言舆明堂九宫图;四、河图洛书与九十数图;五、图书疑古派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李建珍 《大理文化》2011,(12):83-84
对苍山的感知是源于对"风花雪月"之"苍山雪"的向往,还有那对兄妹消灭瘟神并化身雪人峰的雪神,永镇苍山保护一方百姓的古老传说。心中的那座苍山,高峻巍峨,器宇不凡。来到大理,抬头四顾,环城皆山也。哪一座  相似文献   

17.
洱海之滨     
海烟 《大理文化》2012,(1):45-45
我明白你的身体里,养着一只飞翔之鸟 和一个望夫云的传说 我知道在你的唇齿之间,紧紧噙住的 一定是那决绝的云,从上关花到下关风 从洱海月到苍山雪,每一处,都会为你洒下无尽的忧伤  相似文献   

18.
剑与火中的爱情之歌──读司各特的三部长诗李伟民读过19世纪共同著名诗人司各特(Scott)的长诗《湖上夫人》、《最后一个行吟诗人之歌》(以下简称《诗人之歌》)和《玛密恩》之后,我深深地被苏格兰旖旎的湖光山色和缥缈绮丽的动人传说折服了。正像司各特所希望...  相似文献   

19.
女娲传说家喻户晓,陕西安康平利可能是女娲传说最多的地方.<华阳国志>记载今平利为"九君抟土作人处","九君"实与"女娲"形近而讹.可以推测,平利一带关于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可以追溯到东晋以前.  相似文献   

20.
陕西商人与西秦会馆□土军勇在祖国盐都自贡,有一座素负盛名的文化景点,那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由陕西商人建造的西秦会馆。西秦会馆,又名关帝庙、陕西庙,座落在现自贡市中区龙凤山麓,面南背北,占地4000多平方米,是我国南方地区会馆建筑的典范之作。整个建筑群体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