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闫志刚 《留学生》2009,(12):23-25
刚刚闭幕的"2009年中国国际教育展"火爆异常,主要留学目的国都不同程度上加大了推介力度,力求分得中国留学市场一杯羹。在众多国家中,日本有近50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参展,其中不乏世界知名高校,日本政府及学校纷纷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学生赴日留学。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这是否意味着赴日留学的大好时机呢?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设立预科班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与江苏省苏州中学今年2月签定协议,将苏州中学指定为早稻田大学的“生源基地”,在苏州中学设立“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留学预备班”,苏州中学的毕业生如通过早稻田大学的英语考试和面试,将被直接录取到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留学。第一批学生可望于明年4月赴日。  相似文献   

3.
日本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与江苏省苏州中学于2004年2月签定协议,将苏州中学指定为早稻田大学的“生源基地”。苏州中学的毕业生如通过早稻田大学的英语考试和面试,将被直接录取到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留学。第一批留学生可望于2005年4月赴日。  相似文献   

4.
放眼     
《中国高校招生》2007,(12):17-17
留学日本吸引中国学生日本政府和大学主动到中国寻找"优秀人才"。目前至少有27所日本大学在中国设立了事务所,直接网罗知识精英赴日留学。日本关西名校同志社大学还在中国举办入学考试。早稻田大学也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还与北京大学有协定,以"双学位"和"通用学分"等制度,来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该校还与江苏省苏州中学合作,计划今后直接从  相似文献   

5.
陈滔伟 《神州学人》2005,(10):26-27
根据2005年教育部公布的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去年的总出国留学人数约为11.5万,其中赴韩国3000人,赴日本1.1万。另据统计,目前在韩中国留学生为8900多人,在日中国留学生估计已超5万。与中国在韩留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在华留学生却已多为4.4万人,占外国留学生在华总人数的40%。如此现状让笔者甚感疑惑:诚然,中韩留学生交流史远不及中日留学生交流史那么长久,但韩国作为与中国有着同样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度,作为科技发达水平可与日本抗衡的亚洲强国,作为有着丰富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像日本那样成为对中国年轻人很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国呢?日前,笔者随教育部代表团对韩国教育部和延世大学、首尔国立大学(原汉城国立大学)、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八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访问,对中国赴韩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等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赴日留学由于签证的分类,可分为“留学”签证和“就学”签证。根据日本的教育体制,在日本语学校或类似的日语机构中学习的学生被称为“就学生”,发给“就学”签证,在留期间为半年或1年,而在大学预科,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学习的人将发给“留学签证”,为期1年或2年,同时留学签证持有者享有购买学生月票,申领当地政府发给的自费留学生支援费等待遇,许多有意赴日留学者在咨询过程中,都要求进入大学预科或短期大学等可申办“留学”签证的教育机构学习。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生可以凭参加“日本留学考试”的成绩直接进入日本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读书,这样的大学被称作为“日本留学考试利用渡日前入学许可校”。请先向这些大学咨询并得到确认其有“赴日前预先录取之大学”的录取方式后再参加这一考试,而且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以这种方式留学日本会省去不少时间与金钱。  相似文献   

8.
留学英国     
刘杰 《教育与职业》2003,(10):20-20
本刊记者在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了解到:一、英国的大学学院与大学的区别:英国有500多所大学,大学学院有9所。大学学院提供的课程与大学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学院是因为它与大学相比规模较小。大学学生为3万人左右,而大学学院学生为其一半,但入学要求和毕业后授予的学位与大学无区别。二、大学、大学学院与学院的区别:大学、大学学院为公立学校,不开设高中课程;学院为私立学校,开设高中课程。三、留学英国政策动向:1.今年2月23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两国互认学位学历”的协议。此协议的签订表明了两国对彼此学历的认可,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留日的学生越来越多,日本也因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益扩大中国留学市场,同时简化中国留学生入境管理手续。种种优厚政策使得我对赴日本留学向往不已。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成功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并且顺利地获得了赴日本的留学签证。 我觉得,办好留学签证后,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住宿了。正所谓“安身立命”,有了安身之所,才能安稳地生活、有效地学习。 在准备赴日本留学期间,日本的亲友帮我打听到一些有关日本学生住房的消息:  相似文献   

10.
在父亲的建议下赴日留学“在日本读大学的日子每一天都很快乐、充实,”孙岚满脸笑容地说,“和朋友们聊天是最开心的了!”孙岚最初开始考虑到日本留学,是缘于高中2年级时父亲的建议。因“文化大革命”而没能进入大学深造的父亲,总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父亲认为到日本留学有亲戚可以照应,而且“独自去国外学习的经历对孩子十分有好处”,就这样,从小倍受双亲呵护的孙岚在1998年7月高中毕业后,于同年9月只身来到了日本。  相似文献   

11.
在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与日本国际教育协会于2002年11月23、24日在北京举办了“中日高等教育展暨日本留学说明会”,有37所日本著名的大学及1所日语学校的代表参加。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专程来到北京的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留学情报中心所长堀江学先生。记者:请问日本留学情报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日本实行国内留学制度国内留学,是相对于出国留学而言。近年以来,日本有关省厅、高校和许多企业等都实行国内留学制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国内留学制度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本各企业把高中毕业的优秀在职职工选送到大学去深造,由企业负担所派遣学生的学费...  相似文献   

13.
这次以自费赴日、在留资格为“就学”的日本语学习与在留资格为“留学”的大学学习为例,就如何向语言学校或大学提出申请,获得许可后又如何前往日本的实际情况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14.
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2013年8月12日报道,目前,在东欧各高校注册入学的国外学生数量显著增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数据,从2005年至2011年,赴匈牙利留学的国外大学生(尚未在生源国获得第二个学位的大学生)数量增长了21%,从1.3万余名增加到1.6万余名;赴捷克共和国留学的国外学生数量增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日本“远离留学”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而在“远离留学”的潮流里,日本人赴美国留学人数的成倍减少尤为突出.但日本人究竟是“远离留学”,还是“远离美国留学”,并没有引起日本学界的足够重视和专门研究.本文首先揭示日本远离美国留学的现象,进而从国家政策、经济情况、高等教育制度等方面分析日本人赴海外留学,尤其是赴美国留学人数逐年递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最新留学日本的水平测试 [日本留学考试]替代了过去日本的大学(大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所要求的“日语水平等级考试”和“自费国外留学生统一考试”(2001年12月已废除)。在2003年内进行2次(6月以及11月第3个星期日),考试地点设在日本国内和亚洲几个国家。  相似文献   

17.
《学子》2003,(1)
主人公:王奇(弘博2001年四月赴日留学生)王奇,2001年4月赴日本留学,现在就读东京的一所语言学校。初见王奇是在弘博日本语学校,她是借回家探亲之际到母校看望昔日的老师。王奇不像以往记者采访的留学生高中毕业后就出国留学,而是工作多年后才决定出国的。她向我介绍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令我决定去日本留学,一来想换个新环境,二来也想出去锻炼锻炼、见识见识。由于我的日  相似文献   

18.
留英偶忆     
黄洋 《神州学人》2007,(8):36-37
留学英伦已经是许多年以前的事了,但回忆起来,一些经历与情形仍然历历在目,成了我记忆中难忘的一部分。1987年,我获国家公派,由复旦选送,赴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古典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古典学是西方大学里的人文基础学科,但国内却没有这一科,在整个东亚,至今也只有日本少数几所顶尖的大学里才有。我虽然在1985年  相似文献   

19.
李明滨,台湾省台北人.1933年12月16日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同年留校任教,师承著名文学翻译家曹靖华,专攻俄苏文学研究.后曾赴莫斯科大学留学深造,多次应邀赴前苏联、俄罗斯、乌克兰、日本等国访问、讲学、出席国际会议,是中外著名的俄苏学家.现为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20.
百年留学大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州学人》2000,(12):13-17
1901年 清政府发布实行“新政”的诏书,把派遣学生留学日本作为一项新政积极推行。 留日学生创办《国民报》。1902年 鲁迅、何香凝赴日留学。到这年底,赴日女学生已有十余名。 清政府令各省督抚:“筹给经费,(选学生)派往西洋各国,讲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真才,以备任使。”1903年 张之洞从江南水师学堂选派学生16人赴英国、法国留学,学习军事技艺。 湖广总督端方两次从湖北各学堂选拔学生58人,派往欧美各国留学。与张之洞所派不同,这些学生所学为机械制造、路矿学等。 管学大臣张百熙于年末派出16名学生分赴欧洲各国,作为回国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