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相结合,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雷爱萍 《考试周刊》2013,(74):39-39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相结合,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关于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场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学中,幽默的互动教学能给人以亲切、轻松平和等的感觉.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妙趣横生又鞭辟入理、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嬉.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互动。如果离开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课堂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就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一唱一和,一导一演,使教与学交相辉映,互动和谐统一,从而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教学的  相似文献   

7.
孟晓云 《教师》2013,(6):36-36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梁彤 《考试周刊》2014,(14):62-62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本质是"交往、互动"。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又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重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回归教育的本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是人性成长的需要,也是达成主体共识的桥梁。课堂中的教学互动是师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要变"教师为中心"为"学习者为中心",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者变成积极主动的教学活动参与者。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互动,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1,(45):19-20
"互动式"教学模式把教育活动看作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的教学模式。初中科学课堂实施互动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提升初中生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把互动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突出互动的价值,让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又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重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回归教育的本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是人性成长的需要,也是达成主体共识的桥梁.课堂中的教学互动是师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要变"教师为中心"为"学习者为中心",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者变成积极主动的教学活动参与者.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互动,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2.
王羽菲 《考试周刊》2014,(16):180-181
<正>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具体而言,教与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做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构建有效的解剖学课堂师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观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那种教与学的割裂状态、静止状态,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真正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为此,政治教师要立足学校实际、学生实际,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不断探索教学工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把学生从画地为牢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发展,同时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改变教师的“勤”和学生的“懒”,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意识,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所谓教学互动就是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对话、理解和合作,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过程。我们认  相似文献   

16.
政治课中学教互动式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学教互动是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对话、理解和合作,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过程,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互动、对话、沟通、交往这些描述课堂教学基本形态的语词逐渐为教师所接受,很多教师已经主动地将互动纳入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尤其在生物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互动是成功授课的法宝,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认识的偏差或者失误,教师也会出现"有意"或者"无意"的教学错误,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错误资源",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的错误、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错误、善于预计可能出现的错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对教师有较高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教与学的关系.师生互动教学的方法有互助互动,示例演练、迂回提问等.  相似文献   

20.
郭金城 《学周刊C版》2014,(10):128-129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互动。如果离开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课堂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