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金莲是80后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创作执着于书写故乡宁夏西海固的乡村,对苦难的回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坚守内心的宁静与美好成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儿童视角是马金莲乐于运用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赋予其作品活泼、灵动、纯真的特点,是其小说创造的一大特色,而塑造不同人生境遇的勤劳女性形象是马金莲小说创作的又一突出特色.建构醇厚而清新的乡土生活世界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独特乡土审美情趣是马金莲给我们的艺术奉献.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迥异的两位乡土小说作家。异同兼具的文化身份,构成他们观察社会与生活的共通视角,使他们在创作上有着同样真挚的乡土情结,关注底层乡土中国、乡土村民。  相似文献   

3.
看了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这是什么意思?有心的生活者?谁都在生活着呀?谁还会没有心?”是啊,如果只是看表面,可以说,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有心的,都是生活者,但是若要细分,同样都在生活着的人,有的人是“有心”的,有的人却是“无心”的。就说写作文吧,经历了相同的事,有的人会写得非常精彩,有的人却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几句话来,写得精彩的人,就是“有心”的,写不出几句话的人就是“无心”的。我在《你想有枝神笔吗?》的文中说过要“多想”,就是这个意思。同样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多想”和“不想”,“有心”和“无心”,结果一定…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是指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以外的人和事。写社会生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写社会上的人,一类侧重写社会上的事。写社会上的人同样需要写出人物的特点来。小学生写社会上的人通常都是写他们的好品质,以便让人学习;要是能反映出时代风貌,那就更好。  相似文献   

5.
在指导职中生作文时,我注重了利用作文指导课,引导他们冲破“言之无物”的误区,使他们在作文时做到“言之有物”。 大千世界,浩瀚人海,是我们生活的空间,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情每景,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只要人们善于观察,多留心,都可以写出来,达到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但学生写作文时,往往看着文题发呆,叫苦不迭,这种现象就是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或“知道写什么(人、事),但不会写得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不难发现,班上那些把写作当成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观需要的同学,作文往往写得比较漂亮。他们喜欢写作,愿意把生活中的所见、所思诉诸文字,他们的文章是有血肉、有灵魂的。除了要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写好作文还要有一些“积累”。“积累”是学好语文的秘诀,同样也是学习写作的秘诀。“积累”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含义:一是生活积累;二是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7.
笔者将马金莲2018年创作的四个中篇小说和以往的小说比较阅读,发现马金莲最新的小说创作,主题意蕴和叙事维度都发生重大转变。在小说的主题表达方面,由乡土言说和女性话语转向"伤害"文学主题的表达,转向对"人的文学"的写作传统的回应;叙事方式则由底层叙事转向文化现代性反思。这种写作和叙事转向不仅具有社会学价值,而且具有哲学批判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马金莲叙事探索的空间应该是广阔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马金莲是新世纪以来崭露头角并获得宁夏评论界首肯的回族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述视角观照西海固古老乡土的民间生存,以平淡自然的文风谱写着清丽的"农事诗",并通过对女性生存状况的书写表达自己对女性的人文关怀。随着题材范围的拓展与对西海固人日常生存的深入思考,马金莲在坚持平淡自然的文风的道路上一定会更有建树。  相似文献   

9.
五四激进人视域中的“科学”,并不拘泥于狭义的自然科学领域,也不看重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而是注重科学的“效用”,认为科学具有改变人类物质生活尤其是改变人类精神生活,实现思想、化、学等各种范式转型的威力。他们利用科学的“精神”与“方法”,作为彻底反叛传统和掀起学革命的思想武器。正是在科学的旗帜下,五四激进人对传统的愚昧习俗展开了深入批判;而怀疑意识作为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正显现着五四激进主义可贵的理性品格,而这两个方面也构成了五四乡土学、“问题小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当孩子无法将自己的生活形诸文字时,当孩子无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抒诸文字时,当孩子无法将自己的个人看法准确地述诸文字时,写作对他们而言就是痛苦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他们写作“受煎熬”的根源.我们需要学会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用儿童的语言书写儿童的生活,用儿童习惯的方式表达儿童的生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是要完成这样的角色转换,做那个帮助孩子“找事儿说”、“找事儿写”的人.  相似文献   

11.
旅居香港后期,施叔青将自己对于生活了十七年的香港的爱恋,化为史诗般的波涛汹涌之作《香港三部曲》,以风尘女子黄得云的传奇一生串连起香港自开埠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向读者展现香港百年沧桑的殖民史和社会变迁,为后人留下一部香江风情图录。  相似文献   

12.
台湾作家施叔青在旅居香港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与她以往的创作风格不同,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回族作家石舒清书写回民生活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以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为创作的文化精神底蕴,表达了一种超然达观而又积极入世的“两世并重”的生死观念。  相似文献   

14.
李之仪与苏轼交谊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之仪作为北宋后期苏门人集团的成员之一,人们除了知道他能写具有民歌风味的小词之外,对他了解很少,也几乎没有研究。本比勘相关资料,对李之仪的出生地、出生年代、登第时间、仕途履历及三次挫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他与苏轼的交往和两人相似的人生遭遇作了分析,他们之间交谊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彼此共同追求的学事业为纽带,还有他们相似的人生态度、人生体味、生活情趣等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中国女性开掘及实施主体意识的世纪。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诸多的艺术之花绚丽绽放,施叔青就是其中十分浓艳的一枝。仅从其侨居香港这一阶段中所创作的《愫细怨》中的主人公愫细这一形象来分析,我们便可清晰捕捉到一位在经济、精神、文化上极具女性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施叔青藉《香港的故事》描摹、衡定都市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书写了人们在欲望面前的种种表现。她以人与人、人与文化的关系在现代都市中所发生的变化,揭示了机械文明和商业文明原理对于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现代日常生活的渗透。同时,她以两性关系为逻辑基础和透视点,揭示了物的力量对两性关系的覆盖,并在此基础上透视两性关系中女性自我意识的需求与来自生命本能的男女相互依赖关系之间的矛盾纠结。  相似文献   

17.
施叔青早期小说《那些不毛的日子》,以现实的童年经验世界为素材,运用西方现代派手法加以表达,回顾了童年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小说以战后小镇宫口为背景,展现了一个病态的乡俗世界,并追忆了童年对死亡的恐惧和梦魇般的感受,从中可见作者受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它与西方语法体系和它与中国语文传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着手点之一。《马氏文通》和中国语文研究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从《文通》与中国古代语文理论、《文通》中的文章学思想、《文通》中的辞气论、《文通》中的古典文化气息四个方面分析阐释了《马氏文通》对中国语文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胡适与马叙伦在1920年代初的索薪运动中,围绕着罢教问题发生了意见分歧。这种分歧体现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在教育政治化和自身经济利益等问题上所发生的内部分化,而产生这种分化的更深层次原因则在于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教育背景、环境熏陶和实际生存境遇等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台湾著名女作家施叔青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和她对西方文学的钟爱,使她的作品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西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