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宋夜雨 《文教资料》2013,(35):95-97
苏曼殊一生“亦僧亦俗”,又有“诗僧”“情僧”之称,他的诗作中,爱情诗占半数之多,亦尤为人们推崇.本文解析其诗作中的女性形象,并由此探究其在凡禅倾向之间的二律背反性.  相似文献   

2.
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诗作中直接或间接地再现了大量女性形象,并且融情于景,常以爱情为载体,将女性形象与其"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诗歌理念统一起来,使女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互融合,折射了女性主义对其诗歇创作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于女性的赞美和歌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多个女性形象分析以及与《台北人》中女性形象的对比,探索其在灵与肉追求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揭示出《僧舞》中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色彩;近而挖掘到小说中的"反传统"意识以及对当今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作中承载"舞蹈"意象的舞者多为女性,在与同代诗人笔下的"舞者"形象进行比较时,考察叶芝对于男女两性的思考并认为其笔下的女性舞者具有独立的主体性。叶芝将"舞蹈"意象安插在爱尔兰本土的神话传说构成的背景之中,在唤醒爱尔兰人欢乐和悲哀的心理残迹之时激活深蕴着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民族身份的追寻和认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班昭<女诫>对"女子四行"--"德、言、容、功"的强调出发,重新观照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所塑造的百位女性形象,揭示了作者的"德才观",并指出他笔下的"才女"形象乃是对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6.
在表现"俄罗斯"主题的诗作中,伟大诗人勃洛克赋以祖国"妻子"或"爱人"等意象,它们是诗人笔下"永恒的女性"形象的延伸,被用来表达祖国俄罗斯在诗人心目中的完美和神圣的情愫。勃洛克反映"俄罗斯"主题的诗作往往追溯国家的既往历史,同时对其未来又充满着希冀与期望,在这些诗作的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深挚的爱。  相似文献   

7.
苏轼作为中国一代具有影响力的词人,其豪放不羁的作词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苏轼在历史中也留下了许多婉约之作,这些婉约之作大多是为女性创作的。苏轼能够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性,改变以往礼教世俗的观念,其词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描写中,表达了自己先进的女性观念。苏轼词中先进的女性观念具体体现在:对歌姬人格的尊重,对女子才华的尊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说法的否定,对妻子忠贞平等的肯定。这些都体现了苏轼不被世俗束缚,勇于表达自己对当代女性形象的认识。这些先进的女性观念对当今社会男女平等也有一定的贡献作用,苏轼词中的女性观对今天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代传奇小说女性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题材是宋代传奇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题材而言,宋代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历史上的后妃、名姬;虚幻世界中的女妖、女仙、女鬼;现实生活中的各色女子。由于作家队伍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宋代传奇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切近现实生活,带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主题的伦理化和浓重的道学气。  相似文献   

9.
《徽州女子诗选》以作者祖籍徽州为准,所选录的作品不仅具有女性诗作共有的特征,体现了"程朱阙里"才媛诗人的地域特色,更表现了编选者一定的道德教化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杨巧蕊 《考试周刊》2012,(34):15-17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从女性的意象代表﹑性格与婚后命运、爱情观三个方面,对中英古典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从代表意象来看,中国古诗多托牡丹寄寓对女子的情思,而英国情诗多用玫瑰代表钟爱的女子;从情感历程来看,中国诗中的女子婚前大都娇羞脉脉,婚后恪守节操却多被弃,因此幽怨较多,而英国诗中的女子婚前多热情奔放,婚后也可能红杏出墙;从爱情观来看,中国女子只相信现世的爱情,而英国女子也相信来世的永恒,宗教气息浓厚。这些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1.
《淞滨琐话》作为王韬最成熟的文言小说,本文在分析它的成书时间、版本问题以及创作动机的基础上进入其具体作品的分析,把《淞滨琐话》女性形象进行细致分类,以题材为标准,用表格的形式对女性形象进行统计分类,分为志怪题材中的女性、爱情题材中的女性、世情题材中的女性、武侠题材中的女性、宗教题材中的女性、历史题材中的女性和非小说篇目中的女性,使读者对作品内容和众多女子形象的特点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超越了当时社会礼教的束缚,她们聪明美丽可爱又不似世俗女子。然而文本中的这些女子形象都是在男性的观察和叙述中呈现的,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比文本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会发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始终没有离开男性视角的观察和男性意愿的表达。这一悖论在《聊斋志异》中多处呈现,作者对历史上女性意识和女权意识的发展作反思。  相似文献   

13.
王建华 《现代语文》2010,(5):135-137
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其诗作饱含了弥足珍贵的女性情怀。爱的坦诚与吟唱是其女性情怀的呈现;情的细腻与深切是其女性情怀的描摹;其诗作中的女性情怀具有源头意义,是人类觉醒、文明的重要信号,是古希腊生机勃勃的人本思想的体现,昭示着"阴性书写"的诞生,女性主义写作的发轫。  相似文献   

14.
毛姆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女性的厌恶,他将西方文明社会中的女子塑造成冷酷、自私的妖魔,认为她们是造成男子堕落和毁灭的祸水。而《寻欢作乐》中的罗西却是毛姆在小说中唯一大加颂扬的女子。罗西集中代表了毛姆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即有着浓烈生命热情和纯洁、健康人性的女子。  相似文献   

15.
巴恩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为被学者所忽略.巴恩斯的早期作品《凝视太阳》为读者呈现了多名勇于探索自我的女性人物,凸显了"隐含作者"甚至巴恩斯本人对于女性的深切关怀与共情,巴恩斯激进积极的女性观为双性和谐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增强,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反正统的文学思潮.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一改传统观念下对女性的认识,讴歌了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书中描述的善良灵异女子形象、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精明能干的女商人形象等都带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痕迹.文章以历史发展的角度为切入点,对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创新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对于海明威的作品,评论界多从其"现代叙事艺术"、"冰山"原则、硬汉精神、虚无主义、女性形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散见于其作品中的"老人"形象研究甚少。但系统研读海明威的作品,不难发现,海明威是有"老人"情结的,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到老年人物形象。笔者拟以《一个干净明亮地方》《桥边老人》和《老人与海》为切入点,阐释海明威作品中的"老人"形象及其所传递的价值找寻与心灵救赎。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的热度不断升高,女性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西方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但是笔者试图运用"对象化"理论分析这些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以此说明第三世界女性受压迫的种种原因。所谓的对象化其实就是通过男性标准一类人(本文指男性)把另一类人(女性)"物化",使其成为不具有尊严或人格的事物。正是由于这种标榜男性权利和地位排挤甚至虐待女性的男性至上主义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女性内心感受的压抑和现实处境的残酷,鉴于此,笔者通过男性至上主义中的"对象化"理论(Objectification Theory)试着分析一下夏洛特布朗苔所塑造的"疯女人"的形象以及她内心所要表达出因受到各种势力压抑的苦闷,进一步说明女主人公主动将自己变换成妖魔形象以达到对现实中男性为她们设立的种种荒谬标准的反叛,进而实现后殖民女性主义者为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女性形象是南北朝乐府民歌中主要表现的对象,虽然南北朝同属一个时代,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有相通之处,但由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各具特点,如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容貌服饰、地位、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各不相同。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南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生活安定,自然环境优美,但女性受封建压迫,不能自由选择婚姻。北朝多为游牧民族,地处荒漠,战乱繁多,经济衰败,女子成为主要劳动力,地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以最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而蜚声海内外。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对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1.迷失的夏娃们;2.零落的侯门贵妇;3.各具特色的风月女子;4.欧风美雨中的“中国”丽人。白先勇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再次印证了“文学是人学”的永恒格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